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安思源学院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先进表彰大会上,周延波校长向全体教师提出“过四关”成长的殷切希望——教学关、思政关、科研关、教育家关,为教师成长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也为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深入宣传和解读“四关”内涵,推
【编者按】在西安思源学院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先进表彰大会上,周延波校长向全体教师提出“过四关”成长的殷切希望——教学关、思政关、科研关、教育家关,为教师成长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也为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深入宣传和解读“四关”内涵,推动全校教师以“过五关斩六将”的意志实现自我突破,新闻宣传中心特别策划“过好‘四关’,强师兴教”系列报道,旨在展现思源教师队伍的精神风貌与成长路径,营造崇尚师德、专注教学、潜心科研、胸怀格局的育人氛围,为学校“强本升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本期推出对副校长万明教授的专访《过好“科研关”,构建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支柱》。
“学高方能为师,‘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在西安思源学院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先进表彰大会上,校长周延波教授用这一形象比喻,深刻阐明了“科研关”在教师成长中的核心意义。为进一步解读“科研关”的深层内涵与实现路径,我们专访了学校副校长万明教授。他指出,教师要过 “科研关”,实质是要求教师在立足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具备发现专业问题、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能力,还要能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科研素质与能力水平,不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支柱”,也是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基石。
科研是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支柱
“周延波校长大力提倡教师要过‘科研关’,就是要构建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支柱。”万明副校长表示,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一桶水”与“一杯水”的比喻深刻揭示了教师知识储备与教学输出的关系,而“科研关”正是教师盛满 “一桶水”、确保 “一杯水”高质量的基本所在,是其职业发展从合格走向卓越的必经之路,其关键作用与核心内涵可从多维度深入解读。科研是高校教师区别于基础教育教师的核心标识,更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校教师应具备教学、科研双重能力”要求的关键。
副校长万明教授谈教师如何过好“科研关”
万明副校长从四个维度深入阐述了科研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一是保障教学质量:从传授知识到引领思考的底气。通过科研,教师能持续更新知识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接触学科前沿、发现知识盲区、解决实际问题,这使得教师的“一桶水”从静态储存变为动态循环;二是提升职业竞争力:从岗位生存到行业认可的核心筹码。科研成果是教师学术能力的可视化证明,优质科研成果能帮助教师获得行业认可,为职业发展开辟更高平台;三是推动学科建设:从个体成长到集体进步的纽带。教师的科研方向若聚焦学科前沿或空白领域,其研究成果可能填补学科短板。多个教师围绕同一学科方向开展科研,可形成科研团队,申报重大科研项目,进而提升学科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影响力;四是实现社会价值:从校园内到社会中的桥梁。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服务社会发展的智囊团,而科研能力是教师将学术能力转化为社会价值的关键,成为服务社会的体现。
万明副校长指出,科研核心内涵是构建涵盖学术追求、前沿追踪、成果转化、反哺教学四大要素的完整学术能力体系。一是学术追求:科研的精神内核,决定科研的高度。学术追求是教师开展科研的内在动力,是区别于为评职称而做科研的本质特征,其核心是求真与创新。只有把推动学科发展、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教师,才能在科研中持续深耕,产出高质量成果;二是前沿追踪:科研的信息基础,决定科研的方向。科研不是闭门造车,前沿追踪能力是确保科研不落后、不偏离的前提,其核心是及时获取信息与准确判断价值。例如,在计算机领域,教师需及时追踪大模型、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同时判断哪些技术存在理论空白或应用痛点,进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三是成果转化:科研的价值延伸,决定科研的落地性。成果转化是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的关键环节,是科研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途径,其核心是对接需求与多元输出,形成“科研-转化-再科研”的良性循环;四是反哺教学:科研的教育回归,决定科研的育人价值。反哺教学是高校科研区别于科研机构科研的核心特征,是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其核心是将科研融入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赋能,科研让教学更活,教学让科研更实。
构建全方位科研支撑体系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勇攀科研高峰”,西安思源学院正着力构建高校教师科研支撑体系与科研反哺教学激励机制。万明副校长介绍,学校从分层分类支撑和科研教学融合两大维度,构建适配不同教师需求的体系与机制,既要助力教师培养科研能力,又要推动科研成果真正融入教学。
西安思源学院举办科研培训会
第一,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学校提供精准化支持。一是对青年教师,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策略,建立导师制,由资深教授一对一指导科研选题与方法;设立校长科研启动基金,支持开展探索性研究;开设科研能力培训,帮助突破科研入门关;二是对中年骨干教师,着力“搭平台、破瓶颈”,优先推荐申报省部级、国家级重大项目,配备项目申报校内外专家指导;支持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提供场地、设备、经费配套;针对科研型教师,设立学术假制度;三是对资深教授,则“赋权柄、引方向”,赋予学科方向决策权,支持牵头组建校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提供学科发展专项经费(每年每个重点学科都支持一定的学科建设经费),用于培育新兴研究方向;鼓励参与国内外学术组织、制定行业标准,提升学科话语权。
第二,在学科差异方面,学校实施分类支持策略。一是针对基础学科,重长期、保稳定,逐步完善学科研究基金,允许慢节奏研究,不考核短期成果;支持建设共享实验平台;鼓励发表领域内顶级期刊论文,给予专项奖励;二是针对应用学科,强对接、促转化,搭建校企、校地合作平台,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地方治理难题;设立成果转化专项,用于专利孵化、中试试验;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共享设备与数据。针对交叉学科,破壁垒、促融合,打破院系壁垒,允许跨学科申报科研项目,经费、成果按贡献度分配;设立交叉学科培育项目,支持教师探索新领域;定期举办跨学科学术沙龙,促进不同领域教师交流碰撞。
第三,学校还提供覆盖选题-研究-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保障。一是在选题阶段,建立学科前沿数据库,定期推送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政策导向;邀请校外专家开展选题论证会,帮助教师判断方向可行性;二是在研究阶段,优化科研设备共享机制,提供技术支持;简化经费报销流程;三是在成果阶段,与核心期刊、出版社合作,为教师推荐优质发表、出版资源;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建立校级科研成果库,对优秀成果进行校内外推广推介。
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常态化
学校科研项目团队开展研讨活动
第一,教学要求科研反哺教学。“学校积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关键是将软要求转化为硬机制,让教师‘愿意做、有动力做、知道怎么做’”。万明副校长介绍,学校为反哺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提供了操作指南。一是课程内容更新:要求科研元素进课堂。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增加科技前沿内容,开发新的实验项目,编写新的实习指示书等;二是教学方法创新:推广科研式教学。鼓励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方法,将科研过程融入教学,课程内容与科研进度同步更新;三是实践教学融合:提供科研实践机会。要求教师将科研项目嵌入教学中,与学生实践结合。支持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将科研方法、成果转化为学科竞赛项目,第二课堂创新环节。
第二,考核评价引导科研反哺教学。在考核评价方面,学校在职称评审中综合考虑科研反哺教学成果成效,对长期坚持科研反哺教学且成效显著的教师,可适当放宽科研成果数量要求。在年度考核和教师节表彰中,设立科研反哺教学专项考核,取得优秀者优先获得评优、培训、项目申报等资格。
第三,政策支持鼓励科研反哺教学。学校还提供“物质+精神”双重激励。正在逐步建立科研反哺教学专项奖励,对优秀案例给予奖金;支持教师申报教学改革项目,给予专项经费用于开发教学资源。同时强化荣誉认可与宣传推广,评选科研突出贡献者、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全校范围内表彰;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专题报道教师科研反哺教学的典型事迹,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第四,条件资源培育科研反哺教学。为解决能力短板,学校为教师搭建交流与培训平台,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授课;组织教师赴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的高校考察学习。同时促进经验互鉴,每学期召开研讨会,让不同学科教师分享做法、交流困惑;建立跨学科协作组,推动不同领域教师合作开发课程。
统筹协调“四关”融合发展
“教学关、思政关、科研关、教育家关”这四关,不是相互割裂的独立要求,是统一的整体,是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四维一体’体系。万明副校长介绍,思源学院之所以大力提倡“科研是底气、教学是本职、思政是灵魂、教育家是高阶追求”,其目的就在于要打破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平衡四者关系,构建“以思政为引领、以教学为载体、以科研为支撑、向教育家目标进阶”的协同发展逻辑。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与西安思源学院举行“党建+科研”工作学习交流活动
第一,以思政为统领,为其他三关锚定“价值方向”。“思政关”是贯穿于“科研关”“教学关”“教育家关”成长全过程的价值主线,确保教师的育人实践与学术行为均符合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一是要明确思政与科研的关系,让科研成为育人载体。科研选题锚定家国需求,科研过程渗透学术诚信;二是要理顺思政与教学关系,让教学成为思政主阵地,以思政价值引领优化教学内容,以为人师表要求规范教学态度,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三是要建立好思政与教育家的逻辑,让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家的核心追求。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教育家型教师始终将育人放在首位,真正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第二,以教学为载体,让科研与思政“落地生根”。“教学关”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互动场景,也是“科研关”“思政关”转化为育人实效的核心载体。平衡科研与教学,关键是避免两张皮,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滋养科研”;平衡教学与思政,关键是避免思政悬浮,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第三,以科研为支撑,为教学与教育家成长提供“专业底气”。科研不是教学的对立面,而是提升教学质量、迈向教育家目标的核心支撑。没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教学容易陈旧僵化;没有科研视野的教育家,难以引领教育创新。科研支撑教学质量,让教师从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科研支撑教育家成长,让教育家从经验型变为创新型。
第四,以教育家为目标,实现四关的“高阶融合”。教育家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高阶追求,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智慧与情怀,它要求教师超越单纯的科研能力或教学技巧,实现科研、教学、思政的深度融合。教育家型教师,既是科研能手,也是教学名师,更是思政引路人。
“总而言之,思政是灵魂,科研是支撑,育人是目标”。万明副校长表示,“在科研中融入思政,在教学中体现科研,在成长中追求教育情怀,最终实现科研有深度、教学有温度、思政有力度、育人有高度的职业境界”。
万明副校长最后介绍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作为高校教师,必须符合这些职能的要求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教师。过好‘教学关、科研关、思政关、教育家关’,就是时代赋予我们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与要求。青年教师,尤其要努力过好科研关,它既能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也能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只有将科研融入教学、融入社会需求,才能真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与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高校教育质量、社会发展需求的同频共振。”
来源: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