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忠诚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积极引导广大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展示相关成果成效,营造良好舆论氛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忠诚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积极引导广大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展示相关成果成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本报特推出“践行‘两山’理念 守护绿水青山”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一个被国外媒体称为“世界十大不可能完成的项目之一”的长沙湘江欢乐城,开放以来已吸引超1500万名游客冬日畅滑欢乐雪域、盛夏嬉戏欢乐水寨,让昔日18万平方米的废弃矿坑变乐园,更激活30亿元年产值,书写了从寸草不生、污水横流的巨型废弃矿坑到网红打卡地的传奇。
在湘西花垣县猫儿乡洞里村,这里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产业融合振兴之“美”。2021年以来,当地创新“科学修复+产业转型+法治保障”路径,投入14.62亿元实施治理,矿区林木覆盖率提升至86%。同时,通过转型发展,在关闭尾矿库及废弃矿坪种植蚕桑8000亩,年产值400余万元;打造矿区文旅项目,2024年旅游收入46亿元;建成年处理330万吨尾渣综合利用生产线,“吃干榨尽”废渣年产值达4.39亿元。昔日“锰三角”,八大特色农业产业、50万亩规模、100亿元产值的“851工程”正在全面铺开。
近年来,湖南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引,探索出一条具有湖湘特色的废弃矿山修复之路,让昔日的“生态伤疤”逐步转化为绿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湖南省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开发的600亩光伏电站。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供图
“以前这里到处是矿坑,没风的时候尘土能扬三尺高,下点雨走一趟就溅得满身泥。”永州市零陵区珠山镇黑坦夫村村民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山林感慨道。谁能想到,如今这片上下皆绿、鸟语花香、宛如画卷的地方,曾经是锰矿开采区,是矿山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
湖南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曾长期面临“底数不清、责任不明、资金分散”的困境。“2021年,湖南省启动全省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介绍说,“经自然资源部认定未治理历史遗留矿山7216个、面积10917公顷,为湖南守护绿水青山、挖掘金山银山精准绘制了生态地图,校准了富矿坐标。”
制度构建是修复工作的基石。摸清底数后,湖南省迅速构建“制度规范-技术标准-责任闭环”治理体系,以制度赋能驱动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全周期高效运行。先后出台涵盖项目谋划、过程监管、资金使用、绩效管理等30余项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管理的政策文件,为规范化管理、资金合法合规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定出台4个地方性技术规范文件,为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与技术支撑。
资金筹措是修复工作的关键。“十四五”期间,湖南省累计争取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中央财政支持超12亿元,撬动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配套,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市场化修复,形成了矿山生态修复资金的良性循环。
优化管理是把控项目质量的核心。湖南省灵活运用“平台协同+功能升级”与“全周期+全链条”管理手段,依托部省两级平台联动,将已查明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全部纳入系统,实现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监管。同时,湖南省坚持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模式:前期严把项目入库关,中期落实省统筹、市组织、县实施责任机制,强化月度调度与动态核查;后期以绩效评价复评结果作为省级资金拨付重要依据,实现项目质效全程精准管控。
九嶷山兔文化产业园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供图
探索运用“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方法”。桂阳县方圆镇秀里村煤矿废渣堆生态修复,针对57.7毫米/时极端降雨和季节性干旱特征,充分利用原始地形地貌,按照极端连续降水天气的模拟容量,设计保留水塘0.6公顷,最大蓄水深4米,水塘边种植垂柳、水杉等耐水植物,山顶种植柏树、南酸枣等耐旱耐贫瘠植物;设计20%以上水深超过2米的水面,维系极端干旱期植被养护及农灌水源供给,形成旱涝双重防御系统。
运用“藤立方+灌草”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湖南长沙跳马镇龟坡全裸露高陡边坡治理,采用厚层基材喷播建植,以草本植物作为先锋植物实现快速复绿,结合藤本植物固土护坡功能,构建兼具景观丰富性和可持续演替能力的植物群落,有效恢复边坡自然生态系统,显著增强边坡主动防护能力,解决了岩石陡坡甚至反坡的绿化难题,为城市周边高陡边坡及无绿化难利用地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示范参考。
推动矿石废渣资源化综合利用。面对近1亿吨的尾渣,花垣县与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矿渣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科技攻关。该县启动湖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锰渣与矿涌水低成本治理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并引进国内先进企业和前沿技术,推动矿渣综合利用项目落地投产,走出了一条“吃干榨尽、变废为宝”的资源循环利用之路。
湖南省将科技创新作为生态修复的“加速器”,“师法自然生态修复”的方法运用、“藤立方”技术应用、“以废治废”关键技术突破等新兴名词,来自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案例。
湘江欢乐城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供图
湖南省推动矿山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深度结合,探索出系列“修复+”多元发展模式。
宁远县西湾村裕丰石场依托“生态+产业”“生态+农旅”的发展模式,转型为九嶷山兔文化产业园,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生态修复机制,吸引了大学生创业合作社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累计吸引投资上千万元,落地生态农业、文旅项目7个;已建成集户外拓展、研学科普、团建游乐为一体的三区一场一馆,包括户外露营区、婚庆团建区、餐饮住宿区、亲子游乐场、兔文化展览馆等,日客流量最高达1200人,年收入约300万元。
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采用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模式,总投资12340万元,其中省市县财政资金6540万元,引入社会资金5800万元,进行开发式治理,在复垦土地上实施“林光互补”“农光互补”和“牧光互补”,打造“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现代农业”的综合利用模式,恢复了矿区生态环境和土地使用功能,已开发的600亩光伏电站,每年发电约1886万千瓦时,产生经济价值1753万元,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和生态支撑。
生态修复带来的“绿色红利”正在持续释放。初步统计,“十四五”期间,湖南省完成修复矿山5500座、8230公顷。其中,修复为林地4590公顷、草地1170公顷、园地660公顷,消除地质安全隐患550多处,矿山及周边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盘活工矿废弃地830公顷,带动矿区周边农户就业,改善矿区60多万人生产生活条件。新增耕地510公顷,纳入增减挂跨省交易价值超20亿元,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入选部省典型案例20多个,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从湘江两岸到武陵山区,湖南省的矿山修复实践正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下一步,湖南省将加大常态化指导督导力度,坚持动态监测与严格监管相结合,强化全周期管理及后期管护监测,确保示范工程在技术应用、模式创新、成效提升等方面真正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让更多“生态伤疤”变成“绿水青山”,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提供 “湖南样板”。
来源:中国矿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