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2025年世界读书日官方主题语,再一次明确阅读在开阔视野、传递智慧以及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AI时代下,全民阅读呈现新生态,书香在数字与纸质间共融——智能伴读24小时在线,直播间秒杀好书比买卖衣服还热
开栏的话
“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2025年世界读书日官方主题语,再一次明确阅读在开阔视野、传递智慧以及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AI时代下,全民阅读呈现新生态,书香在数字与纸质间共融——智能伴读24小时在线,直播间秒杀好书比买卖衣服还热闹,咖啡馆、书店、图书馆悄然变成社交文化空间……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本报试图通过这组报道回答一个问题:在碎片化阅读包围中,在AI加持的时代,我们该怎样“读”书?毕竟,阅读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思想的抵达永远值得期待。
“现在下单这本书,限时85折!321,上链接!”
这急切的呼喊,裹挟着数字时代的劲风,打破了往日纯粹阅读的宁静。
在这般喧嚣中,阅读已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的翻页声,向我们迎面走来的还有——AI语音宛如贴心伴读,有声书成了通勤路上的挚友,视频解读以直观鲜活的方式为经典注入新的活力。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记者通过走访发现,上述方式已然成为市民的“阅读新搭子”,正在推动全民阅读朝着便捷、智能、社交化的方向发展,也为出版业、文化空间和读者带来深刻变革和新体验。与此同时,在享受这些便捷的同时,全社会仍需在深阅读、长阅读上持续发力、精耕细作。
听书
碎片化时代的新风尚
“过去找书,全靠各大图书排行榜,现在这个好用,它能根据我的兴趣推荐,还能在整本书中精准定位那些极具感染力、富含深刻哲理的金句。”在解放碑重庆书城,30多岁的张冰冰打开手机上的咪咕阅读App,难掩兴奋地向记者展示AI阅读服务智能体、AI智能内容萃取两个功能。
第2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80.3%,且呈增长态势。其中有36.3%的成年国民通过听书的方式进行阅读,有4.4%的成年国民通过视频讲书的方式进行阅读。
阅读方式的改变,也深刻影响着阅读产业链上的每一环。“咪咕阅读的AI听书将文字转化为高度拟真的人声朗读,语音库涵盖了多种音色,无论是通勤路上想听轻松诙谐的小说,还是睡前想聆听舒缓的散文,都能找到合适音色。”咪咕阅读的工作人员冯艳表示。
重庆图书馆,读者可扫码体验有声图书。特约摄影 孙凯芳 摄
在今年3月举办的喜马拉雅2025合作伙伴大会上,喜马拉雅高级副总裁傅海波针对视听阅读中的一些细节进行阐释,明确指出其中关键的消费人群和消费时段为:一老一小和一早一晚。阅读者宋婧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傅海波的分析。就职于重庆天地一家外企的她,平时工作压力颇大,于是播客成为她缓解焦虑的重要工具,“我入睡难,每晚都要在播客中切换音乐或者听治愈系的书才能入睡。”
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的并非只有民营企业。据了解,重庆图书馆正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技术融入图书馆工作,精准对接读者需求。“图书馆的职责就是要紧跟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变化,因时制宜升级服务内容,比如打造智慧重图微体验区,应用AI技术向读者提供‘零障碍’的数字馆员沟通方式。”重庆图书馆馆长张冰梅说,重图为此制订了未来几年的数智化发展规划,蓄势待发。
视频
搭建经典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几分钟就“看完”一本书,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已不稀奇。
原来有那么一群人,以“知识摆渡人”的身份,在经典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将知识的精华细细咀嚼,再传递给更多人。
“我就一心想成为这样的桥梁——既不让严肃文学显得高不可攀,也不让通俗读物被轻易贬低。”渝中区作协主席、作家强雯在谈及自己拍摄短视频“淘书物语”的初衷时说道。如今,她的“淘书物语”已更新了一年半,保持着每周1—2次的更新频率,选讲的书籍涵盖经典文学、旅行文学、大众心理学、冷门佳作等。“我的粉丝虽然只有500多,但每周都能看到有新朋友关注,这让我十分惊喜和欣慰。”强雯不疾不徐,涨粉虽慢却并不影响她把拍视频讲书当作一种学习过程。
记者发现,和强雯做着同样事情的大有人在——在小红书、抖音、B站上就活跃着一群拥有个人账号的读书博主,他们通过文字、图片或者短视频,定期分享自己读过的优质纸质书。他们的行为满足着当下一些人的某种心理和情绪:知道读书能让人获益,又不愿意拿起一本书,所以他们寄希望于有人来帮他们“解读”。
赵健的读书日记。网络截图
视频号“赵健的读书日记”的博主赵健,身姿挺拔、面容清秀,其视频号已坐拥近120万粉丝。同样身为90后的美女博主都靓,自2019年起在互联网平台发布“都靓读书”的视频后,迅速走红,成为泛知识领域的耀眼红人。
真的能用几分钟讲清楚一本书或一个人的一生吗?绝大多数视频博主的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短视频读书博主的意义何在呢?
“我拍荐书短视频的意义在于:一做‘文学导游’、二做‘心灵缓冲带’、三做‘经典解读者’。”强雯说,适应新规则,让好书被看见,让阅读回归纯粹,便是她的初衷。视频读书不是替代阅读,而是“种草”深度阅读。
视频阅读的风,让图书出版企业也不甘落后。重庆出版社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抖音账号“华章好书社”,以营销编辑真人出镜荐书的方式做图书直播带货,从2021年起到2024年底,粉丝量已升至5.4万。“图书直播带货也是一种视频阅读。我们带货的图书类型以历史社科、经典文学、悬疑小说为主,销售最好的是‘华章大历史’书系。”华章同人营销负责人史青苗说。
深读
技术只是搭子,思考才是灵魂
AI、听书和视频无疑让阅读更便捷,但如何有效避免阅读陷入浅层化、碎片化的泥淖,也成为整个业界思考的核心问题。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李敬泽在3月22日重庆举办的“陆海讲读堂”活动中,言辞恳切地表示:“AI能辅助阅读,但不能替代人类对文字的深度思考。真正的阅读需要情感共鸣和独立思考,而非算法投喂。在AI时代,应该继续沉着地做一个阅读者。”
3月22日,人民大礼堂,重庆市全民阅读品牌活动“陆海讲读堂”第四期活动现场,李敬泽以“在AI时代,做一个理想读者”为主题进行分享。记者 张锦辉 摄
对此,强雯亦深有同感。身为视频博主、内容创作者,她始终认为:“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读书视频不是阅读的替代品,而是‘阅读的引路人’。在‘快消内容’中坚守文学性,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作为阅读的生产商,出版行业在技术赋能的时代洪流中又该何去何从?重庆新华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邱振邦给出了解读:“现在很多人通过视频、耳机读书,客观上对图书起到了宣传和传播的效果。但一个人要阅读的话,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接收这些二手信息,而要找到原书进行深入阅读,好书可以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在人工智能广泛使用的时代,会有很多虚假、虚幻、虚妄的信息,更需要有专业出版机构来进行筛选和指引。”
正在“进行筛选和指引”工作的并不只有业界,政府层面也在积极作为。除了开讲座、办书市等“传统节目”外,重庆市全民阅读办公室正在通过“百本好书送你读”“陆海讲读堂”等特色项目,结合AI推荐和传统导读,引导市民回归经典阅读、深度阅读。在全民读书月的热潮中,重庆的阅读生态正呈现出多元融合之势,技术的进步让阅读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融入生活,正如一位读者所言:“真正的阅读,终究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技术只是搭子,思考才是灵魂。”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