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普人才,需解决青年科技工作者“浅尝辄止”的问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1 00:28 1

摘要:随着《科普法》的修订,制度保障和机制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广大科普工作者迎来了非常有利的工作环境,有了更强劲的动力。在这样的大好趋势下,促进更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我们还需要关注什么?

随着《科普法》的修订,制度保障和机制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广大科普工作者迎来了非常有利的工作环境,有了更强劲的动力。在这样的大好趋势下,促进更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我们还需要关注什么?

科普创作,心态为先。要让某些青年科技工作者从“间歇科普者”变成“持续科普人”,从“论文写作者”变成“科学传播人”,心态上从“完成科普任务”转变为“我想要科普”。一家科普媒体在运营过程中发现,尽管他们积极采访各领域专家,并向专家邀约专栏稿件,但大部分作者只是因时因势发表一两篇科普文章,鲜有人主动、长期坚持做科普。青年科技工作者原本最容易接收前沿信息,是对科普最有兴趣、最有潜力的人群,但如果缺乏“主动而为”和“持久耕耘”的心态,很多人搞科普文章,便是 “浅尝辄止”,写过几次文章,接受过媒体的采访,甚至尝试过自己创立自媒体账号,但往往不了了之,无奈放弃。

搞科普培训,勿仅“重投入”,更需明“目标方向”。某中部省985大学连续多届举办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科学传播能力培训项目,培训的基础目标——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提升科普写作能力,以服务于日常的课题申报和项目文案撰写——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不过,对绝大多数学员来说,只是止步于此,无法真正进入其进阶目标:培养和选拔“科学传播能手”,打造科普IP。

除少数天赋异禀者可以自己“打怪升级”,业余作者要想走上科普之路,最开始的阶段都是最难熬的。

创作“毛坯期”。几乎所有非资深科普从业者,无论学术水平高低,他写出来的文章——也包括视频作品,多是“毛胚”,不具备直接发表的可能性,都需要找人修改。这种修改,主要是解决科普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通俗易懂之间的矛盾,要完成从学术语言到科普语言的转换,有这种能力的人是稀缺资源。这种助力者不好找,而现实当中如何将这些人组织起来纳入合适的工作流程,且有稳定的项目支持,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发表起步期”。即便作品完善至发表标准,仍缺传播渠道。传统媒体科普阵地不足,新媒体虽为机遇,却重塑格局且竞争激烈,尝试者众、成功者寡。有一些科技工作者尝试自己经营新媒体账号,但积累粉丝的过程费时费力,极为考验耐心,初期回报极低,成功率不高。如果没有中间人做桥梁,普通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平台方——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机构,沟通的成本很高,工作机制不通畅。

传播机构也需要顺势而为。传统机构做科普,有时不太能遵循科学传播规律,去针对性调整科普作品的生产流程。一款成功的科普作品,应该是先从“需求端”出发,围绕“读者想看什么”“读者能看懂的”“读者应该知道的”这几点来组织生产,选题为先,抓时机、抓重点,而不是反过来,以“我想说什么”来组织科普生产,让读者被动接受科普。所以,传统机构需要有灵活反应的工作机制,要对科普工作者有容错制度。

我们可以从长计议,有一些顶层设计。我们希望有公信力的机构能架设桥梁,协调科普生产的各个环节,如平台方、需求方、专业作者、专家及各种辅助创作者,缩短沟通时间,减少沟通成本,以便高效率生产高水平的科普作品,先把市场做大,这样才能给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多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彻底解决他们在科普之路上浅尝辄止的问题。

来源:倩怡教育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