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孩子读名著不是为了领略文化精髓,而是希望孩子作文可以拿高分;给孩子报兴趣班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让孩子学才艺也不是为了塑造积极人格,而是看能不能在考试中加分。在父母看来“孩子能不能去做这件事情”的标准就是“有没有用”(尤其是对分数)。
大家好!我是浩源妈妈
刚刚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养育孩子,真的可以做到“0功利心”吗?
答案是:真的好难!
让孩子读名著不是为了领略文化精髓,而是希望孩子作文可以拿高分;
给孩子报兴趣班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让孩子学才艺也不是为了塑造积极人格,而是看能不能在考试中加分。在父母看来“孩子能不能去做这件事情”的标准就是“有没有用”(尤其是对分数)。
父母觉得这是对孩子的爱,是为了让孩子幸福。
可看看现在的孩子,本该爬墙、上树、玩泥巴的年龄,却每天奔波在各种辅导班的路上,孩子的童年里写满的不是“幸福”而是“疲惫”。
童年只有一次,孩子的人生也无法逆转。
在童年这条没有回头的的历程中,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不是被束缚在成人设定的框架里,而是在自由探索的天地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能够被允许做这几件事……
第一件事:被允许“自由玩耍”
以前,我家小区里有一片草地,一到周末,孩子们就会在那里尽情奔跑、放风筝、捉蝴蝶。
可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孩子们被关在房间里,对着书本和电子屏幕。
玩,是孩子的天性。
被允许自由玩耍的孩子,能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在沙堆里搭建城堡,那是对未来家园的憧憬;
他们在树林里探险,那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而不是在家长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玩着所谓“益智”的游戏。
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让孩子去自由玩耍吧,在草地上打滚,在泥地里撒欢,这些看似简单的玩耍时光,会成为他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第二件事:被允许“表达情绪”
“不许哭,懦弱的孩子才哭呢!”
“这点小事就生气,至于吗!”
我们常常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变得“坚强”。
可情绪没有对错,每一种情绪都是孩子内心的真实写照。
有一回,弟弟因为心爱的玩具坏了而大哭起来,爸爸的第一反应就是呵斥:“不就是个玩具吗,有什么好哭的!” 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我把孩子抱到一旁,轻声问他:“是不是很心疼你的玩具呀?” 他抽泣着点头。等他情绪平复一些,我和他一起尝试修理玩具。
那一刻我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被压抑情绪,而是被理解和接纳。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情绪智力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被允许表达情绪的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学会管理情绪。
而总是被压抑情绪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陷入情绪的困境,无法正确处理自己的喜怒哀乐。
所以,请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生气,说出来,我在听。
第三件事:被允许“有小秘密”
你是不是总想知道孩子的一切,偷看他们的日记,追问他们和小伙伴的聊天内容?
孩子也有自己的小世界,被允许有小秘密的孩子,能学会尊重他人隐私,也能建立起自我边界。
邻居家的孩子小阳,有一个自己的小盒子,里面装着他和朋友们交换的小卡片、捡到的漂亮石头等。
妈妈有次好奇打开看了,小阳发现后特别生气。从那以后,小阳和妈妈之间好像隔了一层膜。
其实,孩子的小秘密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是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被允许有小秘密的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更加信任父母。
而总是被侵犯隐私的孩子,会对父母产生防备心理,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请尊重孩子的小秘密,给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
第四件事:被允许“提出质疑”
“老师说的就是对的”
“爸爸妈妈还能骗你?”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无条件接受我们的观点和权威。
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就藏在他们的质疑里。
哥哥在看科普书时,对书中“所有的鱼都有鱼鳞”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因为他在海洋馆看到过没有鱼鳞的鱼。
我鼓励他去查阅资料,最后他不仅弄明白了鱼类的分类知识,还对科学探索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被允许提出质疑的孩子,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跟从,敢于探索真相。
而总是被打压质疑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唯唯诺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请鼓励孩子提出质疑,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
结语:
童年的幸福,是自由的风,是温暖的光。
被允许自由玩耍的孩子,拥有了快乐的能力;
被允许表达情绪的孩子,拥有了健康的内心;
被允许有小秘密的孩子,拥有了独立的人格;
被允许提出质疑的孩子,拥有了探索世界的勇气。
这些“允许”,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吧,让他们在自由与尊重中,长成参天大树。因为,一个被允许做这4件事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 。
来源:浩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