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次强调:气温降低,吃降压药的患者,千万要注意这7个隐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09:07 1

摘要:气温一降,血压就跟着“上头”。这不是感觉,是实打实的生理反应。每年的秋冬交替,总有一批老年高血压患者突然血压飙高,甚至中风、心梗送进急诊。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说实话,看到这些病人,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气温一降,血压就跟着“上头”。这不是感觉,是实打实的生理反应。每年的秋冬交替,总有一批老年高血压患者突然血压飙高,甚至中风、心梗送进急诊。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说实话,看到这些病人,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血压控制得好好的,怎么一到天凉就出事?问题往往不是药不行,而是你忽略了“冷”对身体的连环攻击。

我们今天不讲空泛的大道理,就说清楚——秋冬季节,吃降压药的人,必须注意的7个高危隐患。每一个,背后都有真实病例和明确机制。别等出事了,才追悔莫及。

第一个隐患,血管收缩反应加剧,原本稳定的血压突然“跳水式”飙升

冷空气一来,皮肤、四肢的血管收缩,是身体保温的本能反应。但你知道吗?这种收缩不仅发生在四肢,还会波及心脑血管。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平均上升1.3-1.5mmHg,而对于老年人或本身血管弹性差的人来说,变化更剧烈。

秋冬季节,我们常在门诊看到:上午出门遛弯,回来头晕眼花,一测血压180;中午吃了降压药,下午低到95/60。这种骤升骤降,血管根本承受不住,容易引发脑供血不足或心绞痛

建议:一旦气温骤降,早晚测血压,不要凭感觉吃药。如果发现波动大,及时找医生调整剂量或换药,而不是自己加减。

第二个隐患,降压药的药效在寒冷中变“慢”了,你却不知道

很多人以为,药是吃进去就起作用的。但气温一冷,胃肠蠕动减慢、血液循环变慢、肝肾代谢变慢,药效也会“迟到”。尤其是一些缓释片,原本设计是缓慢释放药物,但在寒冷影响下,释放速度可能变得不稳定。

临床上我们见过不少病人,明明按时吃了药,但血压就是高,换个时间段吃,效果又来了。这不是你错觉,是药物动力学在变。

建议:固定时间服药,避开寒冷时间段。比如早晨气温最低,不建议空腹吃降压药,可以推迟到早餐后半小时。

第三个隐患,穿得少,冻出事

别笑,真的有患者因为“怕热”不穿秋裤,结果早晨出门遛弯时冷风一吹,血压飙到200。尤其是颈部、腰部、脚踝这些血管丰富的部位,一旦受寒,血管收缩直接影响核心血压。

我们曾抢救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爷子,因为天冷坚持洗冷水脸,突然脑中风,CT显示脑出血。不是药没吃,是全身的血管在寒冷中“发疯”了

建议:秋裤、围巾、帽子不是装饰,是命的保温层。吃药之外,防寒才是根本。

第四个隐患,喝酒取暖,血压失控

不少老年人有“喝点酒活血”的习惯,特别是天气一冷,饭前来一杯白酒,说是暖身子。但你知道吗?酒精会先扩张血管,使血压短暂下降,随后反弹性升高

研究数据显示,每天饮酒超过30克乙醇的人,收缩压平均升高5-10mmHg。而且酒精还会干扰很多降压药的代谢,让药效变得不可靠

建议:秋冬季节,要“暖”不要“醉”。喝酒暖身是误区,真正有效的是保暖+规律服药

第五个隐患,夜间血压异常波动,睡梦中“中招”

你以为睡觉时血压会降低?是的,正常人夜间血压比白天低10%-20%,这是夜间血压节律。但天气变冷,很多高血压患者会出现“非杓型血压”,也就是夜间不降反升,甚至凌晨三四点达到全天最高值,这正是心梗和脑卒中的高发时间段。

我们曾接诊一位阿姨,凌晨突发头痛呕吐,送来已昏迷,脑出血。回访后发现,她最近晚上总觉得冷,开了电热毯,结果血压波动剧烈,夜间血压升高没人知道,药也没调整

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及时发现夜间血压异常;同时,夜间室温保持在18-22℃,不要忽冷忽热

第六个隐患,感冒发烧,自作主张停药或乱吃药

一到秋冬,感冒高发。有些降压患者一感冒就停药,怕“药太多伤胃”;还有人吃感冒药,却没注意里面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这类升压成分结果感冒没好,血压飙了

最新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含麻黄碱的感冒药可使收缩压升高10-15mmHg,严重者可诱发高血压危象。我们在门诊见过太多“感冒后中风”的案例,根源就在药物叠加反应。

建议:感冒期间不要擅自停用降压药,也不要随便买成分复杂的感冒药。一定要咨询医生,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七个隐患,心理压力上升,血压越控越高

天一冷,活动减少,外出少了,心情也容易郁闷。孤独、焦虑、失眠,这些情绪悄悄推高血压。特别是年纪大的独居老人,晚上老是想事、睡不着,结果凌晨血压飙升

有研究指出,长期焦虑状态可使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高血压控制不佳。有些患者血压控制差,不是药的问题,而是情绪没管理好。

建议:不要小看心理状态对血压的影响。适当增加白天的社交活动、听听音乐、晒晒太阳、参与社区活动,这都是真正的“降压良方”。

写到这儿,作为医生真的想说一句:降压药不是万能的伞,气温变化才是真正的“隐形推手”。别以为吃了药就万事大吉,秋冬季节,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撬动你的血压系统。穿得暖、吃得准、睡得稳、心情好,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点滴,才是对抗高血压背后的那只“温柔的手”。

我知道,你可能嫌我唠叨。但我也见过太多“本来没事”的人,最后倒在一个冬夜的凌晨。你吃的每一颗降压药,都在等待你对身体的温柔以待。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气温变化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11):1021-1024.
[2]刘晓红.老年高血压患者冬季血压控制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6):489-493.
[3]陈明辉.常用感冒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及管理对策[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3,23(9):1502-1506.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