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故事很长,全文将近一万字,我会分为上中下三篇发出来。阅读之前,强烈建议大家读完之前那个大富豪被栽赃嫁祸的故事,因为两个故事都是同样的缘由引火上身的,但是结局迥然不同。
这个故事很长,全文将近一万字,我会分为上中下三篇发出来。阅读之前,强烈建议大家读完之前那个大富豪被栽赃嫁祸的故事,因为两个故事都是同样的缘由引火上身的,但是结局迥然不同。
自古以来,人们通常喜欢用“有钱有势”这个词来形容地方上那些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有势没钱的人,可以把手里那些无形的财富、人脉、权力,通过能量转换的方式兑换成沓钞票;而有钱没势的人,多半会用钱财开路,给自己买一张无形的“软盔甲”。
连很多小国都知道花钱买张护身符保平安。所谓的花钱消灾,就是这个道理。
可这世上并不是每个赚到钱的小老板都会这么想。
上一期我跟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
晚清时期,郡王爷的女婿安格,为了哄自己的九姨太开心,要在直隶修一座伊斯兰清真寺。他让直隶身价几百万的富户李纯刚捐十万两银子,可李纯刚拒缴这笔钱,一下子就被弄到牢里去了。
这一期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有背景的大财主,独自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在饥荒年间拒不捐钱捐粮。
李纯刚只是吃了些皮肉苦,在曾国藩这位活菩萨的援助下,也算有个圆满的结局。可今天这位仁兄跟葛朗台一样,守着小金库一毛不拔,最后不仅大出血,还被活活气死了。
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01
号召乡绅富户捐钱,摸出一条大鱼
公元1864年,杭州城被太平军困了两年多,左宗棠率领大部队终于把这座城池拿下来了。
战后的杭州城,原本最繁华的商埠变得满目疮痍,琳琅满目的商店化为一片狼藉,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味。在太平军的蹂躏下,可谓是惨不忍睹。
城内原本有八十余万人,现在只剩下八万多人口了。不仅是人遭殃,城里的牛马之类的都被吃光了。更滑稽的是,原来的巡抚衙门墙上,竟然涂满了不伦不类的猴子画。
左宗棠深知,如今百业凋零,清理废墟、帮助灾民休养生息是当务之急。
可眼下春耕在即,土地荒芜,人口流失太多,耕牛、豆谷、杂籽之类的种子都没有着落;耕牛被吃绝了,连耕种的农器都毁之殆尽。
左宗棠一面写奏折让上头划拨银两救灾,一面部署后面的工作:他安排胡雪岩去各省筹集银两救灾;一面又安排府县各级衙门密访当地富绅,号召他们为战后重建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被他们挖出了一条大鱼——这人名叫杨坊,祖籍浙江鄞县,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豪。
要是较真儿说起来,这个杨坊的第一桶金有些不光彩:早些年他在上海洋行当买办,这是个油水多的差事。
发家后,他在洋泾开设泰记商行,专做鸦片生意,赚了一大笔钱。不光做买卖,杨坊还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
在上海小刀会期间,他拿钱开道捐了个给江苏巡抚跑腿的官,主要是管理军需。之后他又勾结英美侵略者修筑围墙,切断起义军补给。因功升至道员,加盐运使头衔;
太平军攻上海期间,他又勾结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还管理过洋枪队,抗击太平军。这期间他还将女儿嫁给洋人华尔康,结果他姑娘被洋女婿活活糟蹋死。
后来,杨坊升为江苏按察使署理,因为身体不佳回老家养病,打算在老家颐养天年。
当然,跟着他一起被带回老家的,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据说他的宅院里堆满了金银珠宝,二十几间房屋里堆满了粮食,真正的富可敌省。
02
知县三敲门,铁公鸡一毛不拔
鄞县的知县接到左宗棠的命令,先后三次去杨坊家拜访,苦口婆心地劝他捐出几石粮食救济难民。
可杨坊是见过大世面的老江湖,是真正有钱有势的主儿。而且他以前保护上海可是立过功的,根本就没把小小的知县放在眼里。
知县的意思他懂,可是他的回复也很干脆。他摸着胡须说,要是让我拿钱出来造一座石桥,上面刻上我的名字,这个钱能出。
可是设粥棚安抚百姓,这是你们地方父母官要操心的事,跟我八竿子打不着(潜台词就是:刻上名字可以流芳千古,可捐出去的大米吃进肚里,谁还能记得他的好)。
知县多次碰壁,又被这番话气得三魂出窍,七孔生烟。奈何对方官衔、势力都比自己硬,你又不能把他怎么的。
怎么跟上头交差呢?知县在气头上,就把自己去劝捐的细节和杨坊说过的话,原原本本地报到上面去了。
左宗棠是个性情耿直的人,他的一亩三分地上出了这么一个口出狂言的异类,他顿时火冒三丈,气得拍桌子怒骂。
思量片刻后,他马上写折子给朝廷,狠狠地告了杨坊一道黑状,说他为富不仁。一面又给衢州知府衙门发文,让新知府林聪彝来巡抚衙门听命——说白了,就是来讨论一下如何来办一办杨坊这个刺头。
林聪彝是林则徐的次子,跟他爹一样,为人率直,为官刚正,浙江官场上的人基本都买他的账。
03
林聪彝建议让胡雪岩来挖出他的死穴
见面后,左宗棠开宗明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一粒种,秋后万石粮。可恨的是有一些乡绅,局面坏成这样子了,还袖手旁观!你看知县的回文,这个杨坊张狂至极!
林聪彝仔细读了一遍,耐心地分析道:“杨臬台坐拥巨资,堪称东南首富,他一毛不拔不愿意资助穷人,这事情衙门还真不好出面强来。
大家都是官员的身份,而且他有点军功在身。你要是强制性让他出血,真要闹起来,他去京城告御状,这不是让朝廷也为难吗?”
林聪彝这番话也的确有几分自保的意思——你让他一个四品的知府去跟三品的臬台较劲,就算是拿着鸡毛当令箭,斗下来也落不到啥好处。
而且真要这么做的话,得罪的也不是一个人,也会寒了很多告老还乡那帮人的心,那些人背后的人脉关系……
随即,他话锋一转:“衙门不方便出面,民间出面就方便多了。我早就打听过了,杨臬台的巨资都不是正当生意赚来的:一个是跟洋人勾结卖洋药,一个是帮衙门采购洋枪洋炮洋船,坐吃回扣。
只要找到了他徇私的罪证,你让他捐多少他铁定不敢拒绝。问题就出在,如何才能挖掘出他的软肋、抓住他的把柄。
像杨臬台这样的商人,肯定有别人不知道的死穴。商人的死穴,官场中人很难猜得到,可是却瞒不住同行。
而眼下有一个最合适的人选——胡雪岩。之前他也忙着为衙门筹备军需,让他多跑几趟泰记商行,杨臬台那点事迟早都会扒拉出来。”
04
胡雪岩闪亮登场
左宗棠觉得林聪彝的这番分析得精辟入里,于是安排他去苏州找胡雪岩一起办理这趟差事。
胡雪岩这个人,有个出类拔萃的优点,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以将黑的说成白的,弯的说成直的,左的说成右的,方的说成圆的,就差没把死的说成活的了。
这次胡雪岩去苏州,名义上是替巡抚衙门筹集购买种子的银钱,其实是公私两不相忘。
他在苏州有商号又有钱庄,行走于官商两界,是典型的官商两栖动物,人脉关系跟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
林聪彝东打听西打听,从西城张姑娘追到东城王姑娘,又从王姑娘追到一家半掩门的西菜馆,可算是找着人了。
礼毕寒暄后,林聪拿出公文递给胡雪岩,然后将左宗棠交代的那档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胡雪岩听完后拍手笑道,这事太简单了,不就是让杨坊出点血吗?你们只要说个数字来,我叫他给钱就是了!
林聪听了觉得胡雪岩吹牛过头,提醒他说,杨臬台可不是普通老百姓,别忘记了他可是署理江苏臬司的,又出任过常胜军的管带。这个人不好对付哇!
胡雪岩哈哈大笑,杨坊的底细他可是比谁都清楚:他不仅是江苏按察使代理,还是常胜军统领华尔的老泰山。他女儿都被华尔糟蹋死了,华尔本人也嗝屁了。
之前他因为拖欠常胜军的饷,还被继任的统领胖揍了一顿,之后又被少荃中丞(李鸿章)狠参了一本。如果不是总理衙门帮他说情,说不定早就抄了家!
林聪彝见胡雪岩说得头头是道,跟商人打交道也不是他的专长,于是就连夜坐船回杭州了。
过了些天,胡雪岩借了一只兵船,又调集了二百兵勇护送,这才押着从苏州、上海两地筹措来的五十万两白银,来到杭州给左宗棠交差。
听完这趟差事的汇报工作后,左宗棠很满意地点点头。随后把胡雪岩请到签押房,开始谈起了杨坊抗捐的事。
左宗棠的意思是,现在买种子的钱有着落了,可是耕牛还没着落。一个县总要两三百头耕牛才能把种子种下去。若是这个钱能从杨坊那里弄一些来,补助缺口是再好不过了,不然就只能再去找洋人借钱了。
大概估算了一下,买牛估计得四十万两银子!还有从播种到秋收还有好几个月,总不能让老百姓一直饿肚皮,虽然各省赈灾救助的粮食和衣物都在路上了,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且,他事先已经托上海的少荃中丞相(李鸿章)去调查过杨坊的泰记。评估下来,他估计有800万到1000万两的资产,让他捐出100万两银子来应急就差不多了。
如果他不肯捐那么多,能捐个50万两也是好的。他若是能为家乡做些贡献,到时候酌情上奏朝廷嘉奖于他。
胡雪岩能办好这趟差事吗?
来源:梧桐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