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北马其顿人的来龙去脉,还真得从那些边界模糊的故事聊起。你要是去问当地的大爷,他可能跟你纠结半天:“咱到底算哪家的?”这问题,过去一两百年里,几乎每隔几十年就重新被掀出来搅一回。咱们常说“身份认同”是心头大事,可像北马其顿这样,一会儿被认成保加利亚人,一会儿
要说北马其顿人的来龙去脉,还真得从那些边界模糊的故事聊起。你要是去问当地的大爷,他可能跟你纠结半天:“咱到底算哪家的?”这问题,过去一两百年里,几乎每隔几十年就重新被掀出来搅一回。咱们常说“身份认同”是心头大事,可像北马其顿这样,一会儿被认成保加利亚人,一会儿又蹦跶到塞尔维亚那头,光民族标签这杆秤就翻来覆去,外人听着头大,本地人更是小心过日子。
说起来,“马其顿”这名字还挺能扯。最早是腓力二世,那个古希腊的厉害人物用上的,斯拉夫人当时离这个地方还远着呢。等到腓力的儿子亚历山大横扫半个世界、涂着征服者的笔记,马其顿人那会也是赶着风头走一遭。帝国终归落幕,罗马来了、东罗马又把这片地揽到怀里,一来二去,地上的人跟名字倒也扯不清关系了。
这块地方后来跟拼布似的,三分天下:有的属于今天的北马其顿,也有人叫这内马其顿,瓦尔达尔是那儿的主要河流;有点在保加利亚,被叫皮林马其顿;剩下一角,绵在希腊旁边,凑到爱琴海边上,被称为爱琴马其顿。每块地都藏着故事,几乎就是巴尔干这张旧地图的密码。
历史没消停过。拜占庭的宫廷闹腾,斯拉夫人趁乱进了巴尔干。七世纪一过,北马其顿已经像块被上下左右拉扯的布片。别的民族争地头,保加利亚搞个第一王国,把势力扩到这头,奥赫里德城一度做了东正教的重镇。帝国的权力就跟玩跷跷板,时高时低,波折不断。
不过你要追着典型事儿听,我倒宁可讲别的段子。比如12世纪那会,保加利亚在衰败后又建了第二王国,回来收复失地时,塞尔维亚可没闲着。塞尔维亚人逐渐往南压,到了14世纪,那叫史蒂芬·杜尚的王,直接把国都搬到斯科普里,也就是现在北马其顿的首都。他们的掌控力还真强,国王在那边开大典,整个马其顿区域算是风向变了。保加利亚人捏紧拳头不服气,边上希腊人也不安生,谁都没真心把马其顿的斯拉夫人当自己人。结果是,保加利亚人口一直是当地的大头,但标签归属成了政治筹码。
风浪又起在奥斯曼土耳其崛起的时候。14世纪时,土耳其人一波席卷,这块地算是被一股“外力”暂时做了分割线。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搅和了几百年,到1912年才勉强由土耳其交出控制权。但你真以为从此太平了?哪有那么轻易的事。
这些年,一会有暴力,一会有条约。19世纪末尾,巴尔干各族开始动脑筋,想着:搞民族自立吧。保加利亚挺会翻旧账,盯着俄国撑腰,嚷嚷要把所有马其顿都圈成自家地盘。那所谓《圣斯特凡诺条约》,画得可大,但又被西欧大人物像打麻将一样——啪一拍桌子就作废了。1878年之后,柏林会议咔咔几刀,马其顿又被塞回土耳其手里。保加利亚人不甘心,支持了好些马其顿的起义。可惜,土耳其的铁腕政策下,那些反抗最后都像一阵风,没掀起多少浪花。
1912年,巴尔干同盟终于轮到自己动手,保加利亚更是憋足劲,可打完仗塞尔维亚拿到了内马其顿,保加利亚最后只讨了点皮林马其顿的小头。不服气,挑事儿,又开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但结果反而更糟糕,“布加勒斯特条约”后,地盘又让出不少。
别光想着这些大场面,实地人的命运翻覆一波接一波。比如一战那会,保加利亚还不死心,又去和同盟国一道冲塞尔维亚,想逆转局势,结果还是输了。塞尔维亚卷进南斯拉夫王国成立的潮流,内马其顿又被顺势捎带进去,成为大拼盘的一个角落。大家都在这锅里煮,有的稀里糊涂当了塞尔维亚人,原本的保加利亚认同短暂消失,只有保加利亚那边一直追着喊,“这些都是我们的亲人!”
到了二战的时候,剧情又拐了个弯。保加利亚站在德国的线头,趁乱收了大半个内马其顿,还尝试着山寨一个本土认同,力图同化当地人。这种推拉,翻脸的速度比天气还快——苏联红军一来,所有布置又成竹篮打水。一晃到了1945年,这片地又塞回南斯拉夫联邦的体系里。可和以前不同,这次北马其顿的斯拉夫人最终获得新名字,被认作“马其顿民族”,还能在南斯拉夫框架下成立个加盟共和国——这一步,说白了也是南斯拉夫防着保加利亚来再闹腾。
时间一到1991,南斯拉夫自己打散了。马其顿人顶着压力独立,虽然阿尔巴尼亚裔使劲反对,还是咬牙找到了自己的路。欧共体这时也“点头”,但生活可不容易——问题接连砸下来。
你猜希腊会说什么?希腊直接不认账:“你们斯拉夫人冒充马其顿,膈应人不说,国旗还带我们那老祖宗的标志,是不是打算往南边伸手?”其实那心态还真能理解。希腊人觉得这是抢自家祖先的牌坊。
所以,1993年,妥协不得不来。名字先加个南斯拉夫前缀,国旗图案也改,马其顿才勉强入了联合国。后来改名北马其顿,这才彻底过了希腊这一关。但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人的心结还在。保加利亚始终堵着北马其顿加入欧盟,说到底不认其独立民族的身份。有意思的是,1999年以后,科索沃一闹腾,北马其顿国内的阿尔巴尼亚族占总人口四分之一,闹起义,几乎就要单干。最后,是政府妥协才能换来暂时的平稳。
说到北马其顿,别幻想得太美。一块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山丘,人口才两百来万,气候又冷又热,地好像不太能养活人。经济常年垫底,人均GDP一看就是“拖后腿”的那一档。周围邻居说不上友好,没啥出路。“中间人难做”,说的是商场,其实这块地也是。当了太久的棋子,自己人心底难免有点疑虑。
现在的北马其顿,表面上国旗飘扬,名字定了,但“我们究竟是谁”的问题,恐怕还要留给下一个世代琢磨。家门口的纷争,血脉的纠缠,历史像杯老酒,越酿越杂。这种身份感,有时候让我在书本前沉默良久。也许,他们和我们一样,有时候只想安静地过日子,不必老是拿名字去和世界对抗罢了。
来源:机智的轮船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