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00多年前的明朝初年,一位藩王在开封府的王府里,种满了杂草野花。
引言
600多年前的明朝初年,一位藩王在开封府的王府里,种满了杂草野花。
他不仅亲自下地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还记录下它们的食用方法,甚至画成图谱供百姓辨认。
这位王爷名叫朱橚(sù),是朱元璋的第五子。
他编撰的《救荒本草》,被称为中国古代植物学的划时代之作,更在饥荒年代救活了无数人命。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野菜王爷”的传奇故事。
朱橚的一生充满戏剧性。
他本是朱元璋最宠爱的皇子之一,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周王,封地开封。
但这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藩王,却因两度“谋逆”被侄子建文帝削去爵位,流放云南。
不过,流放经历反而让朱橚接触到民间疾苦。
在云南,他目睹百姓因灾荒啃树皮、食观音土,甚至易子而食。
回到开封后,他干了一件看似“荒唐”的事:把王府的花园改造成菜园,专门种植野生植物。
他让侍卫到郊外挖来上百种野菜,亲自观察它们的生长习性,甚至让厨子试吃。
这背后藏着朱橚的深意——他深知明朝初年灾害频发(据统计,洪武年间仅水旱灾害就达400余次),而百姓缺乏系统的救荒知识。
于是,他把自己的“野菜实验”整理成书,于1406年刊刻《救荒本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经济植物志。
《救荒本草》的实用性远超传统本草著作。
全书收录414种可食用植物,其中276种是前人未记载的野生品种。
朱橚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百姓:哪些植物能吃,怎么吃,如何避免中毒。
1. 分类清晰,一看就懂
朱橚将植物分为“草部”和“木部”,对应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灌木。
更贴心的是,每种植物下标注“茎可食”“根可食”“叶可食”等标签。例如:
白屈菜:叶子焯水后可凉拌,但需浸泡两日去苦味。商陆:根部可蒸食,但必须久煮去毒。这些标注相当于古代的“食用说明书”,即便不识字的老农,听人转述也能操作。
2. 图文对照,杜绝误食
书中每种植物的插图都精确到叶脉纹理。
以“马齿苋”为例,绘图者不仅画出其匍匐生长的形态,还特别标注“茎红者无毒,茎白者慎食”。
这种细节在灾年可能关乎一家人的性命。
3. 科学验证,去毒有方
朱橚对有毒植物的处理堪称严谨。例如:
苍耳:古人多知其有毒,但朱橚发现嫩叶蒸晒后可作干菜。半夏:块茎需用灰水浸泡七日,再蒸熟食用。这些方法并非凭空想象,而是经过王府厨子反复试吃验证。
据记载,朱橚曾因试吃未处理的山药豆(零余子)中毒,卧床三日。
《救荒本草》的价值远超“救荒指南”。
它打破了传统本草学“重药用轻食用”的局限,开创了三大先河:
1. 经济植物学奠基之作
书中详细记载植物生长环境、采收时节、加工储藏等实用信息。
例如提到“地榆”时,特别说明“春采嫩叶,秋收根茎”,这已接近现代农业的物候观察。
2. 植物图谱的里程碑
书中插图采用“写生法”,讲究“一花一叶皆可对照”。
明末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直接引用了30余幅《救荒本草》的图谱。
3. 科学实验精神的萌芽
朱橚在开封开辟的“试验田”,堪称中国最早的植物栽培实验基地。
他记录下“野豌豆需春播,三月生苗”“灰菜耐旱,沙地可活”等观察结论,这种实证方法比欧洲植物学家早了近200年。
《救荒本草》问世后迅速引发轰动。
明代至少出现20余种救荒专著,形成独特的“救荒学派”。
《野菜谱》(1524年):画家王磐用歌谣形式普及野菜知识,“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的句子传遍大江南北。《野菜博录》(1622年):鲍山增补60种植物,并加入“救荒食谱”,如凉拌蒲公英、蕨根粉蒸糕。《农政全书》(1639年):徐光启直接收录《救荒本草》全文,称其“乃荒政第一书”。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知识在民间代代相传。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河南、山东等地老人仍能依据《救荒本草》的记载,带年轻人进山辨认可食植物。
这位“野菜王爷”的人生充满矛盾。
史书记载他“多行不法”:私造兵器、结交术士,甚至被建文帝削藩囚禁。
但在另一面,他主持编撰《普济方》(中国古代最大医方书),刊印《保生余录》(妇幼保健手册)。
或许正是这种复杂性,让朱橚超越了普通藩王的格局。
他虽身处权力漩涡,却始终关注着田间地头的生死大事。
正如他在《救荒本草》序言中所写:“使民知所以取之,庶几无患于凶年。”
这部书不仅是中国植物学的骄傲,更提醒着我们: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知识或许比黄金更能救人于水火。#历史人物##明朝#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