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柴湾防波堤观浪的母子被巨浪卷走,父亲纵身跳海救人,三人获救却双双危殆仍在ICU
在柴湾防波堤观浪的母子被巨浪卷走,父亲纵身跳海救人,三人获救却双双危殆仍在ICU
那是9月23日下午三点多,风像被拧紧的绳子,一股一股抽在脸上
东区海边的浪没跟你商量,两三米的墙一样扑上岸,水花里夹着盐和砂
有人举着手机拍得很兴奋,喊着“哇太壮观了”,一家四口挤在防波堤边,孩子拉着妈妈的手,爸爸站在一旁,看起来只是来看看海
据现场消息,那一家人就在柴湾嘉业街货仓对出海边,浪突然抄起脚面,先把妈妈和五岁的儿子拽下去,父亲几乎没犹豫就跳了
那一瞬的选择很单纯,天大的风,他只看见家
岸上乱作一团,有人报警,有人吼“别靠近”,有船家靠近把人捞起,救援人员赶到,用十几分钟把三人搬上岸
爸爸清醒,母子昏迷,救护车一路闪灯进医院
他们只是去看浪,一瞬间浪把人带走了
我总觉得观浪这事,最容易让人误判——站得越近,越觉得自己没事
可风暴天的海像一只情绪失控的动物,下一秒会咬人
那天被卷落海的家里还有一个九岁的女儿在岸上,看着亲人被浪夺走,再看他们从水里被拖出来,她的鞋底估计在湿滑的堤面上打了好几次滑
这个画面,不管写多少字都无法把它轻一些
截至9月24日,母亲和五岁儿子仍危殆,父亲清醒但情况严重
他们都在东区医院的深切治疗部
医院的走廊一向冷,机器的滴滴声像把时间切成了薄片
医生说已经恢复了初步呼吸和脉搏,但情况不乐观
你站在ICU门外,会有一种长时间的空白,所有快闪的新闻都变得离你很远,只有等
香港天文台在凌晨1时40分改发九号风球,风势还要再狠一些
前一天晚上21点40分挂三号,第二天下午改八号,到24日凌晨升九号
数字一跳,城市就跟着收紧
预计持续风速每小时118到184公里,阵风可能超过220公里
交通打折,学校停课,公共服务缩水,街上行人少了,风声却大了
气象台一遍遍提醒,24日天气持续恶劣,离岸和高地恐到飓风级别,海面非常巨浪及涌浪,请远离岸边,停止所有水上活动
我在杏花邨绕了一圈,仍能看见不少人举着手机往前凑,这地方是重灾区,浪拍起来会吞步子
有人笑说“追风”,有人兜售“风球打卡”,也有人喊着“别过去”
社交媒体上吵得很烈,一边说“见证自然”,一边骂“拿命做内容”
我不喜欢用很重的词,可看过那一家人的遭遇,还是忍不住问一句,你真的知道海有多大力吗
消防5分钟内赶到,船家和医护合力把人拖回岸,救命在分秒里
这次联动算快,证明机制在跑
但也暴露短板——很多人没有穿救生衣,小孩没有浮具,家长对浪的回拖力没概念
风险认知的缺口,往往是悲剧出现的洞
救援越高效,越不该被迫在不该发生的场景里拼命
专家一遍遍提醒,暴风天别靠近岸边,别做拿命试浪的事
这不是夸张
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了海浪与风暴潮红色预警,南海东北部东沙岛的浮标测到12米狂涛,珠江口沿岸预期出现2.8米风暴增水,远超警戒潮位
海的身形真的比城市大,手机镜头把它缩小了,红色预警把它还原了
国家海洋预报台的红色预警摆在那儿,东沙岛观到12米狂涛,这不是社交媒体滤镜
我见过有人在台风天穿雨衣站岸边直播,评论区刷“勇”
也见过警察和志愿者拉着警戒线被人绕过
每次风球升级,都会有人不服气,觉得“我只看一眼”,可海不讲道理,它讲力
你以为退潮了,下一口回流会把你的脚底抽空
你以为水只到脚踝,那口浪会把你拽向礁缝里
争论很热,追风者说要“见证自然”,安全倡导者回“别让救援变成你的内容”
这不是香港独有的冲动
日本东京在去年夏天遇到海啸小浪,晴海海岸几个人被回流卷走;
美国加州今年冬季风暴,圣塔克鲁兹海滩一对夫妇下水救女儿,三人全没了
两个地方,一个政府立刻强制疏散沿岸、关闭区域,一个直接立法禁止风暴期进海滩,还装了智能监控自动预警
你看,成熟的城市也在为这一类“只看一眼”的欲望付代价
我赞成那位评论里提到的思路,香港可以试着把防灾教育做得更像生活
有人提议建VR/AR防灾体验中心,玩一次“风暴模拟”,你会知道浪的回拖有多狠;
用AI推送个性化预警,把“不要去海边”的话推到你的手机锁屏上,而不是藏在一条新闻里
孩子也需要这样的课,把“看海之前先看风球”变成学校里的常识,而不是临时的劝告
香港该把防灾教育做得更像生活,VR/AR、AI推送不是噱头,是该来的常识
那些在杏花邨拍照的人不一定是坏心,他们只是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新闻里的人
所有人都在风里做决定,差别在于是否知道风的边界在哪里
我们常说“敬畏自然”,听起来有点大,但具体到手,是退一步,把脚从湿石上挪开,把孩子拉在身边
孩子的鞋还在岸边,命悬一线的家人还在ICU,这条观浪的路,值吗
我知道,有人会说城市需要松弛,需要看海解压
是的,看海是治愈
可不是每一个海都可以被拿来治愈,台风天的海是另一种事情
它在摧毁码头、打翻小艇、拍裂防波堤,不是给你拍照的背景
你可能觉得自己站在边上、退一步就好,可浪的手伸得很远
一次判断失误,换来的是一家人的命运被风改写
看海是治愈,但在台风里看海,是向灾难走去
那天,医生在抢救室里忙,新闻在推送里响,警告一次次弹出
城市暂时停摆,学校说今天不用来,公交半停,地铁按情况减班,大家拥在家里刷风球消息
有人抱怨不便,我理解
可说句心里话——
城市可以停摆,生命不能停摆
当九号风球挂着,海浪还在加码,呼吁不该只留在公告里
真正的呼吁是你自己给自己发的:今天不去岸边,明天还要上班,还要回家吃饭,孩子要你讲故事
风过之后再去看海,海还是那片海
我们把人留在该留的地方,故事才不会写到ICU
风停之前,请把手机放下,把孩子拉紧,把自己留在安全的地方
这不是一篇要把谁指责到墙角的文字,更不是为了博取情绪
只是有人在风里受了伤,我们有责任把那句最简单的话说出来,然后把它说到心里
愿这家人平安度过难关,愿明天的海,少一分怒,多一分宽
愿所有看海的人,都看见的是明天
信源资料
南方都市报:《疑追风观浪,香港柴湾一家三口被卷入海,母子不省人事送院》-2025年9月23日
新华社:《受台风 “桦加沙” 影响 香港挂出 “八号风球”》-2025年9月23日
环球网:《风暴潮、海浪红色警报齐发!专家提示不要去海边观潮观浪》-2025年9月23日
来源:波妞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