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去小区楼下的茶馆喝茶,碰到了住隔壁单元的张阿姨。她端着茶杯叹气,说儿子结婚才两年,家里就没安生过——儿媳天天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儿子夹在中间两头为难,就连过年吃团圆饭,桌子上都冷得像结了冰。
前几天去小区楼下的茶馆喝茶,碰到了住隔壁单元的张阿姨。她端着茶杯叹气,说儿子结婚才两年,家里就没安生过——儿媳天天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儿子夹在中间两头为难,就连过年吃团圆饭,桌子上都冷得像结了冰。
我问她“是不是有啥误会”,张阿姨却摆摆手:“还能有啥?不就是嫌我管得多嘛!我让她多做点家务,她嫌我啰嗦;我让她早点要孩子,她跟我顶嘴。现在倒好,家里连句话都没人跟我说了。”
看着张阿姨委屈的样子,我没多说什么。但我想起了楼上的李奶奶,同样是当婆婆,她家里却天天热热闹闹的——儿媳下班会给她带爱吃的糕点,周末还会陪她去公园散步,就连孙子都会甜甜地喊“奶奶最好”。
同样是婆媳,为啥差距这么大?其实很多老人没明白:家里的日子过得顺不顺,孩子的小家庭稳不稳定,甚至整个家的运气好不好,关键都在儿媳身上。今天我不想说那些“婆婆要让着儿媳”的空道理,就从咱们老人的角度,聊聊怎么把儿媳当成“好风水”,让家里越过越红火。
一、别把儿媳当“外人”,你的“偏心”藏着家里的温度
我老家有个远房亲戚刘婶,儿子结婚的时候,她当着所有亲戚的面说:“我就这一个儿子,以后儿媳就是我亲闺女。”当时还有人笑她“装样子”,可这么多年过去,刘婶真的做到了。
儿媳爱吃辣,刘婶就特意学做川菜;儿媳怀孕的时候腿肿,刘婶每天晚上给她泡脚;就连家里的存折,刘婶都主动交给儿媳保管,说“年轻人会理财,我放心”。去年刘婶生病住院,儿媳请假在医院守了半个月,端屎端尿没一句怨言,病友都以为她们是亲母女。
反观有些老人,总把儿媳当“外人”:家里的好吃的先给儿子孙子留着,儿媳只能吃剩下的;家里的事从来不和儿媳商量,却要求儿媳“听话”;甚至还会在背后跟邻居说儿媳的坏话,觉得“儿媳不如女儿贴心”。
可你有没有想过?儿媳从一个熟悉的家庭,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的是陌生的人、陌生的生活习惯,她比谁都想融入这个家。你对她多一分真心,她就会对你多一分孝顺;你把她当“外人”,她自然也会跟你隔一层。
我的心里话:别总说“儿媳是外人”,儿子结婚后,儿媳就是家里的“半个主人”。你给她一句关心,她会记在心里;你帮她一把,她会用一辈子来回报。家里的温度,从来不是靠钱堆出来的,而是靠你的“偏心”焐热的——对儿媳越偏心,家里越和睦。
二、别总想着“管着”儿媳,你的“放手”才是真智慧
我以前有个同事王姐,她婆婆特别爱“管闲事”:儿媳穿什么衣服要管,买什么东西要管,就连儿媳跟朋友出去吃饭,婆婆都要问东问西。一开始王姐还忍着,后来实在受不了,跟老公搬出去住了,一年都回不了几次家。
王姐的婆婆总跟我说:“我都是为了她好啊!她年轻不懂事,我不管着她,她会走弯路的。”可她没明白,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儿媳不是孩子,不需要你天天“管着”。你管得越多,儿媳越反感;你逼得越紧,儿媳越想逃离。
反观我楼上的李奶奶,就特别“拎得清”。儿媳喜欢化妆,李奶奶从不说“浪费钱”,反而会跟儿媳请教“怎么涂口红好看”;儿媳想丁克,李奶奶虽然不理解,但也没逼她,说“你们的日子自己做主,我不干涉”;儿媳把家里布置得很新潮,李奶奶也没说“不符合老规矩”,反而会跟邻居夸“我儿媳有眼光”。
现在李奶奶和儿媳的关系特别好,儿媳有什么心事都愿意跟李奶奶说,李奶奶有什么需求,儿媳也会第一时间满足。李奶奶常说:“我儿子娶了儿媳,是多了个伴儿,不是多了个需要我管的人。我放手让他们过自己的日子,大家都开心。”
我的心里话:别总把自己当“大家长”,觉得儿媳必须听你的。时代不一样了,年轻人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这很正常。你可以给建议,但别强迫她接受;你可以关心她,但别干涉她的生活。你的“放手”,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对儿媳的尊重,也是对儿子小家庭的信任——越放手,家里越清净;越尊重,关系越亲近。
三、别在儿子面前“说儿媳坏话”,你的“嘴”决定家里的和睦
我邻居张阿姨,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儿子面前“吐槽”儿媳:“你媳妇今天又睡懒觉,家务都不做”“你媳妇花钱太大手大脚,一点都不会过日子”“你媳妇对我一点都不孝顺,连杯水都没给我倒过”。
一开始她儿子还会安慰她几句,后来听多了,也觉得烦,跟张阿姨说:“妈,你能不能别总说她坏话?她也有优点啊,她对你不是挺好的吗?”张阿姨听了更委屈,觉得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跟儿子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很多老人都犯过这样的错:觉得儿子是自己的,有什么不满就跟儿子说,想让儿子“帮着”自己。可你有没有想过,儿子夹在你和儿媳中间,最难做的就是他。你说儿媳的坏话,儿子要么跟你一起吐槽,伤了儿媳的心;要么帮儿媳说话,伤了你的心。不管怎么选,最后都会影响家里的和睦。
我老家的刘婶就特别聪明,从来不在儿子面前说儿媳的坏话。就算有什么不满意,刘婶也会直接跟儿媳沟通,或者自己消化。如果儿媳做了好事,刘婶还会在儿子面前夸儿媳:“你媳妇今天给我买了件新衣服,真孝顺”“你媳妇今天做的饭真好吃,你有福气了”。
现在刘婶的儿子和儿媳感情特别好,儿子常说:“我妈跟我媳妇关系这么好,我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工作都更有干劲了。”
我的心里话:别把儿子当成“传话筒”,也别把儿子当成“裁判”。你在儿子面前说儿媳坏话,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儿子为难,让儿媳寒心。家里的和睦,全靠你的“嘴”——多夸夸儿媳,少说说坏话;多传递正能量,少传播负面情绪。你说得越好听,家里的气氛越融洽。
四、别总拿“老规矩”要求儿媳,你的“变通”才是真包容
我有个远房表妹,她婆婆特别讲究“老规矩”:吃饭必须让长辈先动筷子,儿媳必须坐在“下手位”;家里的衣服必须分开洗,儿媳的衣服不能跟老人的衣服一起洗;就连儿媳回娘家,婆婆都要规定“只能住三天,多一天都不行”。
表妹一开始还试着遵守,可时间长了,觉得特别压抑。有一次表妹回娘家多住了几天,回来后婆婆就给她脸色看,说“你忘了老规矩了?女人出嫁了,就要以婆家为重”。表妹忍无可忍,跟婆婆大吵了一架,差点就离婚了。
其实很多“老规矩”,都是以前的生活环境造成的,现在早就不适用了。你总拿“老规矩”要求儿媳,不是“守传统”,而是“不讲理”。儿媳是新时代的女性,她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你不能用几十年前的标准来衡量她。
反观我小区的赵阿姨,就特别“变通”。赵阿姨是农村人,以前也有很多“老规矩”,但儿媳嫁过来后,赵阿姨主动改了不少: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动筷子,谁也不用等谁;衣服一起放进洗衣机洗,赵阿姨说“现在的洗衣机有消毒功能,干净得很”;儿媳回娘家,赵阿姨还会主动给儿媳装些土特产,说“多住几天没关系,跟你爸妈好好聊聊”。
现在赵阿姨和儿媳相处得像朋友一样,儿媳常说:“我婆婆特别开明,跟她在一起,我一点都不觉得拘束。”
我的心里话:别总把“老规矩”挂在嘴边,时代在变,我们的想法也要跟着变。有些“老规矩”不合时宜了,就该放下;儿媳的生活习惯跟我们不一样,就该包容。你的“变通”,不是妥协,而是对儿媳的理解,也是对生活的热爱——越变通,家里越热闹;越包容,日子越顺心。
五、别忽略“儿媳的付出”,你的“感恩”比什么都重要
我以前楼下住着一对小夫妻,儿媳每天下班回家,要做饭、洗衣服、辅导孩子写作业,忙得脚不沾地。可她婆婆却总跟邻居说:“我儿媳在家啥都不干,都是我儿子在辛苦。”
有一次儿媳听到了,特别伤心,跟老公说:“我每天累死累活,你妈却看不到我的付出,我觉得特别委屈。”她老公跟婆婆沟通后,婆婆才意识到自己错了,后来主动跟儿媳道歉,还帮儿媳分担家务,家里的气氛才慢慢好起来。
其实很多儿媳都在默默付出:她们既要上班赚钱,又要照顾家庭;既要孝顺公婆,又要教育孩子;她们受了委屈,却很少跟别人说,怕家里人担心。可很多老人却觉得“儿媳做这些都是应该的”,看不到她的辛苦,也不懂得感恩。
我老家的刘婶,就特别懂得感恩。儿媳给她买了双鞋,刘婶会跟所有亲戚说“我儿媳买的鞋,穿着特别舒服”;儿媳帮她洗了衣服,刘婶会跟儿子说“你媳妇真好,你要好好对她”;儿媳加班晚了,刘婶会给她留着饭,说“别饿坏了肚子”。
刘婶常说:“儿媳不是我生的,却愿意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我很感恩。我对她好,不是因为她是我儿媳,而是因为她值得。”
我的心里话:别把儿媳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她愿意为这个家辛苦,是因为她爱你儿子,爱这个家。你一句“辛苦了”,她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你一个微笑,她会觉得再累也没关系。家里的福气,从来不是靠运气来的,而是靠你的感恩攒来的——越感恩,儿媳越孝顺;越珍惜,家里越幸福。
最后想说的话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老人的故事:张阿姨的委屈、王姐婆婆的固执、李奶奶的开明、刘婶的真心。其实婆媳关系没有那么复杂,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儿媳——你把她当成“外人”,她就会跟你隔一层;你把她当成“亲闺女”,她就会对你掏心窝。
老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可“家和”的关键,往往在儿媳身上。你对儿媳多一分真心,家里就多一分温暖;你对儿媳多一分包容,家里就多一分和睦;你对儿媳多一分感恩,家里就多一分福气。
儿媳不是家里的“外人”,而是家里的“好风水”——你善待她,她就会给你一个温暖的家;你珍惜她,她就会让你的晚年生活更幸福。
最后想跟大家聊一聊:你和儿媳的关系怎么样?你有没有什么和儿媳相处的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交流,一起把家里的“风水”变得越来越好。
来源:小马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