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思宇MedTech注意到波士顿科学的一则招聘信息:房颤解决方案事业部启动“百岗校招”计划,面向2025届应届生及毕业两年内的候选人,开放150个临床技术培训生岗位,覆盖全国34个省市。
近日,思宇MedTech注意到波士顿科学的一则招聘信息:房颤解决方案事业部启动“百岗校招”计划,面向2025届应届生及毕业两年内的候选人,开放150个临床技术培训生岗位,覆盖全国34个省市。
与以往偏向市场、销售类岗位的招聘不同,此次的重点落在了被业内称为“跟台岗”的临床一线技术支持人员。根据招聘描述,新入职者将直接参与房颤治疗手术全过程,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支持及术后沟通。换句话说,他们从培训结束后就能站上手术现场,服务于真实病例和真实操作。
这看上去不仅是一轮简单的人才扩充,更是波士顿科学在中国房颤市场加速深化临床部署、全面提升一线渗透力的重要举措。
2024年,波士顿科学的FARAPULSE脉冲电场消融系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成为国内首款进口PFA系统。同时,其在房颤卒中预防方向上的代表产品——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也在中国进入成熟应用期。
在思宇看来,这场校招,是波士顿科学“重投临床、深耕一线”战略思路的具体体现。通过年轻技术人才的广泛铺设,波士顿科学或将打通产品—术式—医院—医生之间的落地通路,为房颤整体解决方案在中国的本地化放量奠定基础。
一、房颤治疗赛道观察:多技术并存、龙头竞速的市场格局
在所有心律失常中,房颤(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因其显著增加脑卒中、心衰等并发症风险,被广泛认为是最需重视的心律异常。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房颤患者总数已超过1200万人,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房颤显著增加脑卒中、心衰、猝死等风险,对公共健康系统构成长期压力。
当药物控制效果不佳时,导管消融被广泛认为是节律控制最有效的方案,已逐渐成为房颤治疗的一线选择。过去十年,随着技术演进与器械创新,消融手段经历了从射频到冷冻的逐步优化,而近年来最受瞩目的革新,是以非热能方式进行选择性消融的脉冲电场消融技术(Pulsed Field Ablation,简称PFA)。
PFA技术的崛起并非偶然。它通过电脉冲引发心肌细胞不可逆电穿孔,从而实现靶向性极高的非热消融,最大程度避免了对食管、膈神经、肺静脉等邻近结构的损伤,尤其在“安全性”维度表现出显著优势。目前,波士顿科学的FARAPULSE是全球首个上市并成功商业化的PFA系统。多个跨国器械巨头也是紧随其后,投入PFA产品的研发与商业化。
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手术量增长最快的区域,本土企业也加入了“战场”。在这一多技术并存、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谁能更快更稳地完成产品注册、术式培训和临床接受度提升,谁就将在未来数十亿级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而波士顿科学的布局动作——尤其是其以“跟台岗”为代表的临床端部署——正是体现了其临床工作的成果,也在为下一阶段竞争打下人才和执行力基础。
二、FARAPULSE系统深度解析:PFA赛道“最强选手”如何炼成?
(一)专为PFA打造:从能量机制到导管设计的闭环优化
脉冲电场消融(PFA)作为新一代消融技术,其核心原理在于通过高压短时电脉冲在细胞膜上形成不可逆电穿孔(IRE),选择性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与传统射频(加热)或冷冻(降温)等热消融技术不同,PFA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非热能消融”。
FARAPULSE系统正是专门为这一原理定制开发的产品,其区别于传统能量平台的最大特点是“从能量到导管设计,再到术式路径都为PFA量身打造”:
导管结构方面,FARAWAVE导管具备可切换“花瓣形”和“网篮形”头端结构,对肺静脉口部和前庭完成更全方位的电场覆盖。OTW导丝引导设计,自适应贴靠肺静脉,提高稳定性和有效性。
能量释放方面,FARASTAR主机可选择1800v、1900v、2000v三档电压参数,同时波形和导管电极间距等参数历经多年优化,确保能量充分释放的同时尽量减少副反应,兼顾安全和有效性。这是从传统射频导管改良的PFA导管所不具备的。
操作流程方面,FARAPULSE术式路径明确,强调标准化操作、固定手术终点,即快速完成肺静脉隔离(PVI),降低医生间的技术差异。
FARAPULSE并非传统系统的小幅调整,而是首个从PFA出发、为PFA设计的商业化导管系统。正是这种“闭环式”产品逻辑,才保证了它在全球范围内被医生快速接受与复制。
(二)全球验证最充分:术例最多、文献最多的PFA系统
在PFA快速发展的赛道中,波士顿科学的FARAPULSE系统拥有一个无可替代的优势——全球最多的临床研究支持与真实术例验证。
ADVENT研究作为首个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的关键性对照研究,显示FARAPULSE在安全性、有效性、肺静脉即刻隔离率、随访复发率等方面与热能消融相当,甚至优于部分次要终点。手术时间也低于热消融组,FARAPULSE手术更加高效。
MANIFEST-17K注册研究涵盖超1.7万例真实术例,未见肺静脉狭窄、膈神经麻痹或食管损伤,充分体现其真实世界安全性。
此外,FARAPULSE也是率先在欧美亚三大主流市场同步获批的PFA系统——2021年获欧盟CE认证,2024年先后获美国FDA、中国NMPA、日本PDMA批准。
据官方披露,截至2025年2月底,全球已有超过250,000名患者接受FARAPULSE治疗,覆盖欧美亚多国核心电生理中心,是目前全球最被广泛使用和研究的PFA产品。
(三)产品系统创新:向可视化、平台化进化
除了核心的三件套(FARAWAVE导管、FARASTAR主机、FARADRIVE鞘管),波士顿科学正在以FARAPULSE为基础,推进更高维度的系统升级。
FARAWAVE NAV导管:新增磁定位功能,可与三维标测系统FARAVIEW结合,提供实时建模、精准定位和消融可视化,有效提升术者信心,进一步降低学习曲线
未来更多不同形状PFA导管研发问世中:探索线性导管和大局灶导管设计,结合更好的标测技术,让脉冲电场技术应用于更多心律失常的治疗中。
FARAPULSE不是“单导管”,而是逐步进化为平台型消融系统,其系统性、标准化与智能化,使其在不同医院等级、术者水平中都具备广泛适配能力。
(四)本土推进策略:从注册、术式培训到人才招聘的同步提速
在全球PFA产品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背景下,FARAPULSE完成了极为快速的NMPA注册路径,于2024年正式获批在中国上市,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复发性、症状性的阵发性房颤。
为配合其临床全面落地,波士顿科学同步启动三项关键推进:
术式培训:通过区域中心、学术平台、KOL带教等方式快速提升一线术者的PFA操作能力。
临床验证:联合核心医院持续推进中国本土真实数据积累。
人才部署:通过校招的“临床技术岗”体系建设,将年轻人才导入术中支持、医院对接、医生服务链中,形成“术者-企业-产品”的闭环共建。
通过这套体系,波科不仅在推动技术部署,更在建设中国房颤治疗的基础生态。
三、从PFA到“房颤全解”——波士顿科学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如果说FARAPULSE代表了房颤“节律控制”的未来方向,那么Watchman系统则是“卒中预防”领域的标杆产品。两者联手,构建起了波士顿科学在房颤领域全球首个“一站式治疗解决方案”,覆盖从消融干预到血栓风险管理的全流程路径。
房颤管理的“双支柱”模型
房颤治疗的目标不仅是恢复心律,更是降低卒中等并发症风险。在全球临床实践中,房颤治疗逐步形成“双支柱”模型:
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尤其是以PFA为代表的高安全性术式,为患者提供恢复正常节律的机会;
卒中预防:左心耳封堵,减少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导致的脑卒中事件,成为口服抗凝药以外的关键选项。
波士顿科学正是这两大支柱技术的集大成者。作为全球首家同时拥有PFA与左心耳封堵产品的企业,其在房颤领域具备独特的技术协同性与推广优势。
FARAPULSE + Watchman:组合创新的临床潜力
FARAPULSE系统凭借非热能消融、高效隔离能力和优异的安全性,已逐步成为全球PFA消融的领导者。与此同时,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自问世以来,已经在全球7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被多项指南纳入标准治疗方案。
两者在临床中并非孤立存在,反而日益呈现出联合术式趋势:
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消融+封堵的联合术式已成为房颤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关键路径,尤其适用于有中高卒中风险且抗凝禁忌的患者;
术式流程上的匹配,使得两套系统能够在同一导管室、一套团队内完成,优化操作效率与患者依从性;
波士顿科学在产品适配、术式设计与术者培训中不断强化协同,使联合术式从“技术叠加”走向“方案融合”。
构建生态而非单点创新:房颤布局的下一阶段
随着两大核心产品的协同推进,波士顿科学在房颤治疗赛道已完成从“产品领先”到“平台引领”的跃迁:
覆盖节律控制+卒中预防的一体化产品组合;
匹配临床流程的术式融合路径;
由术者教育、术式标准化和院内资源共建组成的推广生态。
这不仅提升了临床治疗效率和患者获益,也有助于波科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建立技术壁垒与品牌认知。
四、校招即战略落地,也是企业责任
近年来,“稳就业、促青年高质量就业”成为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的议题。2025年4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千方百计拓展岗位供给,确保青年就业水平总体稳定。
波士顿科学此次面向全国34个省市开放150个临床技术支持岗位,显然不仅是在响应政策导向,更是在以实际行动落实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责任角色。对于许多即将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岗位不仅意味着一份工作,更是一次走进真实临床一线、参与“科技改善医疗”全过程的宝贵机会。
在思宇看来,“百岗校招”不仅是企业扩招,更是一次针对中国房颤治疗市场的全面战略布局。波士顿科学为这些新人构建了完整的成长路径——从术前培训、术中协作到术后沟通的标准化流程,再到“边学边干”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支持横向发展的职业通道——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技术型医疗职业发展的现实样本。
从“高校课堂”直通“手术室现场”,这种通路不仅展现出波士顿科学在华的本地化投入,更体现出其对未来临床生态和技术人才体系的长远思考。而在更深一层,这样的人才战略,其实正是技术落地、术式推广与产业生态建设的基础。
培养人才,就是推动创新;投资青年,就是投资行业的未来。
思宇MedTech将持续关注房颤领域的市场演进与企业动态,欢迎关注我们后续的深入报道。
来源:仙女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