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澳门“特赦”偷渡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9:09 1

摘要:1980年代,大量非法移民偷渡进入澳门,无证人士增多,政府难以遣返,过往澳葡政府曾先后三次特赦无证人士,可惜每次都没有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迟迟未能解决无证居民问题。

1980年代,大量非法移民偷渡进入澳门,无证人士增多,政府难以遣返,过往澳葡政府曾先后三次特赦无证人士,可惜每次都没有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迟迟未能解决无证居民问题。

由于偷渡者以男女青壮年为多,这些偷渡客遂成为澳门工业生产的生力军。鉴于这种情况,澳门政府曾于1982年颁布特赦令,决定给二万三千多名无证发放身份证。

当时的做法是,先发给临时身份证(也称蓝卡),一年后发放正式身份证。澳府在为这些人员发放身份证时表示,随后将给他们的家属也发放合法证件。

但此事一拖再拖,便成为澳门社会的一大问题:即有证劳工、无证家属问题。

在此后的几年里,偷渡现象仍屡禁不绝。到1988年底,澳门的无证家属及历年的无证者共有约五万人左右,这些人便成为澳门的黑市人口。

为此,政府1989年初决定解决这一问题。这次行动也被称为“龙的行动”或“八九大赦”。

1989年1月9日中午,澳门宣布为18岁以下的无证青少年进行身份识别登记,登记时间为1月10日和11日两天。

消息很快便传遍澳门的各个角落,人们奔走相告,尤其是那些无证者及其家属,皆喜形于色,认为此举是政府的“大赦”,此后他们再无须东藏西躲了。

获得登记的条件是:一、父母均有澳门身份证者;二、父母中的其中一方有证,而登记人拥有澳门医院“出院纸”或能证明是在澳门出生者;三、父母均无证,但由居住本澳且持有身份证的亲属证明是在澳门出生者。

9日傍晚,大批无证者一家大小拖儿带女通夜排队,到晚上,有已有上千人准备通宵排队。

这些人有带着毛毡、椅凳、食物者,也有几张报纸铺地而睡者,从三四岁的小童、大腹便便的孕妇,到六七十岁的老翁老妪,把旧警察总部围得个水泄不通。

10日早晨,无证者及其亲属从四面八方涌向旧警察总部,加上看热闹的人群,使得旧警察总部门前一带黑压压一大片,队伍长达一里多长。

到中午时分,赶来登记的人数已超过1万人。人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挤、争吵哭闹,当局几次加派人员,调派了大批辅警前来增援,才维持住当时的秩序。

由于登记办证者人数太多,当局只好于11日在新的警察总部另设一登记点,没多久,新的登记点也挤满了上万名的登记者。

据估计,在两天的登记行动中,排队登记及赶来凑热闹的人,达5万人左右,形成了澳门不可多见的奇观。

在这两天中,附近的饮食店、咖啡店生意兴隆,摄影店拍摄证件照的顾客应接不暇,的士司机也手忙脚乱,荷包胀满,搭乘的士者比以前骤然增加几倍,售卖零食的小贩在人龙中穿梭往来,整条大街人头攒动,沸声扬扬。

而近十年来,澳门仅出现过一次报纸脱销情况,就是中葡两国关于澳门前途问题联合声明签署的次日出版的报纸,当时很快被抢购一空。而在此登记行动的两天中出版的报纸,不到11点便已脱销,情况尤甚于前次,实属罕见。

那些无证者,由于各自的情况及条件不同,其登记的结果亦大不相同。其结果是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兴高采烈,有人则心情沮丧。

第一个获得登记的是一位福建籍17岁的无证少女,她笑容满面地离去;

一位无证妇女带着孩子前来,因不符条件而坐在地上放声痛哭;

一个残疾人士摇着轮椅前来为其失去父母的侄女办理登记,终于了却一桩大事;

一位来自福建的参加澳门游的妇女在澳诞下女婴,正恰赶上登记,喜得合不拢嘴……真是结果不同,表情各异。

尽管政府一再宣传,18岁以上的无证人士一律不予登记。但在澳门这样一个社会,无证者均把这次行动视为改变他们命运的良机。

于是,在进行登记的48个小时里,形形色色的无证者上演了一出出啼笑皆非的闹剧。

一位无证女子欲为其在澳出生的子女登记,厚着脸皮当街拉年龄相仿的男子做“老公”;

一位少女自称年龄17岁,找到一位持身份证的女子认为母亲,而该女子年龄仅仅30岁;

一些无证的女佣此时也大肆活动,到处认爹认娘,改名换姓,以期获得登记;

一些脸上已起鱼尾纹的男女,自称未满18岁,一男士看上去已有30余岁,则仍然自称18岁,当警察要将他遣走时,竟坐在地上大哭叫“妈咪”;

一些无证女佣或无证青年,花上2千元便可以认个老爹或老母,至于结果如何,则只好各安天命;

一些家庭则紧急动员,派人赶往内地乡间接出放在内地抚养的子女,以期在两天的时间内赶回澳门获得登记;

一些人不惜花几万元买通“蛇头”请求其帮助把子女偷渡到澳门;

一些内地劳工及前来澳门探亲或参加澳门游的人士,也夹在排队登记的人群中,被警员甄别剔出后,又立即再去排队;

在登记处附近的大树下、电话亭里及一些街角处,到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士在那里商量口供,出钱认父母;

由此出现了一门七十二行以外的新行业:招聘父母亲,掮客到处兜生意;

有的人也趁机捞一把,代为他人排队站位,快到登记处时让出位来,收取几百到一千元的费用,然后再跑到队伍后面排队,等候第二笔生意;

有一位32岁男人,竟然称有20岁的女儿,并称有3岁的外孙;有人在登记时,竟说不出自己“父”与“母”的姓名;

在最后一天的晚上10点结束登记前,两名在医院出生的婴儿获得登记,成为幸运儿;

由于长时间排队,大部分人都不敢离开,“内急”者狼狈不堪,现场也无厕所,无论男女老幼,都被逼在旧警察总部的一间车库里面解决,弄得污秽遍地。

一些人因长时间排队体力不支晕倒,被送往医院,而失去了登记的机会。

在进行登记的前一天,政府加强口岸管理区的截查工作,以防止内地人员偷渡到澳门。但是,现代传播媒介很迅速地把这一信息传递了出去。

所谓澳门“特赦”的消息,已在9日晚为珠江三角洲邻近澳门的县市所知晓,部分人便迅速行动起来,从9日到11日三天,又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偷渡潮。

据澳门警方报导,9日的深夜,澳门警方已分别截获40余名偷渡客;10日,截获60余人;11日截获130多人,但这些数字仅仅只是指那些不成功的偷渡者。

由于澳门的内港与对岸的珠海市湾仔仅有200多米水面之隔,极易偷渡,在这两天登记行动的前后日子里,有多少人偷渡成功便不得而知了。

澳门警方发言人亦声称,由于澳门海岸线长,警力不足,即使警察手拉手组成人墙,亦无法守卫弯弯曲曲的海岸线,阻止部分偷渡客潜入澳门。

据一些澳门居民反映,就在11日傍晚时分,在马场海边马路上,就见到一批偷渡客从海中爬起,越过铁丝网,进入市区。

一些“蛇头”趁此机会大捞了一把。他们散布谣言,说澳门大赦,并不说清楚条件,引诱不少人偷渡,而偷渡费用被抬高了好几倍。

“蛇头”借机捞一把的另一个手法是,利用少年的证件带澳门少年出境,然后偷龙转凤,再把内地的少年蒙混过关带进澳门,进行登记,敲取一笔费用。

为此,边检加强查验携带少年出境者的证件,另一方面则在拱北口岸管理区一带加强巡逻,防止“小人蛇”偷渡。

经过两天的登记,共为9000多名无证青少年的登记,待进行甄别审查符合条件者,即发给身份证;如不符合条件者,则取消其领证资格。

最终有接1600名无证青少年及超过2500名无证学生通过甄别,获发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

长期以来,澳门政府都摸不清澳门无证者的确切人数,这次行动基本上使当局对18岁以下的无证青少年人数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这次行动后来扩展为所有无证人士登记,一直延续到1996年结束,共计为3万3千多名无证者签发了永久身份证。

来源:蓝之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