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最新Nature Chemistry,仅2位作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09:09 1

摘要:长期以来,电催化被视为一种典型的界面过程,反应主要集中在电极-电解质界面区域,而体相水(bulk water)的氧化还原化学性质及其在反应网络中的作用却鲜有研究。尽管近年来通过调控电解质微环境(如阳离子、阴离子、pH等)优化电催化性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水本身作

长期以来,电催化被视为一种典型的界面过程,反应主要集中在电极-电解质界面区域,而体相水(bulk water)的氧化还原化学性质及其在反应网络中的作用却鲜有研究。尽管近年来通过调控电解质微环境(如阳离子、阴离子、pH等)优化电催化性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水本身作为普遍溶剂和 质子源,其分子结构特别是氢键网络与氧化还原活性之间的关联仍不明确。传统观点认为电催化反应仅限于界面区域,忽视了体相水可能通过产生水衍生的自由基(如H₂O•⁺、e⁻ₐq、•OH等)参与甚至驱动反应的可能性。因此,理解电解质如何激活体相水产生自由基,以及这些自由基是否能够突破传统界面限制,促成关键中间体(如C₁物种)的形成并最终实现C–C耦合,成为当前电催化研究中的重要挑战。鉴于此,电子科技大学崔春华教授报道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体相水氧化还原化学在电催化反应中的关键作用。研究者以甲酸盐(formate)为模型电解质,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PR)、高分辨质谱(HRMS)和拉曼光谱等手段,证实电解质诱导的体相水氢键失衡可产生氧化还原自由基,进而活化甲酸盐生成C₁中间体(如CO₂•⁻和CO)。这些中间体迁移至Cu阴极表面,通过自由基介导的路径实现C–C耦合,生成多碳产物。该研究挑战了电催化仅为界面过程的传统认知,提出了通过精准调控电解质性质以优化合成效率的新设计原则。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Bulk water redox chemistry enables radical-mediated C–C coupling in CO2 electroreduction”发表在最新一期《nature chemistry》上。为了探究电解质对体相水结构的影响,研究者通过拉曼光谱分析了不同浓度甲酸盐溶液(0–20 M)中O–H伸缩振动模式的变化(图1a)。结果显示,随着甲酸盐浓度增加,典型的3-HB-H₂O(一个氢键供体、两个受体)和自由-OH(free-OH)比例上升,而2-HB-H₂O和4-HB-H₂O比例下降(图1b)。3-HB-H₂O的增加表明水体相中电子密度增强,氢键对称性被打破,促进了电荷分离,进而生成H₂O•⁺和e⁻ₐq等氧化还原活性物种(图1c)。

图1.甲酸盐引起的本体水中氢键不平衡

为进一步验证自由基的存在,研究者采用自旋捕获剂MNP和TEMPO进行EPR测试。在3 M甲酸盐溶液中,EPR检测到MNP–C(CH₃)₃的三重峰信号(超精细耦合常数Aₙ = 17.1 G),表明H₂O•⁺的存在(图2a–c)。同时,TEMPO被e⁻ₐq还原为EPR无声的TEMP,进一步证实了还原性自由基的生成(图2d–f)。HRMS检测到多种加合物,如[MNP + H₂O•⁺](m/z 105.03)和[TEMP + H⁺](m/z 142.11),共同支持了H₂O•⁺和e⁻ₐq的共存。2+2•−/e−aq物质

【水自由基活化甲酸盐生成CO₂•⁻和CO】

通过DMPO捕获自由基的实验显示,随着甲酸盐浓度从0.1 M增至3 M,DMPO–H₂O⁺信号增强,并在高浓度下出现DMPO–CO₂•⁻信号(Aₙ = 15.6 G,A_{Hβ} = 19.1 G),表明甲酸盐被•OH氧化为CO₂•⁻(图3a–b)。同位素标记实验(H₂¹⁷O和H¹³COO⁻)进一步确认了自由基的来源。HRMS检测到[DMPO–CO₂]⁻(m/z 157.12)等加合物,证实CO₂•⁻的形成(图3c–i)。拉曼光谱在~2,120 cm⁻¹处检测到*CO特征峰,且在¹³C-甲酸盐实验中红移至~2,090 cm⁻¹,说明CO来源于甲酸盐的氧化(图3j–k)。

图3.甲酸盐衍生的中间体和水衍生的自由基

【电化学条件下体相C₁中间体在界面耦合】

在施加阴极电位(-0.1 V至-0.4 V)时,DMPO–H信号增强,反映界面H•的生成(图4a)。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1.4 V的强还原条件下,DMPO–CO₂•⁻信号依然存在,说明CO₂•⁻源自体相自由基而非电极表面还原(图4a,b)。研究者提出双反应机制:界面电子驱动H•生成,体相水自由基(如•OH)氧化甲酸盐生成CO₂•⁻,二者协同作用使C₁中间体迁移至Cu表面进行耦合(图4c)。

图4.电化学条件下的反应性自由基

【关键中间体在Cu电极表面的识别】

通过原位拉曼光谱,研究者在Cu电极表面检测到Cu–CO₂•⁻(1,130、1,296、1,589 cm⁻¹)、*CO(~2,040 cm⁻¹)以及C₂中间体Cu–OCCOH(1,189、1,379 cm⁻¹)等关键物种(图5a,b)。这些信号即使在正电位(>0 V)下仍出现,表明体相生成的CO₂•⁻可直接参与C–C耦合,不受传统界面还原路径限制。

图5.Cu电极上关键中间体的识别

【C–C耦合产物验证与反应机制整合】

气相色谱检测到C₂H₄、CH₄和CO等气体产物(图6a),¹H NMR确认液体产物包括CH₃OH、CH₃CH₂OH和CH₃COO⁻等(图6b)。同位素标记DEMS实验显示,在D₂O体系中检测到CD₃(m/z 18)和C₂D₃(m/z 30)信号随电流增强,证实产物中的氢来源于水体相(图6c)。综合以上结果,研究者提出统一机制:在开路条件下,体相•OH氧化甲酸盐生成CO₂•⁻,进而氢化为CO;在施加偏压后,体相CO₂•⁻迁移至Cu表面,与界面H•结合形成*CO,最终通过C–C耦合生成C₂产物。

图6.CO2的电化学还原产物

【总结】

本研究通过揭示体相水氧化还原化学在电催化C–C耦合中的核心作用,突破了传统界面反应的局限。研究不仅证实水可作为活性氧化还原介质参与反应,还提出了通过调控电解质氢键网络以增强自由基生成、设计协同体相-界面反应的催化剂系统等新策略。这一机制为CO₂高效转化为多碳产物提供了新思路,并有望拓展至其他顽固分子(如N₂、CH₄)的活化过程中,为未来能源转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