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当加拿大政客试图通过“同时对抗中美俄”来标榜“价值观外交”时,这个国家已彻底陷入战略迷失的泥潭——经济受挫、外交孤立、民意撕裂,宛如一个在政治癫痫症中挣扎的“国际弃儿”。
2020年,三位加拿大华裔因佩戴口罩被超市驱逐的荒诞事件,成为西方“惯性反华”逻辑的缩影。
2025年,当加拿大政客试图通过“同时对抗中美俄”来标榜“价值观外交”时,这个国家已彻底陷入战略迷失的泥潭——经济受挫、外交孤立、民意撕裂,宛如一个在政治癫痫症中挣扎的“国际弃儿”。
一、极端反华的“历史惯性”:被意识形态绑架的加拿大
加拿大曾是西方阵营中“反华急先锋”。其政客长期将中国污名化为“制度威胁”,甚至将戴口罩的华裔视为“病毒传播者”。这种思维源于三个根源:
1. 媒体塑造的认知茧房:西方媒体长期渲染“中国威胁论”,导致民众将中国的一切行为视为“阴谋”。例如马云捐赠美国物资反遭痛骂的事件,正是信息扭曲的典型体现。
2. 附庸外交的路径依赖:如同英国甘当美国战略附庸而自食经济恶果,加拿大也将对华强硬视为“效忠美国的投名状”,甚至在中美贸易战中主动扣押华为高管,沦为地缘博弈的棋子。
3. 身份焦虑的宣泄出口:作为“中等强国”,加拿大试图通过反华议题提升国际存在感,却忽略了中国作为其第二大贸易伙伴的经济现实。
二、“三线开战”的癫狂:加拿大如何沦为“国际孤岛”
(1)对华:从傲慢到自残
加拿大以“人权”为借口冻结中加自贸谈判,却导致油菜籽、木材出口暴跌。更讽刺的是,其国内通胀高企时,反而加大对中国廉价商品进口依赖,形成“嘴上反华,身体诚实”的荒诞局面。
(2)对俄:制裁陷阱中的政治表演
加拿大追随北约对俄实施能源禁运,却因能源价格飙升导致民众抗议。正如英国因反俄政策导致保守党支持率崩盘,加拿大政客的“价值观优先”口号与民生需求严重脱节。
(3)对美:附庸困境的恶性循环
美国为遏制中俄,要求加拿大在北极、5G网络等领域配合围堵,却从未兑现“经济补偿”承诺。当美国抽调兵力应对中俄联合战略巡航时,加拿大发现自己既无军事能力撑腰,又无外交筹码周旋。
三、癫狂背后的深层危机:国家治理的全面溃败
1. 经济结构性矛盾:能源、农业等支柱产业因对华脱钩受损,科技领域被美国虹吸,GDP增速在G7国家中垫底,重现英国“唯一负增长”的窘境。
2. 社会认同撕裂:亚裔移民占人口22%,但政客的排外言论加剧族群对立。2024年温哥华爆发的“反歧视大游行”,标志着多元文化神话的破灭。
3. 外交信用破产:加拿大既无法像中俄般形成战略协作,又遭欧盟在气候变化议题上边缘化,甚至在联合国投票中创下“87国反对其提案”的纪录。
当北约秘书长叫嚣“中国挑战欧洲安全”时,当俄罗斯用“14字箴言”定义中俄关系时,加拿大却仍在用冷战思维对抗多极化浪潮。历史早已证明,试图“以一敌三”的霸权逻辑终将失败,正如三国博弈中“弱者结盟抗强”的规律。
加拿大若继续癫狂,只会沦为大国博弈的炮灰;唯有跳出意识形态窠臼,回归务实多边主义,方能在中美俄的“新三国时代”找到生存空间。
来源:表里如一万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