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步入的“天宫”、能操作的“月球车”、蓄势待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威严列阵的“剑齿虎”装甲车……这些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星海征途·大国重器”航空航天科技展通过“1:1还原+场景化构建”,将航天梦想变为触手可及的体验。自8月16日开展以来,展览参观人
“妈妈,我真的走进空间站了!”在甘肃科技馆,一个小男孩兴奋地拉着母亲的手,仿佛自己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航天员。
可步入的“天宫”、能操作的“月球车”、蓄势待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威严列阵的“剑齿虎”装甲车……这些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星海征途·大国重器”航空航天科技展通过“1:1还原+场景化构建”,将航天梦想变为触手可及的体验。自8月16日开展以来,展览参观人数突破6万人次,首日2.12万人次的客流量创下甘肃科技馆单展历史纪录。
究竟是什么让这场展览如此引人入胜?本期“地方风采”栏目,中国科协之声带你一探究竟→
沉浸式展陈,打破科普壁垒
航天探月、航空飞行、海防陆战、运载火箭……当50件大国重器模型集结亮相甘肃科技馆,每一件都闪耀着科技的光芒。
展区内,观众们穿梭其间,或驻足凝视,或亲手操作,感受科技与力量交织的磅礴气势。
巨型的天宫二号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1:1模型巍然矗立,舱体细节清晰可见;歼-20隐形战斗机、武直-10直升机的模型按原比例还原,每一处线条、每一个铆钉都精准呈现;“剑齿虎”装甲车、“功臣号”坦克等展项同样以1:1比例打造,观众可近距离触摸模型表面,感受国防装备的厚重质感………这里打破了传统航空航天科普的局限,让大国重器触手可及。
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甘肃省科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指导,甘肃科技馆等主办的“星海征途・大国重器”航空航天科技主题展,以“空天探索·国防力量·科技传承”为主线,设置六大主题展区,集中展出50件大国重器模型,全景式展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辉煌成就。
现场航空航天与国防装备展项成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到科技馆研学的青少年学生纷纷前来沉浸式体验。
现场工作人员为学生进行科普讲解
在月球车展项前,孩子们正通过摇杆操控复刻的“玉兔号”在模拟月面沙盘上行驶。“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10模型处,观众可以模拟发射控制台进行互动操作,体验“点火”“助推器分离”等关键指令的执行过程。
“以前在课本里看到‘天宫’‘歼-20’只有文字和图片,现在能近距离看到和实物大小一样的模型,甚至能想象出它们在太空中的样子,突然就懂了这些大国重器背后的科技力量。”一名前来参观的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的学生由衷赞叹。
针对不同观众群体,展览设置了分级科普内容。儿童可以加入“小小宇航员”体验营,穿上迷你航天服感受太空生活;针对青少年群体,则开设“沉浸式体验课堂”,可以通过VR眼镜以第一视角体验航天员工作;为成人提供讲座预约通道,解读航空航天产业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甘肃科技馆的策展团队表示,展览旨在打破传统展览“只可远观”的隔阂感,通过可触摸、可感知的展陈方式,为公众创造可近距离观察、沉浸式互动的科普体验。同时让观众感受到科技背后的故事,引发深厚的情感共鸣。
创新模式,构建科普“立体传播网”
如果震撼的展品是“鱼”,那么启迪心智的科学精神则是“渔”。
展览采用“展览看实物+讲座学理论”的联动模式,精心打造了一场科普盛宴。同步推出的“开学第一课”科普大讲堂,邀请四名航空航天领域专家通过“线下主讲+线上直播”的形式,为现场120余名学生深入解读科技原理,线上直播吸引62.3万余人次同步观看。这种立体化的传播模式让公众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一个看似简单的对接过程,需要克服气流扰动、速度差等挑战,我们的技术已实现误差不超过5厘米的精准对接。”在“科普大讲堂”现场,空军大校焦国力通过歼-10战斗机空中加油厘米级精准对接的案例,生动展示我国航空技术的精妙。
展览让青少年从“被动观看”转为“主动探索”,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与爱国情怀。
“讲座把展览里的模型和实际研发结合起来,我才知道深空探索领域存在这么多难题需要攻克,同时也了解到我们国家的科技如此先进,心中满是骄傲。”学生们听完后不禁感慨。
现场观展的家长纷纷表示:“展览不是简单的‘看新鲜’,而是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国家科技的进步,这种民族自豪感是课本教不会的。”
观众近距离感受国防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创新并未止步于白天的活动。当夜幕降临,无人机表演与主题展形成紧密的配套联动,构建起“展览铺垫认知—讲座深化理解—表演拓展体验”的完整科普链条,让公众在户外开放空间中感受到科技魅力。
据了解,本次航空航天主题展突破传统“政府单一主办”的模式,通过市场化合作,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办展,实现科技资源高效转化。
展览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普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让科普内容更贴近公众需求,让科技资源真正实现普惠共享。”
精密协作,展览背后的“系统工程”
当观众们在宏伟的展品前流连忘返,为中国航空航天的辉煌成就发出赞叹时,他们或许不知道,这场震撼体验的背后,是一场需要极致精密配合的“系统工程”,凝聚了无数人夜以继日的精心筹备与通力合作。
展区现场
展览汇集的50件大国重器既要体现中国航空航天的全产业链成就,又要考虑展览的空间布局和观赏性,这对策展团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展览确立了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启迪科学梦想为核心使命的指挥体系,通过多次协调会明确各方责任,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具体执行中,展品的运输是一大难题。50件大国重器模型,尺寸、重量、运输要求各异,许多展品超长、超宽、超重,且极其精密脆弱。为此,团队为每一件重要展品都成立了“专属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原单位技术专家、专业物流公司和展览搭建方。
他们提前数月制定运输与安装作业指导书,精确到每一个螺丝的拧紧力矩。运输路线需要提前勘察,避开限高限宽路段等。这场由多方参与的“接力运输”确保了每个环节严丝合缝、无缝对接。
然而,展品顺利抵达展厅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复杂的布展环境中完成精准安装,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展厅内同时进行着基础装修、灯光音响安装、多媒体调试、展板布置、展品组装等多工种交叉作业,协同难度极大。如安装巨大的火箭模型通常需要大型吊车入馆作业,在人群和设备中穿梭,要求指挥员和操作员有极高的默契。
面对这些挑战,现场建立了联合指挥部,实行“一日一完善”的例会制度,并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确保对任何突发状况的快速响应。正是这种科学化的顶层设计、专业化的流程管理、社会化的力量整合,共同铸就了展览的成功。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展览不仅让公众看到中国航空航天与国防科技的硬实力,更让科学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中悄然扎根,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了‘甘肃样本’。”甘肃科技馆馆长赵金惠表示。
素材来源:中国科技馆、甘肃科技馆
责编:陈尽美 张文豪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