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里有台词问“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香港老旧贫民区的画面被标注为“中国大连”,还特意压上灰滤镜营造脏乱;
海蓝之谜、LV、伯爵集体撤下全智贤广告,而她方坚称中国代言只是延期不是取消
这场风波起因很直接,《暴风圈》里多处涉华内容刺痛了观众的神经
剧里有台词问“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香港老旧贫民区的画面被标注为“中国大连”,还特意压上灰滤镜营造脏乱;
地毯上印着五星图案被人来回踩,多位反派角色用中文对话
你可以说这是创作自由,但在这片市场里,这样的“自由”往往被解读为立场问题
剧9月在Disney+上线,风向肉眼可见地变了
豆瓣评分从开播的7.1一路掉到4.2,话题在9月20日至21日连续冲上微博热搜
那两天你刷手机就能看到“海蓝之谜删除全智贤相关”“品牌撤广告”的词条,一个接一个
随后动作更狠,海蓝之谜不仅把她相关内容从全球社交账号里清空
线下专柜也撤了广告,LV和伯爵同步删掉她的官微博文
这不是普通的“避嫌”,这是实打实的切割
全智贤方的回应很简短:没有取消,只有延期
他们强调预定活动和广告拍摄早在《暴风圈》公开之前就决定延期,说是“当地原因”
话说回来,延期到底是不是“取消的另一种说法”,谁也不愿站在台前承认
品牌没发布正式解约声明
截至9月24日,演员本人和制作团队也没有公开道歉或细致回应
这就让人更敏感,沉默有时候比解释更像一种态度
有业内人士估算
全智贤在中国市场的商业链条几乎断裂,违约金和广告撤换等损失可能超过2亿元
数字背后是冷冰冰的现实,她的微博超话日活从15万骤降到2.3万,正面互动率不足0.3%
这说明粉丝不只是“心寒”,是主动抽身
很多人曾经因为《我的野蛮女友》《来自星星的你》喜欢她,但喜欢是一回事,公共情绪是另一个维度
当作品踩到国家尊严的红线,粉丝经济会很快反噬,这是社交时代的铁律
我在这件事上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剧本里的每一句话都不只是艺术表达,它还像是一次公众考试
你可以在别处争论审查与自由,但在中国市场做生意,这条线从来不模糊
公关专家王琳说,这次头部品牌12小时内完成切割,刷新娱乐圈纪录
过去明星危机公关平均响应需要72小时,品牌现在已经不等解释,先自保
社科院研究员张薇的观点更直白:一旦触碰国家尊严底线,粉丝经济会变成反噬力量
这话不难懂,品牌买的不是某个人的演技,而是与观众情绪的长期稳态
你让我想到一个老例子,2009年张娜拉在节目里说“缺钱就去中国”,三天时间丢了六个代言,事业就此拐了个弯
那时候社交平台还没今天这么猛,舆情传播也没这么快,结果已经够扎心
过去看流量,现在要“过三观审核”
这不是危言耸听,艾瑞咨询的《2025娱乐营销风险报告》给了数据:
今年上半年因艺人负面事件造成的品牌解约或切割同比增长37%,涉政治立场争议的占比达42%,跨国艺人因文化争议被解约的有17位,同比激增340%
或许有人会觉得夸张,但品牌钱是真金白银,谁都不愿在风暴眼里试胆
再看近几个月的另一个例子
金秀贤因为舆论争议被 Prada 终止合作,外界估算违约金高达200亿韩元
你可以把这些个案串起来,会发现逻辑很一致:市场一边,立场一边,中间是刀尖上的合同
谁先犹豫,谁就先失血
说回全智贤,她的履历大家都熟:
本名王智贤,韩国首尔出生,东国大学话剧影像学系出身,从《触不到的恋人》到《来自星星的你》,她是那种一度能代表韩流黄金时代的脸
也正因为如此,这次反差特别大
好感曾经是加分项,如今却成了被反问的对象:作品里那些“安排”,她知情吗,态度是什么,后续会如何?
有人问,品牌只是撤物料没官宣解约,是不是留了回旋空间
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无声的解约”——暂不公开撕破脸,但把对外露出的所有入口都关掉
这给了所有人一个面子,也给了自己一个台阶
如果后续有诚恳的说明或修复动作,或许还有可能缓冲;
如果没有,那就让时间完成裁决
这件事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节拍,就是速度
从争议发酵到品牌集体动作,用了不到两天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行业层面的“预案化”:一旦出现政治风险提示,先切割再评估
这对于跨国艺人是个清晰信号,团队需要在内容审核上提前加一道关,不是模糊地“尽量注意”,而是明确地“不能出线”
我也想替普通观众讲一句
我们并不是苛刻到不能接受复杂角色或灰色叙事,大家看剧也不是看宣传片
问题在于,当标签从艺术转向现实中的国家和符号,就不再是审美争论,而是公共立场选择
在这个维度上,品牌的反应很少含糊,观众的态度也越来越直给
截至9月24日,这件事的最新进展依旧停在沉默:没有道歉,没有解释,只有广告撤下和评论区关闭
全智贤经纪公司把Instagram评论关了,风暴没有被按掉,只是从社交平台移到了现实里
对于她本人和《暴风圈》的制作团队来说,下一步怎么处理,是决定这场危机走势的关键
如果选择公开回应,把具体问题逐条解释,哪怕不完美,也比不说话强;
如果继续沉默,这个价格只会越滚越大
我们常说“市场记忆很短”,其实只对娱乐话题成立,对立场问题不成立
每一次风波都在给后来者画清边界,热度退场后,合同和预算在背后慢慢重排
对跨国艺人而言,真正的考题不是红不红,而是知不知道哪里是不能碰的线
这并不浪漫,但这是现实
所以,把广告撤下叫延期也好,叫切割也好,关键不在措辞,在修复
如果这场风暴能促使团队正视内容审核、迅速做出清晰态度,损失也许还能止血;
如果继续拖着
商业链条的断点会从一处变成多处,口碑也会从一次争议变成长期标签
娱乐圈的风,来得猛,去得慢
当镜头熄灭,账还要算,人还要面对
不管是品牌还是明星
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靠删帖或关评论给的,而是靠稳稳的价值观和清楚的边界感
信源资料
大河报:《“只是延期”! 全智贤方否认中国代言被取消,此前因台词争议遭强烈抵制,商业代言损失或超2亿元》-2025年9月23日
环球网:《新剧抹黑中国,韩国女演员全智贤多个代言被撤》-2025年9月22日
界面新闻:《路易威登、海蓝之谜等多个品牌撤下全智贤代言广告,后者主演韩剧引发争议》-2025年9月23日
来源:潇洒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