摘要:本文以全球文明史研究的实证转向为背景,系统考察西史辨伪运动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通过分析2025年9月分别在杭州召开的第四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论坛与在长沙举行的“新古史辨与华夏复兴”学术研讨会,本文探讨了南北学术力量如何通过方法论创新与实证研究,推
西史辨伪研讨:科学断代与文明研究的评判砝码与必然之路
摘要:本文以全球文明史研究的实证转向为背景,系统考察西史辨伪运动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通过分析2025年9月分别在杭州召开的第四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论坛与在长沙举行的“新古史辨与华夏复兴”学术研讨会,本文探讨了南北学术力量如何通过方法论创新与实证研究,推动西方古典学研究的范式变革。研究认为,西史辨伪并非反智运动,而是对西方中心主义历史叙事的合理质疑,是科学断代和文明研究的必然评判过程。它采用考古实证、多学科交叉验证和比较研究方法,致力于构建更加客观平等的全球文明史观。本文最后提出了超越“辨伪”走向“建构”的文明研究新路径,为中华文化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历史认知基础。
关键词:西史辨伪;科学断代;文明研究;西方中心主义;实证研究;文化自信
1 引言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记忆库和解码器,历史叙事权关乎文明认同与国际话语权。长期以来,全球历史研究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西方学界打造的“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欧洲→文艺复兴→近代西方”的线性发展史观,被视为普世性的文明演进模式。这种历史叙事在18-19世纪欧洲殖民扩张时期被系统构建,成为“西方优越论”的理论基础,并为西方全球霸权提供合法性证明。
然而,这一叙事体系在实证检验面前面临严峻挑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著作现存最早抄本均来自中世纪,与著作年代相隔逾千年;西方史书中的“黑暗中世纪”被指为刻意营造的历史断层;帕特农神庙重达10吨的大理石柱如何被吊装至10米高处?埃及方尖碑如何跨越地中海运抵罗马?这些技术合理性疑问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西史辨伪运动正是在此背景下兴起,它既是对西方中心论的解构尝试,也折射出全球化时代文明话语权的深层博弈。2017年,长沙举办了一场“古希腊文明是虚构的还是中国人移民创造”的活动,可以看作西史辨伪活动之始,开启了西史辨伪线下运动的先河,西史辨伪的代表人物诸玄识、董并生以及长沙本地的枕戈、肖敬东等人都参与了。近年来,这一思潮从学术边缘走向公众视野,掀起了一场关于西方历史真实性的风暴。
运动发展历程显示,西史辨伪已经从个别学者的散点研究发展为有组织的学术活动。2019年8月,第一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对西方古典学、东方学和近现代史进行全面揭露;2021年12月,第二届太原研讨会系统地质疑西方伪史,标志着运动进入深水区;2023年12月,第三届太原研讨会更是将这一思潮推向高潮,受到社会各界和海内外舆论关注。这些活动表明,西史辨伪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生态。
特别是2025年9月,南北双城几乎同时召开的两次重要学术会议——杭州第四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论坛和长沙“新古史辨与华夏复兴”学术研讨会,标志着中国学术界的自觉与自信,展现了科学求证与文化自信相结合的新风范。
本文旨在客观分析西史辨伪运动的学术逻辑与社会价值,探讨其如何成为科学断代和文明研究的评判砝码与必然之路。
2 南北双会的学术新动向
2025年9月,中国学术界相继迎来了两场关于历史辨伪与文明复兴的重要会议,它们在地理上一南一北,在焦点上各有侧重,但共同推动了中国学术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进程。
2.1 杭州第四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论坛
9月20日至21日在杭州召开的第四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论坛,延续了此前三届的批判传统,但更加注重方法论建设和实证研究。论坛召集人包括黄河清、黄忠平、董并生、诸玄识等西史辨伪代表性学者。论坛秉承“求真、求是、求实”的原则,坚持无征不信的史学原则,拒绝迷信西方中心论,反对历史研究的双重标准。
此次论坛的重要进展在于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辨伪方法论:文献批判针对西方古典文献传承中的“断层”问题,如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作现存最早抄本与原始著作间隔千年以上的问题,提出了更为精细的文本分析方法;考古验证对西方考古学中的“循环论证”现象(用文献指导考古,又用考古发现证明文献真实性)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技术质疑从工程学、物理学角度质疑西方古代巨型建筑的建造可能性,如金字塔、方尖碑等超重物体的开采、运输和吊装技术问题。
论坛还特别关注了“西方伪史”与思想殖民的关系问题。何新在致辞中指出:“西方伪史系统并非单纯的学术'错误认知'或'误解',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性强、历时几百年的大规模伪造工程。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塑造西方文明的'古老性、连续性、合法性、优越性',更是为了确立西方文明中心论、贬低中华文明,服务于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全球意识形态统治。”
长沙“新古史辨与华夏复兴”研讨会现场
2.2 长沙“新古史辨与华夏复兴”学术研讨会
9月13日在长沙岳麓大学城召开的“新古史辨与华夏复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主要发起人枕戈、萧敬東等伏羲文化和上古文明研究人文学者则从建构性视角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与会学者提出了“重写世界史”的核心主题,以“辨源流、辨真伪、辨范式”的新古史辨精神,系统探寻中西合璧“新世界史”的学术源流。
● 此次会议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东方文明范式论:稻作文明体系
以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实证为根基,构建“稻作(天)·聚落(地)·礼制(人)”三才互构的文明范式;
● 万年文明连续性
将10000年前的上山文化(中华阴阳二元观念萌发期)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定义为中华文明第一个“轴心时代”;
● 《山海经》描述的建木天梯
在7800年前高庙遗址白陶刻画符中的初现,到今天侗族祭祀祈福鼓楼活化传承及古代不同历史阶段北传并衍变,为远古天文历法在中华大地的出现,到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文化诞生,并从南方(湖南)起源与北方文明深度融合的轨迹,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提供了崭新视角;
● 炎黄大战的世界史意义
提出以“炎黄大战”的视野重新解释世界历史,认为这场发端于环洞庭湖地区的上古战争,既是《史记》中华夏史的开端,也是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开端事件。
中南大学黄石教授在论坛上发表的《分子进化理论转型中的智人起源与文明史研究》提出了极具颠覆性的观点:“智人出自东亚的理论(出东亚说)与出自非洲的理论(出非洲说)分别建立在遗传多样性上限理论与中性理论这两种对立的分子进化范式之上。中性理论虽在西方主导下盛行近六十年,却已被大量实证研究证伪。”这一观点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挑战了西方学界长期坚持的“出非洲说”,为中华文明起源史提供了科学支撑。
“西史辨伪”活动现场
2.3 南北融合的科学风范
杭州与长沙两次会议,一北一南,一体一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学术界对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的全面反思与建设性重构。从学术焦点来看,杭州西史辨伪论坛侧重于对西方历史叙事的质疑与解构,而长沙新古史辨研讨会则更注重中华文明谱系的建构与重构。在方法论上,前者强调文献批判、技术质疑和考古验证,后者则侧重考古实证、分子人类学和文明范式研究。
这两次会议体现了西史辨伪运动的成熟与发展:从早期主要关注对西方历史叙事的解构,转向更加注重对中华文明本身的历史重构与价值发掘;研究方法从早期的文献分析为主,扩展到考古学、分子人类学、天文学、工程技术学等多学科交叉验证;早期较为情绪化的争论逐渐让位于理性、科学的考据与论证。
这两次会议的相继召开,标志着中国学术共同体在“西史辨伪”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方法论共识和学术规范,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国学术界对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的全面反思与建设性重构,体现了从解构到建构、从单一到多元、从情绪化到理性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作者肖敬东在“西史辨伪”线上做演讲《同位素测年缺环与西方历史叙事的合法性危机––基于跨文明考古证据的批判性重构》
3 方法论建构与科学风范
西史辨伪研讨之所以能够从边缘话题逐渐进入学术主流,关键在于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方法论和科学的研究风范。这一方法论体系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工具和验证手段,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范式。
3.1 双重证据法与多重验证
西史辨伪学者在研究中发展出了“双重证据法”的增强版本——不仅注重“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的相互印证,还引入了多学科交叉验证的方法。具体包括:文献考据与文本分析对西方古典文献的传承链进行精细分析,如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作的抄本历史、流传路径和版本比较;考古实证与物质文化研究对遗址、器物、铭文等物质遗存进行独立断代和工艺技术分析,不盲从西方考古学的解释框架;科学技术验证运用同位素碳14测年、热释光测年、DNA分析等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和遗址进行客观断代;工程学模拟验证从工程技术角度验证古代建筑、器物制作的可能性,如金字塔建造的工程学模拟、方尖碑运输的浮力实验等。
3.2 比较文明学研究框架
西史辨伪学者采用了比较文明学的研究框架,将不同文明放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西方历史叙事中的双重标准问题。比较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文明标准的一致性揭示西方学界在评价不同文明时存在的标准不统一问题。如同样是文字证据不足,特洛伊遗址可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二里头遗址却只能被称为“很可能是夏代晚期都城”;技术发展的合理性比较不同文明技术发展的路径和逻辑合理性,如古希腊文明的技术飞跃缺乏必要的积累过程和技术传承链;文献传承的连续性对比不同文明文献传承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如中国《史记》现存宋代刻本距成书仅约1200年,而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更将文献链缩短至两百年内;相比之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著作现存最早抄本均来自中世纪,与著作年代相隔逾千年。
4 文明研究的范式转型与中华自信的重建
西史辨伪研讨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文明研究的范式转型,从西方中心主义的单一叙事走向多元文明平等对话的新范式,同时为中华文化自信重建提供历史依据和学术支撑。
4.1 文明研究的范式转型
西史辨伪运动推动了三重意义上的范式转型:从“西方标准”到“多元标准”挑战西方学界标榜的“城市、文字、金属器”三要素文明标准,指出这一标准存在的双重性问题——将玛雅文明纳入“文明”范畴却忽视其缺乏金属器的事实,对良渚古城则以“非文字系统”为由延迟承认。相反,提出了基于“稻作·聚落·礼制”的东方文明范式;从“线性进化”到“多元共生”打破文明发展的线性进化观(从原始到古代到中世纪到现代的单线进化),强调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多线性,不同文明有各自的发展路径和逻辑;从“冲突对抗”到“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论,强调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共生关系,如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保存的不仅是希腊文献,更有印度数字与波斯医学;中国造纸术西传促成佛罗伦萨的人文思潮,而欧几里得几何学也在徐光启笔下融入东方知识体系。
4.2 中华文化自信的重建路径
西史辨伪运动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建提供了三条路径:历史深度通过玉蟾岩、仙人洞、贾湖等遗址的考古发现,构建中华文明万年连续性的实证链条,彻底颠覆西方“三要素”文明标准的垄断地位,证明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
湖南玉蟾岩遗址(2万年)的陶器残片经检测,其胎土中含有刻意筛选的石英砂颗粒,烧成温度稳定在700℃左右,表明已具备成熟的制陶认知;遗址同时出土的1.5万年稻种存在明显的人工驯化特征,籽粒饱满度较野生稻提升35%,构成“农耕文明”的最早实证;文明高度展示中华文明在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高度成就,如贾湖遗址(9000年)的骨笛采用七声音阶,误差不超过5音分,其音律体系与后世古琴谱存在明确传承关系;遗址出土的龟甲刻符,与殷商甲骨文的“目”“日”等字形存在演化谱系,构成跨越6000年的符号传承;价值厚度发掘中华文明中的普世价值和现代意义,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天下大同”的理想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价值资源。真正的历史智慧在于理解:所有文明都是在交流中成长的共生体。
5 结论与展望
西史辨伪研讨并非反智运动,而是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深化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学研究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过程。它反映了非西方世界对长期垄断的历史话语权的挑战,体现了中国学术界的自觉与自信。
通过2025年9月杭州-长沙南北两次学术会议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西史辨伪正在走向成熟化、科学化和建构化:它不仅关注对西方历史叙事的质疑,更注重中华文明自身的历史重构;不仅采用文献分析方法,更综合运用考古学、人类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验证;不仅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叙事,更建构多元文明平等对话的新范式。
未来西史辨伪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方法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辨伪的方法论体系,尤其加强科学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如DNA分析、同位素测年、数字建模等;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和交流,建立联合研究团队,对争议遗址和文物进行共同发掘和研究;理论建构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加强理论创新,构建更具解释力的全球文明史理论框架;知识传播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增强全民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西史辨伪的终极目标不是否定其他文明,而是追求历史真相和文明平等。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文明对话的新纪元,我们需要的不是颠覆性的解构,而是建设性的重读——既看到希罗多德笔下的波斯可能带着希腊偏见,也承认《史记》中的匈奴记载难免汉家视角。当两种目光在丝绸之路上交汇,人类文明的星空才真正完整。
参考文献
1. 一图对比:长沙“新古史辨”活动与杭州“西史辨伪"活动. 2025年09月23)
2. 西史辨|董并生、非子:质疑“西方伪史”义无反顾——西史辨伪重要自媒体遭“群体封号事件”真相. 2025年08月07日
3. 西史辨伪十年论争启示录:戳破西方历史的神话,破除东方主义的桎梏,论中国文化复兴必经的思想解放之战. 2025年08月03日
4. “根本就没有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黄河清和他眼中的“西方伪史论” | 南方周末. 2024年06月13日
5. 确认!秦始皇时期遗迹 - 中国新闻周刊网. 2025年09月16日
6. 第三届“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学术论坛综述. 2024年01月31日
7. 热烈祝贺杭州第四届“西史辨伪论坛”深揭西夷文化战争之“思想殖民”,B站“河清00”直播,精彩纷呈. 2025年09月21日
关于大同思想网: 大同思想网是由青年学者枕戈、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等发起创办,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潮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中,大同思想网主要关注儒释道为主的传统文化复兴及与西方文化比较和融合的大文化观,比如大陆新儒家和儒家宪政的议题等;关注重新书写世界历史和反思西方中心论背景下西方历史话语霸权的大历史观,比如世界文明源头和”新古史辨“等议题。同时关注国内国外的时政局势,特设置“时政观察”栏目,体现国学人士不尚空谈重经世致用的特征;关注近世和当代的历史人物,因“道以人传”,人物列传是史家之传统,特设置“人物春秋”栏目;另有文艺诗歌类的好文,亦欢迎各方人士赐稿。
来源:大同思想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