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欢歌庆丰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09:11 1

摘要: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高新区(新市区)青格达湖乡新联村,村民用本村的农特产品“凹造型”、晒丰收。(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近日,达坂城区西沟乡雷家沟村,采花工人在田间采摘雪菊。(无人机摄)(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米东区三道坝镇天生沟村生态果园,种植户赵新慧展示香妃海棠。(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乌鲁木齐县托里乡羊圈沟村,村民展示采摘的有机花菜。(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中梁村马铃薯种植示范区,乌鲁木齐市四季旺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齐华伟展示丰收的马铃薯。(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新疆网讯(记者盖煜 贾梦妍 郭军鸽 牟敏 唐红梅 王磊 史传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

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广袤的乌鲁木齐大地,被丰收的色彩晕染得绚丽多姿。

在这个充满希望与喜悦的季节里,乌鲁木齐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在天山脚下的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不懈奋进,书写着一篇篇动人的乡村发展故事。

值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回首过往,乌鲁木齐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沧桑巨变,每一个村落都奏响了时代强音。

筑牢丰收根基端稳中国饭碗

粮食安全是国之根基,关乎着14亿多人的温饱。

乌鲁木齐市始终将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紧扣“稳产、优供、提质、增效”的要求。今年上半年,全市种植各类农作物63.6万亩,比上年增加3.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达15.1万亩。这背后,是对土地的深情坚守,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端稳手中的饭碗。

走进乌鲁木齐的乡村田野,处处都是忙碌而热烈的秋收景象。

米东区约3万亩水稻迎来了收割期,联合收割机在稻浪中来回穿梭,发出阵阵轰鸣声。

羊毛工镇羊毛工村种植户魏建设望着自家田里收获的水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着三十多年种植经验的他,通过引进新的水稻品种,实现了增产增收。

在达坂城区,1.42万亩小麦在政策扶持与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下,迎来了丰产丰收。东沟乡兰州湾村村民王小龙家里种植了15亩小麦,如今已经颗粒归仓。

“长势特别好,收成比预想的还好一些,预计能收入1万多块钱。麦子还没收完,秸秆草包就被订空了,一亩地又多赚一百多块。”王小龙满心欢喜地算着“丰收账”。他知道,这丰收的背后,离不开自己的辛勤劳作,更离不开政府的好政策和技术员的全程指导。

达坂城区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对小麦实际种植户给予每亩230元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同时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对耕、种、收等关键环节按作业服务市场价的30%给予财政补贴。

而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八家户村的旱田冬小麦种植,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这片5000亩旱田冬小麦的成功收割,标志着乌鲁木齐县首次规模化旱田冬小麦种植取得成功。

乌鲁木齐县冬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旱地保水保肥能力相对较弱。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县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农技人员多次深入田间,提供精准技术指导与培训,建立定点观测点,持续监测苗情、土壤墒情、生育进程及越冬存活率等关键指标。最终,冬小麦成功抵御了寒冷的冬季考验,收成比预想的好得多。

从米东区的水稻到达坂城区的小麦,再到乌鲁木齐县的旱田冬小麦,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辛勤的付出,每一次丰收都彰显着保障粮食安全的决心。

粮食安全,不仅是农民的期盼,更是国家稳定、人民幸福的坚实基础。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程中,乌鲁木齐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让百姓的“米袋子”更加充实、生活更加安稳。

田园铺展新景乡村焕发活力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推进,乌鲁木齐的乡村正经历着美丽的蝶变。

各区县积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将乡村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打造出一个个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胜地,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在米东区长山子镇三个庄村,李刚果园里的香妃海棠果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采摘游客。“好吃,好玩,米东是我们一家近郊游的首选地。”来自吐鲁番的游客何蕊说。

近年来,米东区通过打造水稻科技示范园、特色采摘园、水稻历史馆和水稻公园,培育4家新疆休闲农业精品农庄,成功将田园风光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今年1月至8月,米东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911.98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5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0%和5.72%。其中,乡村游表现亮眼,接待游客439.79万人次,消费10.06亿元,同比增幅均超14%。

田园风光与旅游产业的完美结合,不仅让游客领略到乡村的自然之美,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六十户村村民吐尔逊阿依·巴吾屯家的小院,充满了生机与趣味。虽是秋天,小院却绿意浓浓,这里不仅是她的家,更是一座微型田园。

吐尔逊阿依·巴吾屯家成为“美丽庭院”示范户,经常有游客前来拍照。村上环境越来越好,道路硬化了,绿树成荫,游客们被吸引而来,采摘、观光,村民们的收益也越来越多。

水磨沟区石人农场推出的第三届南瓜艺术展,以“南瓜奇境漫游”为主题,打造了一个集艺术观赏、亲子互动、科普研学、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秋日童话世界。园区内的“南瓜童话城堡”由真南瓜打造,搭配南瓜马车、南瓜仔等造型打卡点,营造出沉浸式童话场景,为各族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近郊出游、拍照打卡、亲子娱乐的高品质农旅目的地。

经开区(头屯河区)马家庄子村则举办了西湖街道农民丰收节暨马家庄子村首届古树文化节。农牧民们自导自演的舞蹈、独唱、器乐演奏等节目轮番登场,原汁原味的表演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来自西湖街道各行政村的村民摆起了摊,售卖特色农产品及手工艺品、糕点、奶制品、土鸡和花毡等。萨尔达坂村村民温宝彦制作的特色糕点质优味美,非常受欢迎,活动演出未完就售罄了。

近两年,马家庄子村通过发展特色文旅、引进企业,推动马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与两河高端制造科技产业园企业开展劳务对接,举办就业技能培训,力促村民稳定就业。今年,全村累计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村民有50名。

农旅融合,让乌鲁木齐的乡村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如今,乌鲁木齐的乡村从传统农业生产逐渐走向特色化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让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

农民成为主角共绘丰收盛景

农民是丰收的主角,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

在乌鲁木齐的乡村,每一次丰收都离不开农民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政府也始终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各类政策和措施,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达坂城区乌拉泊街道充分发挥城郊区位优势,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大力发展特色蔬果种植产业,带动规模化种植,助力农民丰产丰收。

种植大户张顺今年种植了200亩娃娃菜、白菜、辣椒等。“这一批娃娃菜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1.3元,销量不错。”张顺说,技术员指导他们科学种植,引进抗病新品种,浇水使用滴灌技术,蔬菜损耗率降低了,钱也能多赚一点。

在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中梁村,马铃薯迎来了集中采收期。乌鲁木齐市四季旺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峰说,今年合作社在中梁村种植1500多亩马铃薯,不仅“颜值”“口感”在线,地头价每公斤还比去年涨了0.4元。

合作社特意选用了新品种“沃土5号”,再加上农技部门推广的“三新”技术,实现了“量质齐升”。“所谓‘三新’技术,就是新技术、新型肥料加新型机具。”乌鲁木齐县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干部沙涛说,通过这套技术组合,马铃薯亩产量平均能增产500公斤左右。

米东区芦草沟乡冷水鱼养殖基地也迎来了丰收季,亚东鲑、虹鳟鱼、金鳟鱼、鲈鱼等多个品种的冷水鱼陆续上市。

目前上市的冷水鱼规格在800克至1.7公斤,每日捕捞量约200公斤,30分钟内即可送达直销点。

芦草沟乡人民庄子村党委副书记张智国说,他们计划在剩余25个鱼池完成鱼苗投放,明年6月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日出鱼量可达600公斤。

这些农民的故事,是乌鲁木齐乡村发展的生动写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乌鲁木齐市积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办好农民可感可及的实事。

乌鲁木齐各族农民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奇迹,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让乡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智慧赋能农业引领发展潮流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在乌鲁木齐的乡村,科技的力量正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活力,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走进新疆高新植物工厂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仿佛进入了一个绿色的科技王国。一颗颗通体红透的雪山果鲜果番茄挂在藤蔓上,不时有雄蜂停留在黄花间,采摘工人“驾驶”可以滑动的轨道车穿梭在藤架间,采摘成熟的果实。

这里是国内首个智能一体化双层膜温室,种植的番茄是综合了世界顶尖技术种植出的普罗旺斯鲜果番茄,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以椰子糠作为基质,有效改善了一般栽培情况下番茄根部易被病菌侵入的情况。

在米东区羊毛工镇新建村的千亩稻田里,天山农商银行助农直播团队架起设备、调试镜头,一场“稻田间的带货”火热开启。

此次直播上架的产品既有刚从田间“走”出来的泰康大米、肉质鲜美的天山皇牛肉制品等,也有新疆老字号品牌金派利尔的坚果奶酪包、列巴、月饼,多样品类吸引超万名网友下单。

今年以来,天山农商银行已多次通过“金融+直播”模式助力农产品销售。“助农直播既帮企业打开销路,又激发了产业活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新动能。”米东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逍说。

“今年种了3100亩鲜食玉米,换了无人机管护就是不一样。”乌鲁木齐县种植大户石峰说,以前用拖拉机牵引式喷雾机,15天才能完成的活儿,现在用无人机6天就搞定了,而且农药喷得又准又匀,效果比人工好不少。

无人机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还有实实在在的收益。板房沟镇农户李芳今年购入了一台50升多旋翼植保无人机,购机价5.3万元,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下,她拿到了1.44万元补贴。

“靠这台无人机,我给周边几个村1万多亩食葵做飞防作业,按每亩地4元钱收费,扣除成本后,一年能多赚近3万元。”李芳说。

从智能温室到助农直播,再到农用无人机的广泛应用,科技正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升了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在科技引领下,乌鲁木齐的农业正向着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大步迈进,为乡村振兴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蓝图。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乌鲁木齐的乡村处处洋溢着喜悦与希望。这一切的背后,是乌鲁木齐市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未来,乌鲁木齐市将继续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砥砺前行,不断书写乡村发展新篇章,让这片广袤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乡村力量。

来源:新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