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盯上了传统超市生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09:09 3

摘要:同时,京东旗下7Fresh锚定,店+仓战略,2025年北京“店+仓”目标100+、天津“仓店”20家,聚焦高线城市密度覆盖,同时涿州、宿迁等地同步开出5家大型折扣超市。

作者丨戚特

2025年市场的一大变化便是互联网企业进行线下零售领域。关于这个话题,行业的议论也是比较多的。

首先,今年8月,美团首家线下硬折扣零售门店快乐猴正式开业,除快乐猴外,小象超市筹备的大店项目,预计年内也会开业。

同时,京东旗下7Fresh锚定,店+仓战略,2025年北京“店+仓”目标100+、天津“仓店”20家,聚焦高线城市密度覆盖,同时涿州、宿迁等地同步开出5家大型折扣超市。

阿里部分,一方面收缩传统线下资产,另一方面保留盒马的双业态资产:盒马鲜生(大店)+ 超盒算NB(社区硬折扣)。

互联网公司怎么都去开超市了?不少人心里恐怕都存有一个疑问。

前段时间,我去见了一位在互联网大厂的朋友,他开玩笑说:互联网大厂现在实在是互相之间卷不动了,还是去卷一些容易卷的行业吧。

互联网企业去卷线下零售市场真的就有优势吗?零售业这么苦的生意,为什么互联网企业要下场做零售?

这篇文章我们会进行一些拆解。

为什么互联网企业要下场做零售

首先,我们要理解今天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行业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去理解。

在互联网行业有一个公式去描述获取用户效率的ROI(投资回报率)即:

其中,LTV(Lifetime Value)是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是指获取一名新用户而投入的平均成本。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全行业的CAC获取成本是极低的。当市场上刚刚出现最早的门户网站、社交网站的时候,几乎没有用户获取成本,平台完全依赖于用户裂变,你可以理解CAC几乎接近 0。

但当互联网行业开始逐步成熟,互联网用户逐渐变多,用户的获取成本就开始上升了。拼多多2016-2017年利用微信社交裂变(砍一刀),获客成本极低,可以说已经是最后一波低CAC的爆发案例。

进入互联网发展的晚期阶段,低垂的果实已经没有了。社交电商时代用户的获取成本已经超过200元/用户,我也依稀记得,在线教育的发展最高峰阶段,新东方在线、猿辅导、好未来等公司获客成本飙升到几百到上千元/用户,今天回忆起来,都令人感到汗颜。

到如今中国互联网行业渗透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11亿的网民基数是一个阶段性天花板,行业也没有了新的流量洼地。

所有的互联网平台当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获取增量用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下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升用户的LTV。

这里的标志性事件便是,在今年:

(1)美团战略放弃美团优选业务,其背后代表着美团阶段性放弃进一步扩大用户基数,选择深耕现有的用户进行价值提升;

(2)阿里将淘天事业群和本地生活事业群进行拉通。

今天,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其用户的LTV,大体有五点。

近场化改造个性化推荐生态延展订阅/会员制心智建立

这些手段都是典型的拉高消费者LTV的方式,简单理解就是让消费者更容易获得商品(近场化改造),更懂消费者(个性化推荐),让消费者更依赖你(生态延展,订阅/会员制),让消费者更信任你(心智建立)。

首先,电商的近场化改造,已经在当前是非常明确的趋势。阿里巴巴在最新的半年报交流中,蒋凡和吴泳铭进行了明确的表达,AI和即时零售是阿里的重点方向。这便正对应我所提到的近场化改造和个性化推荐。

另外,将淘天事业群和本地生活事业群进行拉通,便是实现生态延展。基于阿里大会员挖掘用户价值,将用户的生命周期进行锁定则是订阅/会员制的范畴。当然不仅是阿里,美团也有自己的神会员体系,Amazon也有自己的Prime会员体系。

这些会员体系可以帮助互联网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的互相打通。未来阿里大会员的会员体系会与盒马的会员体系打通,美团的神会员会与快乐猴的会员体系打通。

线下的优质零售业/商品供给则是互联网平台去建立自己用户心智的一种策略。Amazon收购WholeFoods,用WholeFoods的高品质帮助其prime会员用户,建立了心锚。试想,今天如果每一个互联网平台旗下都有一家品质型商超(山姆、胖东来、鲜风),对于平台的战略意义可想而知。

战略诉求拆解

当然,这里每家企业进入线下零售市场的诉求又有所不同。

首先,美团进行线下零售市场,我们不能将其单一作为商超视角来进行思考。

坦率来说,美团做线下商超的能力必然在当前阶段是不足的。但整个美团生态的视角来看,对于本地生活的服务供给则有重大意义。

目前美团线下超市有两条线在同时跑。即,快乐猴社区硬折扣和大型商超标杆店项目。

从美团的生态视角来看,快乐猴是“明店暗仓”,表面从消费者视角来看美团是开超市,但在生态视角来看本质也是前置仓,叠加外卖/闪购,可以进一步拉高城市订单密度,压低骑手空驶与履约成本。这样大店承担城市级库存与加工,把慢动销/大件集中在大店、快动销则下沉到快乐猴。

所以美团表面是在开线下超市,但是在完善和补充整个生态内的线下优质供给,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区域订单密度。

同时美团启动快乐猴项目,某种程度也是对于盒马NB所采取的一个防御战略。

盒马NB在华东地区客单价约60元,基本与小象超市所锚定的客单、人群、品类重合度较高,且毛利更低、周转更快,势必在未来对小象超市的业务形成压力。所以,美团也有必要要进行提前布局。

再来看阿里。

阿里目前在线下零售中目前保留了两个资产,即盒马生鲜和盒马NB(超盒算)。而这两块资产在未来淘天电商生态的近场化改造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按照蒋凡最近的表达,阿里将非餐的即时零售板块分为两个部分。

1. 近场原生模式,即,闪电仓+盒马的前置仓;

2. 远近场结合模式,即,将猫超进行近场化改造+订单流转品牌线下门店。

盒马店仓一体,覆盖半径3km,在淘天体系里,他天然就是闪电仓体系的补充和加强版,尤其是生鲜、熟食、净菜这种难度高的品类。

NB主打硬折扣,SKU精简,自有品牌比重高,强调低价与快周转。在未来天然适合作为闪电仓节点,补齐盒马鲜生在价格带、毛利结构、周转速度上的短板。

最终来讲,猫超的长尾+盒马鲜生的鲜品+NB的低价快周转,组合成一盘货,来服务消费者,应该是阿里当前的战略重心。

最后看京东。

京东进入线下的时间也不晚,但是直到今天战略都是非常迷失的。

京东零售本质是B2C电商+自营供应链,同时早期以3C家电、大件耐用品见长,在高频消费端入口较为欠缺。

所以作为一个天然有短板的平台,京东是不得不防,但又很难有效组织防御。美团进攻即时零售,京东必须在线下建立节点,不然到家场景被完全切走。阿里有盒马+猫超,京东也要有线下锚点,才能在供应链端与品牌商保持对等议价。

以上,我们讲了互联网电商企业在线下零售领域的战略诉求的不同。

但是在具体战略路径上,互联网企业又出现了高度的默契和一致性。

简单来讲,今天互联网电商在线下零售领域的标配战略,我总结为:“标杆店+社区店+前置仓+即时零售”。

即,用一个区域标杆大店建立消费者品牌心智,数个社区店进行密度覆盖,N个前置仓进行消费者触达,∞(无数)个闪电仓+直营电商进行长尾商品触达。

上面三张图片,我对阿里、美团及京东的线下+近场业态进行总结。其共性是大店立心智,提客单。社区店提升密度同时也是前置仓,前置仓进行消费者三十分钟触达,提升消费者复购,而长尾商品则用近场电商模型来进行补充。

我们讲过,猫超的长尾+盒马鲜生的鲜品+NB的低价快周转,组合成一盘货,来服务消费者。这恐怕对于线下的商超行业是一场跨界打劫。传统商超里的,长尾标品、生鲜、快速周转品都在分别被近场化电商所分割。

互联网产业新的变革周期已至

所以今天,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过往的认知范畴。

最早的互联网企业进行电商化尝试,还是早期2000年之后的Webvan,虽然因时代关系,在硅谷,第一次将互联网工具与消费者链接的方式失败了。但一直以来,在过去二十年,所有互联网电商的思路都是如何将消费者的行为进一步迁移到线上。

但是,今天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规律恐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节点,线上和线下会催生新一轮的融合。

这里有竞争格局变化的原因,也有线上流量完全见顶的原因。本轮互联网行业的变革周期,便是线上流量+线下场景+即时履约实现闭环,实现统一到家、到店、远场的用户心智,从而完成近场化改造,来提升用户LTV,从而驱动新的增长。

同时,阿里目前正在全力将阿里系应用的核心AI功能进行拉通。如果未来真的出现一个Super Agent(超级智能体),实现一个面对C端用户的超级对话框,并聚合全用户场景,线上线下进行商品供给,这对于线下零售而言无疑又是一场新的颠覆。

Agent(智能体)按成本、时效和可得性在闪电仓、盒马前置仓、猫超、品牌门店、第三方门店之间做最优路径,订单不再固定归属某一种业态,门店自己来适配即配、自提或者到店服务。这对于线下门店业务才是真正颠覆性的。

本轮互联网产业变革才刚刚开始,对于线下零售的影响将会极其深远,仅从当下来看,未来也还孰未可知。

但重要的是,当你还在研究怎么让蜡烛更亮的时候,殊不知,电灯已经照亮了整个城市。

来源:新经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