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伯特·希诺特这位美国空军退役中将,既是战斗员出身的硬汉,也是战略规划一线的智囊。1992年从美国空军学院毕业时,他还是个开F-15战机在中东巡逻的年轻飞行员,30年后却成了五角大楼中最敢说实话的人之一。他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亲历实战,累积的战斗经验和战略分析能
罗伯特·希诺特这位美国空军退役中将,既是战斗员出身的硬汉,也是战略规划一线的智囊。1992年从美国空军学院毕业时,他还是个开F-15战机在中东巡逻的年轻飞行员,30年后却成了五角大楼中最敢说实话的人之一。他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亲历实战,累积的战斗经验和战略分析能力,使他在军界有着“战术与战略兼备”的声誉。
2016年,希诺特晋升为准将,2020年再升中将,出任空军战略、整合与需求副参谋长。这个位置意味着他是美军未来作战方式与装备体系的顶层设计者。
他最早在2021年就公开表达过警惕:中国的军力发展速度远远超出美国设想,美军长期依赖的“远征打击”模式,在亚太这种高密度火力环境下已然失效。更令他忧心的是,美国的军事改革过于缓慢,像一个庞大而迟钝的机器,难以在短期内适应新时代的对手。
2023年3月,《华尔街日报》一篇采访文章掀起轩然大波。希诺特在文中毫不讳言:“如果现在与中国开战,美国会输,美军要等到2030年才有把握能赢。”他说这不是情绪化的表达,而是基于一场由五角大楼主导的兵棋推演:模拟中美在台海爆发冲突,美军在数日内被中国导弹压制,基地瘫痪、航母受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反击。
这番言论之所以引发舆论震动,是因为它出自一位刚退役、尚在军界余热未消的高阶将领之口。希诺特不是唱衰,而是在苦劝美国重拾现实主义战略,否则连“拖到2030年再拼一次”的机会都未必保得住。
这场引发巨大回响的兵棋推演,其实是近年来美军内部多次模拟中的一例。它所展现的,是一个极其冷酷却无法回避的现实:在亚太战场,美军已经难以做到有效遏制中国。
推演中,中国解放军以“先发制人”的姿态打出第一波攻势,东风系列导弹与高超音速武器在短短72小时内精准摧毁了嘉手纳空军基地、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等关键设施,使美军失去空中与后勤支撑点。这并非夸张,中国火箭军的“区域拒止”能力早在2010年后便受到美方高度关注,而近年来的装备更新,更将打击半径从第一岛链扩大到了第二岛链。
不仅如此,美国航母战斗群在模拟中也陷入尴尬境地。靠近中国沿海就暴露在火力打击范围内,撤得远了则影响作战效率。即使拥有隐形战机和先进电子战系统,也无法克服“地利”劣势——美军的力量必须跨洋部署,而中国的兵力本就布防在家门口。
更让美国焦虑的是海军力量的变化。2022年中国海军舰艇总数已达340艘,超过美军的296艘。不仅在数量上后来居上,在造船速度上也远远超出美国。中国的造船工业持续高产,2022年完成3786万吨的造船量,占全球总量的47.3%。
而美国十年不到20艘新舰,护卫舰还得依赖意大利技术。这种基础性差距意味着,美军在未来数年内难以在数量和节奏上与中国海军抗衡。
希诺特在分析中明确指出:美军当前的战争结构依然基于冷战思维,未能对亚太战场的现实做出战略性调整。他提出,要到2030年左右,当美国的第六代战机(NGAD)、新型轰炸机B-21、远程无人作战系统陆续部署完成后,美军才有可能逐步恢复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动。
希诺特提出的“2030转折点”并不是乐观判断,而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生存期望。他清楚,美国从反恐战争转向大国竞争,是一场战略大转弯,而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年打底。
按照国防部的计划,到2030年,美军将装备一批“下一代系统”:NGAD战机具备更强的隐形与协同作战能力,B-21轰炸机可以无视现有防空系统直插后方,还有无人僚机系统、战场AI控制与网络中心战支持平台。
光有计划不够,工业能力却难以跟上节奏。造船厂人手不足、军工订单积压、新装备测试滞后等问题层出不穷。2023年,美国海军仍有近20艘老舰待退役,面对中国造舰如流水线一般高效的节奏,这种“以旧换新”根本赶不上节拍。
2023年10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中国军力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的核弹头数量预计到2030年将从当前的500枚增至1000枚,海军舰艇总数也将稳步上升。2024至2025年,中国连续两年将国防预算增长7.2%,重点投向海军、导弹与信息化战争体系。
RAND公司在2024年初的报告中指出,即便到2030年,美国装备更新完成,其战斗序列也难以在数量或部署效率上追赶中国。换句话说,即便美军“翻新换代”成功,中方也早已完成了从“区域拒止”向“远海控制”过渡。
所以,2030不是美国一定会赢的时间点,而是“也许能赢”的最早机会。在此之前,一旦爆发冲突,美军极可能被迫接受战场上的被动甚至失败。
2024年以来,美国在亚太的一系列举措印证了他的判断: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不能与中国硬碰硬。美国扩大菲律宾基地使用权限,增加关岛和夏威夷的导弹防御部署,同时鼓励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参与印太框架,实质上是在拖延战略冲突,为2030年后的“再一搏”赢得时间。
但与此同时,中国在政治、军事与舆论层面持续推进主动战略。台海、南海与东海成为多点牵制美国的战略缓冲地带。从“反舰导弹+无人化作战”的战术构想,到对海基核打击能力的完善,再到“灰色地带”战术的灵活运用,中国正在构建一个“可升级、可压制”的地区战场结构,让美军深感进退维谷。
希诺特在退役后没有沉寂,而是转身进入华盛顿一家知名军工咨询公司,依然活跃在政策建议圈。他频繁参加国会听证、智库论坛,推销他的“2030战略防线”理论。他在2024年初一次演讲中强调:“美国不能再忽视工业基础的衰退,否则到2030年也未必等到机会。”
美国媒体在标题上虽然故作强硬,“2030年能赢”听着像是一种安慰剂,但底气显然不足。而中国的节奏,却越来越稳。造船厂排期已排至2028年,导弹系统完成多轮升级,2025年后战略空军也将迎来第二轮扩军。这些都说明:中美之间的战略窗口已极其逼仄。
“2030年能赢”的说法,本质上是一场豪赌。赌美国能在短短数年内完成体系重构、战略转型、工业复兴,同时赌中国不会在此期间发起突袭。然而,赌局一旦开打,输不起的可能是整个美国亚太防线。
希诺特作为军中“清醒派”的代表,发出警告已不止一次,但他明白,问题不在军事技术,而在政治体制、战略定力和资源分配。战争准备是一场系统性工程,不是靠几个新武器就能翻盘的。
未来的冲突未必一定爆发,但中美之间的较量已经开始。如果美国继续以幻想应对现实,那2030年是否真有翻盘机会,就真不好说了。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