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日(9月23日)进入秋分节气,这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昼夜平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宜人景象。秋分后,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气温逐日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建议大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引发关节疼痛或呼吸疾病。
今
日
秋
分
昼夜均而寒暑平
正是养生好时节
9月23日
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十六个节气——秋分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过后
北半球昼短夜长
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如何健康度过“多事之秋”?
国家卫生健康委9月22日(周一)
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秋分时令与健康相关情况
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杨金瑞
明日(9月23日)进入秋分节气,这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昼夜平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宜人景象。秋分后,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气温逐日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建议大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引发关节疼痛或呼吸疾病。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聚焦秋分时节养生保健、心血管疾病防治、科学用药、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等问题,请各位嘉宾回答大家的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
秋季早晚温差大,很多疾病容易找上门。针对秋季高发的疾病,比如说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以及腹泻等这种常见疾病,中医上面有哪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呢?谢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 黄欲晓: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马上进入秋分这个时节了,秋分的“分”其实就是“平分”的意思,它是把整个秋季分为了初秋和深秋这样的分水岭。在这样的季节中间,秋分这个时节在大家以往的记忆中,它是天干物燥,还有秋风送爽的感觉。但是大家感觉一下今年我们这样的季节,它除了干燥以外,其实还夹杂着湿气。
所以今年的气候特点,呈现的是“燥湿交织”的特点,在这样的特点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由于干燥,人体会出现口鼻干燥不适等这样的症状,所以在这样节气的时候,比如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这些疾病的发生是增加的。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知道湿气会影响我们人体的脾胃功能,再加上现在秋季早晚温差很大,所以特别容易出现腹泻的症状。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今年马上进入秋分这个节气,养生保健的重点,除了我们要润燥以外,还要注重保护胃肠功能,减少湿气对它的困扰。
针对刚才的提问,我们说到在秋分这样的节气中间,容易出现过敏性鼻炎,或者是腹泻这样的常见症状和疾病,也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些小的养生防治调治的方法。
比如说过敏性鼻炎,人体容易出现鼻痒、鼻塞、流涕不止,是常见的症状,给大家介绍一个穴位叫做迎香穴,这个穴位位于人体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的位置,我们可以用食指的指腹轻轻按压穴位3~5分钟,针对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能够很快地疏通鼻腔,能够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针对腹泻,我们推荐大家采取一些简单的食疗方法,比如可以用茯苓15g、山药15g,还有用炒薏苡仁30g,再加上粳米50g、百合10g,熬粥温服,这样的养生粥可以促进人体胃肠功能的恢复,也减缓腹泻的症状。谢谢你的提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流感是秋冬常见传染病,有些人质疑“新病毒不断出现,流感疫苗是否有效”,请问应该如何预防流感?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 韩俊:
谢谢您的提问。秋冬季节天气已经转凉了,呼吸道传染病逐渐进入到高发时期。流感是其中的一种。大家常说流感病毒“容易变”,确实,它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和往年不太一样,但是不管怎么变,它仍然是流感病毒,不是新的病毒,它还是流感。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流感病毒监测网络,通过哨点医院来监测流感样病例,通过专业实验室来开展病毒的分离、分型和变异分析,适时地追踪病毒的变化趋势。我们会结合全国的流感监测数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发布的流感疫苗株推荐意见,调整当季流感疫苗的组分,让疫苗能够与当年的流行株抗原性尽可能匹配,从而更好地预防流感。这也是为什么建议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不能够保证一定不得流感,但它仍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一个手段。接种了疫苗以后,就算不小心感染了,也能大大降低出现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老人、孩子这些免疫力相对弱的人群,流感疫苗的接种能够有效降低因流感住院甚至导致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所以给健康添一层保护。
除了接种流感疫苗以外,预防流感还可以从三方面来增强我们的抵抗力:
一是要健康生活,保证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二是要加强防护,勤洗手,科学戴口罩,室内要常通风。
三是要关注身体状况,注意保暖,少去人群密集多的地方,长期坚持效果会更好。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流感样症状,或者已经诊断为流感,尽量地减少与他人进行接触,严格做好戴口罩,避免传播给其他的人。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秋冬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和疫苗接种,共同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民间有“春捂秋冻”和“贴秋膘”的说法,请问这种说法对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适用吗?谢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 马文君:
感谢你的提问。“秋冻”的本意是让健康的人群通过适当的耐寒锻炼来逐步适应寒冷的状况,为我们度过严冬做好准备。但是对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在寒冷刺激下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这样很容易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容易发生急性的心梗、脑梗。而与之相对的就是“春捂”,对于我们这类的患者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因为春季的气温是在回升,但波动还比较大,我们这时候,捂着点,可以避免血管遭遇“倒春寒”这样的突然袭击。所以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秋暖”,而非“秋冻”,但是是可以“春捂”的。因此我们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分层地增添衣物,尤其是外出的时候,要做好相应保暖的措施,而且要做得更早、更周全。
刚才提到的传统“贴秋膘”,也是为了应对我们在冬季寒冷的状况下能量的消耗增加,提前增加一些脂肪的储备。但是对于我们心血管高风险的这些人群,在这个时候如果去盲目的进补,大量摄入一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其实是雪上加霜,会增加肥胖、高脂血症的风险,加速动脉硬化。
所以,我们应该赋予“贴秋膘”一种新的内涵,这时候我们不应该是去补肥膘,而是补营养、强体质、控体脂,建议多补膳食纤维,少补高热量的食物,多补优质蛋白,少补动物脂肪,而且我们可以通过适度的抗阻锻炼增加肌肉量。这些才是对心血管最有益的“秋膘”。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秋季天气转凉,心血管疾病也比较高发,请问公众在这个季节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保护呢?谢谢。
感谢您的提问。秋分时分,我们北方地区确实会呈现出秋高气爽同时昼夜温差大的特征,而且我们一天之内的温度之差可能会超过10度。在这样温差明显的情况下面,对于心血管系统全身的调节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环境温度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人体的血管会随之收缩和舒张,这时候不仅会增加心脏的负荷,而且容易引起血压的波动。对于已经有了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种血压的波动会显著增加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发生的风险。这时候我们的防护策略就是要着重针对“温差”的特点。
第一,要注意动态保暖,提倡“洋葱式”穿衣法来应对温差。简单来说,就是提倡用多层的、薄款的穿衣方式,来根据一天中温度的变化随时去增减衣物,保持体表温度相对的稳定,而且尤其是要保护好“头、颈、背、足”这些容易受凉的部位,避免血管因为突然的刺激而出现痉挛。
第二,要重点关注“清晨血压”,在季节交替和温差比较大的时候,血压是比较容易波动的。这时候平时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规律地服药,在服药的时候还要加强血压的测量。我们要重视清晨血压的测量,这是指早晨起床之后1小时内,在排尿以后,还没有服药的情况下进行血压的测量,这是评估血压控制的“黄金窗口”。一旦发现血压的波动比较大,或者持续升高,这时候要及时去咨询医生,科学调整用药,确保血压全天都能够平稳。
第三,要注意择时运动,而且要注意充分热身,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一天里面温度适宜的阶段进行户外锻炼,运动之后要充分热身,让我们的心血管系统有一个充分启动和适应的过程,运动的强度以身体微微发热、不要出大汗为宜,避免运动以后受风着凉。
简单归纳一下,这时候防护的关键就在于保暖莫受凉、血压勤测量、用药不能忘、运动适为佳。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记者:
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很多群众有出行计划,请问在旅途中应该如何做好健康防护?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 韩俊:
感谢您的关注和提问。国庆假期将至,人员流动频繁,探亲访友、外出旅游明显增多,有几个衣食住行方面的健康提示送给大家。
一是要提前做好规划,做好防护准备,密切关注目的地疾病流行现状和相关部门健康风险提示。前往境外旅行的,要知道当地的如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疟疾、猴痘等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提前做好针对性的防护。
二是要关注目的地的天气情况,根据当地的气温适当增减衣物。去往蚊虫较多的地区,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并喷涂驱蚊剂,早晨、晚上不要在草丛边长时间逗留。
三是避免食用生冷食物,肉类、海鲜要彻底煮熟,水果洗净后再吃,不要喝生水。旅行中规律用餐,不要暴饮暴食,出汗多的时候适当补充一些盐分,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四是入住酒店的时候要开窗通风,检查床品是否干净、卫浴是否有异味,可以自带毛巾等贴身用品,或者用消毒湿巾擦拭常用物品,来进行消毒。出门随身携带常用的药品以及消毒湿巾纸巾、免洗洗手液等消毒用品,做好物品的清洁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是返程回家后要做好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烧、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的地点和饮食情况,方便诊断和排查。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出行前出现发热、咳嗽或腹泻等传染病相关症状,建议暂缓出行。预祝大家过一个平安、健康、舒心的国庆长假。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长假期间,很多人会打破原有的作息和饮食规律,这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哪些影响?对于“报复性熬夜”和“过度疲劳式旅行”,您有哪些健康提醒?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长假期间,大家特别容易放松过度,出现饮食、作息规律的紊乱,这会使我们的身体亮出红灯。马上要到来的国庆长假,正逢秋分这个节气,中医认为,秋天重在的就是“收敛”,所以过度熬夜,会让人体出现口干、眼干、情绪急躁等不适的症状,旅行也是大家选择的休闲方式,但是如果旅行安排的太满,也会造成人体耗气伤津,而造成疲劳。所以面对马上到来的十一小长假,结合秋分节气的特点,给大家几点小建议。
第一是不熬夜,还是保持正常的作息,避免报复性的熬夜情况。
第二个,在饮食方面,针对秋天,给大家的建议是要食用一些润燥的,尽量少食或不食辛辣的食品。小长假期间,难免家人聚会、朋友聚会,在这些聚会中,要避免暴饮暴食,从而影响我们人体脾胃的功能,这些是我们要注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保持情绪的稳定,因为在秋季人体情绪容易出现波动,我们保持情绪平稳,是一个非常好的养生保健的方法。
当然,面对小长假,大家容易出现疲劳、熬夜的情况,如果出现,在这里也给大家支几个小妙招尽快的修复。
首先对于熬夜,我给大家推荐一款“润阴茶”,我们用的就是麦冬、百合加一点菊花代茶饮,它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缓解熬夜以后的口干咽干的症状。
熬夜以后,大家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眼部的干涩难受,这里我给大家推荐几个穴位按摩,尽快恢复这样不适的症状。首先就是攒竹穴,它在眉头内侧凹陷处,大家可以用大拇指的指腹进行轻轻地按压。这是一个穴位,第二个穴位是睛明穴,它位于内眼角稍上方的凹陷处,我们也可以用拇指的指腹轻轻地按摩,每次按摩3~5分钟,这样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缓解眼部干涩、疲劳的症状。
旅行中大家会出现疲劳的症状,我推荐朋友可以用中药泡脚,比如用伸筋草或者透骨草泡脚15分钟,它能够起到促进循环、缓解肌肉酸痛,还有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我们的疲劳。谢谢。
遵循自然规律
科学养生
一起健康度过美丽秋天
来 源:国家卫健委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