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山东人最爱的五款白酒,谁家办喜事不得来两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08:55 1

摘要:每个县城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但能真正走出地域、成为全省通行“货币”的,只有五款酒真正掌握了流量密码。

鲁酒在八十年代的辉煌,用“一县一厂”形容绝不夸张。

每个县城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但能真正走出地域、成为全省通行“货币”的,只有五款酒真正掌握了流量密码。

这款酒的竞争力在于“通吃”。

从39度到59度的全度数覆盖,让它在婚丧嫁娶、日常小酌中通杀。

工人下班拧开一瓶当水喝,老干部存上两箱待客,不同场景切换毫无违和感。

特有的芝麻香型在技术层面属于行业首创,但老百姓只认一个理:喝三碗不上头,干活照样有劲。

兰陵集团当时的“薄利多销”战略,让这款酒成为农村供销社的钉子户。

玻璃瓶身设计看似简陋,实则暗藏玄机——喝完的瓶子能当油壶、醋瓶,甚至改造成煤油灯。

这种“二次价值”在物质匮乏年代,比广告词更有说服力。

济南人进京办事的标配伴手礼。

当时流传个段子:带两瓶泰山特曲进部委,比介绍信管用。

浓香型基底里藏着丝酱香尾调,这种模糊的香型边界恰好契合山东人“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性格。

请客时故意剩个瓶底,主人家立马心领神会再开一瓶。

曲阜酒厂把文化牌玩出了新高度。

蓝白瓷瓶上拓印的孔庙图案,让这款酒成为知识分子的社交暗号。

中小学教师节慰问、文化馆活动赞助、机关单位年终福利,它总能精准卡位。

喝的时候得配句“有朋自远方来”,仪式感直接拉满。

武城县用“错位竞争”打开了市场。

当其他酒厂猛攻高度数市场时,古贝春率先推出38度版本,意外收获女性消费者青睐。

大集上卖布的、供销社收银的、学校代课的,女同志聚餐时拎出瓶古贝春,既不掉价又不醉人,迅速形成口碑传播。

我分析了许久,发现这些品牌的成功密码,本质是抓住了不同消费群体的核心需求。

景芝的“场景通吃”、兰陵的“实用主义”、泰山的“地域荣耀”、孔府的“文化赋能”、古贝春的“细分突围”。

放在今天的商业课堂仍是经典案例。

可惜!

多数品牌在市场化转型中,把看家本领弄丢了,如今只剩景芝还在高端市场苦撑,其中教训值得深思。

来源:九日说天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