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携带者难辨别,医生:遇到这“2种人”,还是远离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8:46 1

摘要:街边那家理发店关了。我儿子问我咋回事,我说不知道,老板也不年轻了,也许不干了。后来听邻居悄悄说,是别人举报他私下抽血卖钱,关键是听说查出来是“携带者”。

街边那家理发店关了。我儿子问我咋回事,我说不知道,老板也不年轻了,也许不干了。后来听邻居悄悄说,是别人举报他私下抽血卖钱,关键是听说查出来是“携带者”。

我心里咯噔一下,那天我还在他那儿刮了个脸。我做中老年健康咨询二十年了,脑子里立马过了十几种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艾滋病病毒在很多人身上可以潜伏好多年,不咳嗽、不发烧、不长疱,脸色比谁都好看。但这些人,也许就在你身边,甚至跟你有身体接触。

我妈年轻时在食品厂干活,车间里有个工友总爱借剃须刀,说是图方便。后来工作体检查出艾滋阳性,厂子里炸了锅。那时候大家对这事一无所知,反应都是“他咋看着没啥事啊”。这个病早期没啥明显症状,有些人十年都不会发病。你要是只看外表,真分不出来谁是携带者。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四十多岁的女性,来咨询心悸和头晕,脸色红润,讲话利落。她说自己身体一直挺好,就是睡不好觉。我一边听一边翻她体检单,发现有一项是“可疑阳性”。

她眼神一下就变了,说:“这东西不是要复查吗?我没事吧?”我没直接回答,只是告诉她赶紧去做进一步检查。有些人压根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毒,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现在的人出门带口罩,防流感、防病毒,但对艾滋病还是觉得“离自己远”。可惜这病不长翅膀,不会飞,它靠的全是人传人。尤其两种人,碰上了,最好绕着走。

第一种,是习惯性献血或抽血卖钱的人。在城市里,这类人可能少点,可在一些偏远地方,有些人靠这个养家糊口。他们可能隐瞒病史,也许前一天刚感染,病毒载量还不高,检测也查不出来。只要一次不规范的用针操作,就可能把病毒带给下一个人。

去年有个农村亲戚来家里做客,说村里有个老头总去镇上“捐血”,每月固定几次,还拉人一起去,说是“补助高”。我听了顿时警觉,劝他们别去参与。

我知道那些地方卫生条件堪忧,一次手套没换、针头没消毒,后果就可能是终身带病。很多病毒传播,并不是你做了啥,而是你碰巧遇见了谁。

第二种,是有多个性伴侣、生活不检点的人。这种人不分男女,有的外表光鲜亮丽,穿得讲究,说话让人舒服,可生活私底下乱得一塌糊涂。我有个老朋友,是退休教师,认识一个跳广场舞的阿姨,关系处得不错。后来发现那阿姨换伴侣频繁,甚至还有“外地来打工”的朋友。

这事传开后,老朋友脸都没地搁,说自己压根不知道这人私生活这么乱。病毒就像网,不知道哪根线会缠上你。

有年我去乡下做讲座,一个中年男人举手问我:“我不是说非得干点啥,就是跟这种人吃顿饭、握个手,会不会传染?”我说不会,但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他不会在洗碗时割破手、在你家剪指甲时划到你?艾滋病病毒虽然不通过皮肤传染,但只要血液接触到伤口,风险就来了。

老人爱去理发店、足疗店、按摩店这些地方,我总提醒他们,最好带自己的工具。别看人家店里工具擦得干干净净,一旦没消毒彻底,哪怕是一点点血迹,都可能出事。

我碰到一个案例,是个五十多岁的男士,常年去一家理发店刮脸,后来被查出感染,医生怀疑就是一次刮脸时不小心传染的。

很多人还觉得艾滋病是年轻人的事,跟中老年人无关。我得很直接地说,这种想法太天真。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如果忽视防护,反而更容易感染。年轻人还有免疫力扛着,我们一旦感染,身体恢复慢,治疗效果也差。

我一个远房表姐,五十六岁,退休后生活丰富,爱跳舞,还在网上认识了个比她小十岁的男的。两人见面、同居,没多久她开始频繁生病,体重下降,去医院查出来是艾滋阳性。她当时几乎崩溃,说自己只是想找个伴,哪知道会碰上这种事。防不住的不是病,是人心。

我和很多医生朋友聊过,他们都说:遇到那种频繁献血、生活混乱的人,一定得保持距离。不是歧视,是保护自己。有些人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你却不能不拿自己的命当命。

有次我去医院看一个老病友,护士正在处理一个新来的病人,我无意听见他们谈话,那人说自己得了“那种病”,但不想让家里人知道。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他手上有几个没包扎的伤口。有时候不是你主动接触,而是你不知道他已经带毒。

我有个习惯,进家门先洗手,不是怕脏,是一种防线。每当我看到那些不在意自己健康的人,我就更觉得,人得为自己负点责任别指望别人替你把关,哪怕是医生,也只能提醒你,不能替你做决定。生活里你会发现,那些最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人,往往不是“坏人”,只是做了错误的选择。

而我们,只要离那两类人远一点,生活就能安全一些别因为一时的疏忽,赔上一生的健康。现在想起那个理发店老板,我还有点后怕。他看起来那么普通,笑容那么真诚,可谁知道他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不是每个人都坏,但有些人确实带着危险

咱们不必怀疑一切人,但该警觉的地方,一点都不能省。我给家里人都讲过:不干净的东西不碰,不熟的人别太近。尤其是我们这个年纪,身体不像从前那样扛得住,一个小病毒就能拖垮整个家庭。

有朋友问:“你是不是太谨慎了?”我笑了笑,说:“不是我小心,是我见得太多了。”二十年做健康顾问,不是让我变得多聪明,而是让我知道,什么人该远离。

参考文献:

1. 中华预防医学会.艾滋病防控指南(2022年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知识核心信息宣传材料

3. 北京市疾控中心.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

4. 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控现状与挑战

5. 中国红十字会.艾滋病人群行为干预手册

来源:汪医生健康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