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0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人老心先老”,年纪一大把,不是血压高了,就是心跳慢了。可您知道吗?一种名叫辅酶Q10的小分子,正在成为医生眼中的“老年保健明星”。
它不仅是人体自己就能合成的物质,还是细胞“发电厂”的关键成员。尤其对老年人来说,补充它,可能就像给身体加了油,有助于缓解多种慢性病症状。
那辅酶Q10到底是什么?它真有那么神奇吗?医生又是怎么看的?今天咱们一起说清楚。
辅酶Q10(Coenzyme Q10),是一种天然脂溶性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心脏、肝脏、肾脏等高代谢器官中,主要作用是给细胞“发电”,帮助细胞利用氧气和营养产生能量。
年轻时身体会自己合成辅酶Q10,但随着年龄增长,合成能力明显下降。研究显示,60岁老人的辅酶Q10水平,可能只有年轻人一半,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体内辅酶Q10流失得更快。
这就像车子老了、油耗上升,身体“供电不足”,各种毛病也就找上门来了。
1. 心力衰竭:为“老心脏”充电
心衰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简单说就是心脏“带不动了”。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曾刊文指出,辅酶Q10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辅助治疗手段,有助于提升心肌细胞能量供应,减轻心脏负担。
一项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JACC Heart Failure》上的临床研究也显示:补充辅酶Q10的心衰患者,其住院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未补充者。
医生建议:对于老年心衰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辅酶Q10,以提高生活质量。
2. 高血压:让血管“轻松一点”
高血压不是简单的“血压高”,而是血管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研究发现,辅酶Q10具有轻度舒张血管的作用,能改善动脉弹性,降低周围血管阻力,从而辅助降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团队参与的一项研究指出:每日补充100mg辅酶Q10,8周后受试者收缩压平均下降约12mmHg,舒张压下降8mmHg。
当然,它不能代替降压药,但作为辅助控制手段,效果确实不错。
3. 糖尿病:稳定血糖,保护胰岛
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较高,而辅酶Q10有抗氧化作用,能减少自由基对胰岛细胞的伤害。
《中国糖尿病杂志》曾报道: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补充辅酶Q10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辅助控制血糖,同时还有助于减缓并发症的发展。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辅酶Q10“一举两得”,既护心又稳糖。
4. 老年痴呆:延缓记忆“断片”
大脑是最耗能的器官之一,辅酶Q10在其中扮演着“发电机”的角色。
研究表明,辅酶Q10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可延缓脑细胞氧化损伤,对轻度认知障碍和老年痴呆患者有一定改善效果。
虽然目前还不能说它能治愈痴呆,但作为延缓记忆衰退的保健手段,医生认为是值得尝试的。
5. 慢性疲劳综合征:一天到晚没精神?可能是能量缺了
很多老人总说:“睡再多也累,干点活就乏。”这种状态,医学上叫做慢性疲劳综合征。
背后可能就是细胞能量供应不足,而辅酶Q10刚好能补这个“短板”。通过提高线粒体能量代谢效率,让身体细胞重新“充满电”。
临床观察发现,补充辅酶Q10后,部分患者的乏力、心悸、注意力下降等症状都有所缓解。
虽然辅酶Q10好处不少,但它不是灵丹妙药,使用前还得注意这3点:
第一,不能替代药物。它是营养补充剂,不是处方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能随意停药换药。
第二,剂量要合适。一般建议每日50-200mg,分次服用更利于吸收。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胃肠不适、失眠等副反应。
第三,注意相互作用。它可能会影响某些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效果,服用期间要密切监测。
辅酶Q10确实存在于食物中,比如动物心脏、肝脏、沙丁鱼、牛肉、花生等,但含量相对较少。
要靠食补达标,每天可能得吃下半斤牛心或几斤花生,显然不现实。因此,医生更推荐从正规渠道补充辅酶Q10制剂,吸收效率更稳定。
哪些人群更适合补充辅酶Q10?医生总结了以下几类:
长期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衰、高血压)的人;
有糖尿病史或血糖控制差的人;
经常感觉乏力、睡不好、没精神的老年人;
正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人群(他汀会抑制辅酶Q10的合成);
有轻度认知障碍或记忆力下降的中老年人。
当然,是否补充、怎么补、补多少,都必须遵循医生建议,切忌盲目跟风。
写在最后老年生活的质量,不是吃得多、动得少,而是能不能活得轻松、有劲、有尊严。
辅酶Q10虽小,却可能是许多老年人身体里缺失的一块“拼图”。科学补充、合理搭配,或许能帮老人们多一分健康、多一点自在。
记住:疾病不是突然来的,而是慢慢积累的;健康,也必须一点点“补”回来。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2021年版)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0年第28卷第4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营养素补充剂使用指南
来源:外科医生Kri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