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23 日一大早,珠海网友 @阿 Kay 的这条朋友圈底下,全是各地网友的 “同步播报”—— 深圳朋友说公司通知停工 3 天,东莞朋友晒出塞满冰箱的速冻食品,海口朋友吐槽 “退机票扣了一半手续费”。
9 月 23 日一大早,珠海网友 @阿 Kay 的这条朋友圈底下,全是各地网友的 “同步播报”—— 深圳朋友说公司通知停工 3 天,东莞朋友晒出塞满冰箱的速冻食品,海口朋友吐槽 “退机票扣了一半手续费”。
此刻,距离超强台风 “桦加沙” 登陆广东只剩不到 24 小时,中央气象台凌晨 6 点挂着的台风橙色预警,像颗悬在华南人头顶的 “信号弹”。广东 10 个城市一夜之间按下 “暂停键”,“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措施从凌晨陆续落地,连海南海口都跟着启动全域管控。17 级狂风、200 公里危险风圈、能淹到膝盖的特大暴雨,再撞上天文大潮,这场被叫做 “今年全球风王” 的风暴,是真要动真格了。
说实话,“桦加沙” 这成长速度,连气象专家都得说句 “少见”。9 月 20 号的时候它还只是个 “强热带风暴”,结果 48 小时里跟坐了火箭似的,一路从台风升到强台风,最后直接蹦成 “超强台风”。9 月 23 号凌晨 5 点一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已经飙到 17 级(58 米 / 秒),中心气压低到 920 百帕,妥妥拿下 “2025 年全球风王” 的头衔。
打开卫星云图一看,这台风简直是个 “巨无霸”—— 云系直径超 1000 公里,差不多从广州开车到桂林那么远!七级风圈能罩住 340-380 公里,十级风圈更夸张,160-180 公里范围内都得遭殃。中国气象局的魏丹说得特实在:“别以为 10 级风没啥,那玩意儿能把大树连根拔起,掀个屋顶跟玩似的,这次‘桦加沙’的 10 级危险风圈就有 200 公里,防都防不过来。”
更让人揪心的是它的路径跟 “变脸” 似的。一开始说可能在 “汕尾到文昌一带” 登陆,9 月 22 号首席预报员王海平又说 “大概率往阳江去”,到 23 号直接定了 “深圳至徐闻沿海”,登陆时还是 14-16 级的强台风或超强台风。这来回调整可不是瞎猜,是台风跟副热带高压、西南季风 “掰手腕” 的结果,但也把沿海城市折腾得不轻 —— 前一天刚准备好东边的防御,第二天又得紧急调派人手守西边。
“秋台风本来就容易出狠角色,‘桦加沙’就是个典型。” 王海平在通气会上把话说透了,这台风能这么强,全靠三个 “帮凶”:
首先是海水 “太给力” 。整个夏天太阳把南海北部的海水晒得滚烫,温度高得离谱,这对台风来说就是 “顶级燃料”,越吃越壮;其次是环境 “太舒服” ,专业点说叫 “垂直切变弱”,简单讲就是不同高度的风速风向变化小,台风不用 “费力维持形状”,能安心攒力气;最后是水汽 “管够” ,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像两条 “输水带”,一个劲给台风送水汽,想不强都难。
懂行的都知道,秋台风虽然只占全年的 28%,但超强台风的比例能到 42%,而且往往是 “风大雨大潮水高” 的 “三料选手”。这次更倒霉,“桦加沙” 登陆正好赶上天文大潮,珠三角沿海极有可能出现 “台风风暴潮 + 天文大潮” 叠加,海水倒灌可不是闹着玩的 ——2018 年 “山竹” 那回,广州南沙不少街道被海水泡到一米多深,商铺里的货全毁了,老居民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9 月 23 号凌晨,佛山先打响了 “五停第一枪”,三防指挥部一纸通告,全市从当天起分批停工停产。紧接着,江门、中山、东莞、珠海、惠州、湛江、阳江、茂名、潮州也陆续跟上,到早上 8 点,广东已经有 10 个城市启动 “五停”,汕头虽然没全停,但也搞了分区域、分行业的 “四停”。
“早上七点被公司群消息炸醒,说停工三天,让赶紧回家囤货。” 东莞上班族李先生发来的视频里,超市里人山人海,方便面、矿泉水货架空得只剩包装盒,连平时没人买的压缩饼干都被抢光了,“我好不容易抢到两箱水、一提卫生纸,结账的时候前面排了二十多个人,全是大购物车。”
珠海那边更彻底,港口早就停了,公交地铁全歇业,学校老师在班级群里反复强调 “停课期间不许出门,家长要盯紧孩子”。有网友拍了街头画面,除了警车、救护车这些应急车,马路上几乎看不到车和人,平时热闹的商圈大门紧闭,连便利店都挂了 “暂停营业” 的牌子。
不光广东,海南海口也没闲着,9 月 23 号一早也官宣 “五停”。通告里说,24 号起海口沿海阵风要到 10-12 级,还得下大暴雨,为了安全,全市停课停航停园停工停业。“刚退了明天去三亚的机票,扣了好几百,心疼但没办法。” 海口的张女士说,小区物业挨家挨户敲门提醒,让把阳台的花盆、晾衣杆全收进来,“我正用胶带贴窗户呢,听物业说贴‘米’字形最抗风。”
其实早在 9 月 22 号,广东省委省政府就开了抗台风会议,特意强调要落实 “叫应” 机制 —— 就是气象部门发了预警,得立马 “叫醒” 基层负责人,确保消息传到每一户。这种 “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 的架势,真不是小题大做:2023 年 “苏拉” 那回,广东就是提前启动 “五停”,才没出大的人员伤亡。
中央气象台 23 号的预报说得明明白白,未来 24 小时华南要遭 “狂风 + 暴雨 + 大潮” 三重暴击,这几个风险点必须盯死了:
9 月 23 号早上 8 点到 24 号早上 8 点,广东沿海和南海北部的风得有 10-13 级,阵风 14-15 级,台风中心路过的地方更是 14-17 级,阵风能超 17 级。可能有人没概念,17 级风每秒 58 米,比高铁正常速度(大概每秒 30 米)快近一倍,小汽车被吹得打转转都有可能,简易房更是一刮就塌。
更吓人的是 “次生灾害”:广告牌掉下来、花盆砸下来、大树倒下来,这三样是台风天的 “头号杀手”。2022 年 “马鞍” 台风,广州一棵老榕树被吹倒,正好砸中路边的车,幸好车主不在里面;2019 年 “利奇马”,浙江有 12 个人被高空坠物砸伤。所以听句劝,台风天千万别出门,就算待在家里,也离窗户、阳台远点儿,别好奇扒着玻璃看风。
降水方面更不含糊,广东东部、福建东北部、浙江东南部还有台湾岛东部,要下大暴雨,局部甚至能下 250-450 毫米的特大暴雨。450 毫米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北京一年降水量的七成,短时间内泼下来,城市排水系统根本扛不住。
珠三角的朋友尤其要注意:广州的老城区、深圳的城中村、东莞的低洼厂区,很可能一两个小时就被淹。2024 年 “泰利” 台风,深圳福田一个地下车库积水两米多深,二十多辆车全泡废了。要是住在山区或者河边,可得提前看好避难路线,接到转移通知别磨蹭,赶紧走 —— 山洪来得比想象中快多了。
“天文大潮 + 台风风暴潮” 这组合,简直是沿海城市的 “噩梦”。珠江口、雷州半岛东边的潮位可能比警戒水位高 1-2 米,海水倒灌进来,排水系统直接瘫痪,街道秒变 “小河”。2018 年 “山竹” 那回,广州南沙不少商铺被淹,老板们看着泡在水里的货,哭得直跺脚。
现在广东沿海的防潮闸都开了,海堤也在加固,低洼地区的群众正陆续转移。珠海水务局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安排了人 24 小时盯着防潮设施,一旦有险情,马上就能处置。” 住在海边的朋友,值钱的东西赶紧往高处搬,别等水来了才着急。
面对这么猛的台风,别慌,提前准备好就能少担惊受怕。结合深圳应急管理局的建议,这份 “生存攻略” 赶紧存好,关键时刻能救命:
深圳应急管理局的王常效处长特意提醒,得提前囤够 3 天的物资,别等台风来了再跑超市,到时候啥都没了。具体囤这些:
吃的:选耐放、不用怎么煮的,比如方便面、压缩饼干、罐头、面包,别买生鲜,停电了容易坏;喝的:每人每天至少 2 升水,按家里人数备,瓶装水、桶装水都行,多囤点不亏;药的:感冒药、退烧药、肠胃药这些常用药得有,家里有老人小孩的,慢性病药、奶粉、纸尿裤别忘了;用的:手电筒、充电宝(提前充满!)、蜡烛、打火机、多功能刀、宽胶带(贴窗户用)、防水袋(装手机和证件),一样都不能少;其他:毛巾、湿巾、卫生纸,要是担心停水,用桶和盆提前存点自来水。对了,王处长还说了,为了外卖小哥的安全,极端天气可能会关停外卖平台。所以别想着 “饿了点外卖”,现在就去囤货!好多网友已经行动了,有人说 “买了够吃一周的速冻饺子”,有人说 “连蜡烛都备了 10 根”,这才是明智之举。
窗户得加固:用宽胶带在玻璃上贴 “米” 字形,能减少玻璃破碎的风险;要是有防风挡板赶紧装上,没有的话找块木板钉上也行;阳台清干净:花盆、晾衣架、空调外机上的杂物,全挪进屋里,万一吹下去砸到人,可不是小事;水电查仔细:非必要的电源关掉,检查燃气有没有漏气,台风天尽量别用大功率电器,怕短路;选好避险地:在家找个远离窗户、阳台的房间,比如卫生间、楼梯间,别待在阁楼、地下室,太危险;信息盯紧点:多刷当地气象和应急部门的通知,别信那些乱七八糟的谣言。17 级 “风王” 是挺吓人,10 城 “五停” 看着也挺严肃,但这背后都是 “把人当回事” 的用心。从省里开紧急会部署,到社区网格员挨家敲门;从气象部门一小时一报,到应急队伍扛着设备待命;从市民乖乖囤货不出门,到商户主动加固店铺,咱们每个人都在为抗台风出力。
其实之前应对台风的经验早就证明了,只要大家一条心,就没啥扛不过去的。2023 年 “苏拉” 那回,深圳志愿者冒雨帮独居老人搬东西,广州商户自发组织加固街道的广告牌,还有外卖小哥在停班前帮居民送最后一单物资,这些画面想想都暖心。
这次面对 “桦加沙”,咱们还是老样子:听指挥、不添乱、互相帮衬。最后再提醒一句:多关注官方通知,别造谣传谣,家里物资备齐,安安心心待着。
来源:锦鲤祈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