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巢起义声势浩大,和明代的李自成起义一样,实际上都颠覆了当时王朝的统治根基。但很少有人知道,黄巢能纵横南北,让唐朝毫无还手之力的根源在于他的前辈——徐州戍卒庞勋。庞勋起义的声势小于黄巢,但影响远大于黄巢。宋祁在《新唐书》中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始于桂林。”那
黄巢起义声势浩大,和明代的李自成起义一样,实际上都颠覆了当时王朝的统治根基。但很少有人知道,黄巢能纵横南北,让唐朝毫无还手之力的根源在于他的前辈——徐州戍卒庞勋。庞勋起义的声势小于黄巢,但影响远大于黄巢。宋祁在《新唐书》中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始于桂林。”那么戍边桂林和唐朝灭亡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一、事件的因果关联
唐朝从某种程度上说的确是因为异族入侵而亡,而这个异族是西南不起眼的南诏。自唐玄宗正式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支持他统一南诏后,南诏和唐朝的关系就进入了蜜月期。
唐朝之所以拉拢南诏,是为了与南诏互为犄角,钳制吐蕃。这种互帮互助,在唐朝强大的时候,南诏的确不敢生出异心。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西北沦陷,河北动乱,南诏竟也开始觊觎唐朝了。
《新唐书》记载,唐懿宗时期,南诏来犯边,朝廷选派武宁军镇(治所徐州)700人开赴桂州(桂林)戍边。
但是不知道朝廷是故意的还是遗忘了,一直没找其他军卒来替代他们,导致这些为国戍边的英雄长达6年不能返回家乡。这终于激起了军卒们的怒火。
他们杀死都将,请求桂州监军发给粮秣放大家北归家乡,但是监军不允许啊。戍卒大怒,便擅自打开府库,劫夺军械,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首领,一起北归。
这里的粮科判官,不过就是个小官,掌管粮食的发放和登记。如果事情仅仅发展到这里,大家只算是想要回家,算是兵变,庞勋呢也没有野心,大家也没有彻底造反的心思。
但是朝廷所托非人,派去前往招抚的崔彦曾无能,终于激起了戍卒们的反心。
二、从招安到叛变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庞勋等人洗劫粮库北返的消息传到了长安。此刻的唐廷已经是风雨飘摇,唐懿宗派太监张敬思招安,赦戍卒无罪,并下令送他们回家,同时令观察使崔彦曾好好安抚他们。
一开始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但是到了湖南,监军阴谋夺取了庞勋的兵权,山南东道节度使崔铉又以大兵扼守要害之处。
戍卒们心生恐惧,庞勋尤其害怕。于是庞勋蛊惑众人夺取船只顺长江而下,同时招收亡命、盗匪。到了徐城县(属于泗州管辖),庞勋对大家说:我们擅自北归,无非是思念自己的妻子儿女。听说有密敕颁下徐州,等我们到徐州后就要杀身灭族,大丈夫与其自投罗网,为天下人耻笑,不如同心协力,赴汤蹈火,不但可以免祸,还可求取富贵。现在我们在城下大喊,城内同道必然相应,前日朝廷说好的50万缗赏钱也能得到。
此时庞勋一伙人中,有个叫赵武的,他和其他一些人害怕,想要逃亡。庞勋就果断斩下他们的项上人头,这个举动坚定了大家造反的决心。
因为庞勋和上级军官都押衙尹戡、教练使杜璋、兵马使徐行俭有仇,所以庞勋就威逼观察使崔彦曾说:“我们犯了罪,所以不敢卸甲,请将我们北归的士兵分为两个营寨,由一个将领统领。”
这言外之意就是由他庞勋自己统领。
崔彦曾的谋士、属员见到这种场面后都劝说崔彦曾,认为庞勋专权,这是他第一条死罪。擅自杀害上级将领,这是第二条死罪。设置私兵和贴身卫队,这是第三条死罪。城内的士兵不是这些戍卒的子弟就是父兄,万一内外联合,城池顷刻间便会沦陷,加上他招收亡命之徒,这是他的第四条死罪。他想要将所有士兵分成两个营寨,却要除去三位上官,这是他第五条死罪。
崔彦曾认为谋士们说的对。于是点选了三千兵马由都虞候元密统领,驻扎在险要之处,待庞勋路过时就截杀他们。
庞勋敏锐地捕捉到官军的阴谋,于是他在官军驻扎的山下扎了许多稻草人,故布疑阵,自己则率领大队向符离方向开进。等到了晚上,官军才反应过来,见到庞勋的空营寨后,只能率军回到城南驻扎。
这一时期,庞勋已经和驻扎宿州的官军开战,官军大败。驻守宿州的焦璐见大势已去便逃离宿州。庞勋占据了宿州,自称兵马留后。就这样,本来是一群戍边太久想要返乡的兵变,终于变成了反抗朝廷的叛乱。
三、盛极而衰
庞勋自称留后之后,朝廷正式宣布征讨庞勋。
在宿州,庞勋开府库,散钱粮,深得民心。一时间,四方来投,其兵力大为扩张。不久,元密率官军主力赶到,庞勋率军突袭并大破元密军。天黑之时,庞勋放弃宿州,沿江而下。至天明,官军追至,庞勋以逸待劳,官军再败。元密死于逃跑的路上,其率领的三千兵马,除一千多阵亡外,其余尽皆投降。经此一战,庞勋的兵力增至约六千。
随后,庞勋兵锋直指徐州。虽然观察使崔彦曾在得知元密兵败的消息后就向四方求助,同时命令徐州民壮守城,但全城已经被失败主义的气氛笼罩着。10月16日,庞勋兵开至徐州城下,徐州坚城竟然被庞勋给轻易攻下。此战,庞勋俘虏了观察使崔彦曾、观察副使焦璐,杀了尹勘、杜璋、徐行俭等人。
庞勋瞬间成了淮泗一带的风云人物,四方亡命争相来投,其兵力拓展至万人。
面对蒸蒸日上的局面,庞勋自己设立幕府,并派人向长安请封节度,同时令麾下四方出击,一路占豪州(凤阳),一路攻打泗州。
面对泗州危机,朝廷派淮南军发兵1500,镇海军发兵4000,合力解救泗州。庞勋则围点打援,调集麾下全部力量,歼灭镇海援军、淮南援军,占领盱眙、淮口。
朝廷又派中央军和胡兵南下,以右金吾卫大将军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神武大将军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羽林将军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同时征发沙陀朱邪赤心、吐谷浑、达靼、契苾等部落兵南下。但康承训兵败,退至宋州。庞勋势不可挡,继续分路出击,势力达到极盛。
可是和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一样,庞勋在大胜后也开始骄傲自大,自以为天下无敌,终日享乐,如同董卓附体一般,以残民虐民、掠人妻女为乐。在他的治理下,百姓更加困苦。
869年正月,康承训率兵7万分路向徐州开进。庞勋仓促分兵抵挡,一时间庞勋诸路皆败。
二月,双方再战于旷野。官军以沙陀骑兵为先锋,庞勋军面对这些精锐骑兵可谓一触即溃。此后的庞勋军越来越走下坡路了。泗州、徐州相继被官军收复。庞勋流窜至汴宋一带,将汴宋蹂躏大掠后,南下亳州。半路上,他被沙陀骑兵追上,结果全军覆没。至此,这场起于865年,终于869年的叛乱终于结束了。
四、祸基为何始于桂林
《新唐书》的编撰者之一,北宋著名大儒宋祁在论述唐朝的灭亡时,写下这样一句话:“唐亡于黄巢,而祸基始于桂林。”这个桂林指的就是庞勋之乱。庞勋的名气远小于黄巢,其起义军规模和声势也都小于黄巢起义军。黄巢军纵横大半个中国,而庞勋则主要活跃于淮泗一带,后流窜至汴宋(河南)。黄巢攻入长安,和项羽进了咸阳一样,“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而庞勋起义远没有这种大屠杀。那么宋祁为什么还会做出如此“定论”呢?
《新唐书》记载,镇压庞勋之初,观察副使焦璐挖开了汴水,打算断绝庞勋的北上之路。但水还没到,庞勋就已经渡河了,等到大水来了,也没有用了。而庞勋鼎盛时期占据的淮口、寿州、泗州、盱眙,起义末期蹂躏的汴宋,可都是唐朝的“大动脉”啊。自安史之乱以来,长安朝廷唯有依仗江南财富,南方财富北运,走运河或其他水路(如汴水)至洛阳,再转送长安。运河一线就成了唐朝这具残破肢体的大动脉。而庞勋活跃的地方就在这根“大动脉”上。结果南方财富无法输运,进一步加剧了中央的衰落。就在这种情况下,黄巢给了唐朝这具躯体最后一招。庞勋的事业虽然失败了,但某种程度上讲,黄巢也是沾了庞勋的光啊!
文史君说
庞勋起义是一场历史的悲剧,庞勋他们本来是为国戍边的英雄,却因腐朽朝廷的黑暗而被迫造反。但令人唏嘘的是,庞勋起义发展到后期为非作歹,已经成了新一代剥削者,这可能就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而更巧合的是,就在庞勋被镇压的同一年,南诏再度犯边,洗劫了儁州(四川西昌),焚掠陵(四川仁寿)、荣(今四川荣县)二州,继而掠夺黎(四川汉源)、雅(四川雅安)、邛(四川邛崃)三州后逼近成都。南诏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从时间节点和历史进程的关联上看,像是命运安排下的一种奇特呼应,给风雨飘摇的晚唐局势又添了一脚。
参考文献
傅举有:《唐末庞勋起义》,《史学月刊》1959年8期。
程喜霖:《唐代桂州戍卒兵变论析》,《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1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来源:浩然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