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在许多外交事务方面,都要比别人逊色一些,而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让军队更快地实现现代化,中共中央就提出了要举行授衔仪式。
在战争时期,军队还没有正式的军衔制度,
因此在许多外交事务方面,都要比别人逊色一些,而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让军队更快地实现现代化,中共中央就提出了要举行授衔仪式。
但抗美援朝之后,军衔的授予,就被推迟了,一直到了一九五五年,经过五年的准备,国家才进入了和平时期,军衔的授予,才被重新提了出来。
这一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南海怀仁堂里一片欢腾,这是我们军队的授勋典礼,朱德身为总司令,望着这些曾经的战友,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朱德见到眼前这名男子,脸上立即露出了一丝笑容:“小鬼头。”
朱德给他起了个“小鬼头”的外号,因为他的年纪实在太小了,今年只有三十八岁,而在这一百多个将军之中,最年轻的四个人,也有他。
此时,69岁的朱德管他叫“小鬼头”,但这也是一种亲昵的叫法。
朱德微笑着对刘西元中将说:“小鬼头,我当初说得对不对吧?”
变革
刘西元于1917年出生在江西省吉安的一位平凡的农家。
9岁的时候,家里省吃俭用,把他送到了一所私塾学校。可是,刘西元上了两年私塾,家里穷,没钱供他读书,只好退学,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
刘西元12岁时到了吉安,他在杂货铺、布匹店和烟铺做了学徒,像“包身工”一样活了下来。
一九三○年十月三日的夜晚,吉安县城内,枪声彻夜不绝。直到第二天早晨,他才得知吉安已被红军攻占。
刘西元看到这支带着五芒星的队伍,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爱戴,在他13岁的时候,他就被党和革命精神所吸引,参加了红军。
红军从吉安撤退的时候,刘西元当上了少先队的班长,后来又当上了共青团的干事和支书。
刘西元从家乡走出,走上了真正的革命之路。刘西元,这个新加入的人,身材矮小,身材瘦小,被称为“红小鬼”。
在他头一次进行实弹射击时,他花了很大力气才拿起那支沉甸甸的短枪。他对着靶子就是一通扫射,结果反震得他一个踉跄,摔倒在地。
后来,他被送到了瑞金的红军学院,当了一名通信员和一名收发员。刘西元于1931年参加了中国共青团组织,很快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他在瑞金红军学校当通信员和收发员时,经常被派到支部去,并在演讲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刘伯承,瑞金红军学院的校长和政委,对刘西元的才能很是赏识,他关心地问:“你当党支部书记,青年团委员如何啊?”
十四岁的刘西元听后一愣,道:“这,这不太好吧?”刘伯承斩钉截铁地说:“红小子,你很谦虚,不必拒绝,我们就这样决定了。”
一九三四年,朱德元帅到红军院校考察,刘西元是他最先看中的。
刘西元今年十七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朱德听了刘西元的生平事迹,对他大加赞赏,朱德更曾在学校里当众说:「这小子,将来必成将军。」
朱德说得一点都没错,刘西元后来不但成了一名将军,还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一名中将。
朱德从红军学校毕业后,就把刘西元安置到了战地,自此,刘西元在朱德的悉心培养下,开始了他那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刘西元再次参加了伟大的长征。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第二次“联合”开始了。八月底,红1军和15军合编为八路军115军。
刘西元所在的红十二团被编入115师343旅686团三营,刘西元担任指导员,邓克明担任营长。
八月下旬,115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的第一线,为抗战做准备.
九月二十二日,日军板垣师团自灵丘出发,直逼晋东北重要城镇平型关。115师决定把主要力量集结在一起,对嚣张跋扈的日本人进行伏击。
二十四日午夜十二点,刘西元和邓克明接到命令,率领第三营冒雨,连夜艰苦行进,于黎明时分到达埋伏地点。
二十五日早上七点,日本第五师的辎重大队与一支四千余人的21旅兵团,突入115师伏击区。
师部发出命令,三个团的火力齐发,顷刻之间,日本人的车辆被点燃了大半,车内一片混乱。
刘西元、邓克明率领第三营、一营,由南山向大路冲去,与日本人短兵相接,给日本人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日本人仗着强大的火力,率先抢占了老君庙的制高点。
686团团长李天佑命令3营冒着生命危险攻下老爷庙。
面对日本人的强大火力,三营冲进老爷庙被阻,邓克明受了伤,他艰难地指向老爷庙,说道:“指导员,那边,刘西元坚决道:“营长,别担心。”
带着第三营继续进攻老爷庙。这时686团一营和二营已经占领了老爷庙两边的制高点,在他们的炮火掩护下,三营一举占领了老爷庙,把日本人赶下山去。
刘西元命人抓紧时间构筑防御工事,并调整机枪阵地,配合路南部队组成纵横交错的火力网,从高处将日本人逼入死角。
日本人集结了五六百人,拼死向上进攻,想要收复老爷庙。
刘西元率领第三营沉着应对,在敌人逼近时,突然开枪,接连击退敌人的进攻,占据了有利位置,为大部队分割歼灭敌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15师在这次战役中,歼敌一千多人,缴获大量军火,粉碎了日本人“不可战胜”的传说,极大地鼓舞了国人对抗日战争的信心与毅力。蒋介石向全国发出电报,表彰他的英勇。
抗美援朝
一九三八年三月中,日本人由蒲县向西侵入大宁县,意图占领黄河的马头关,对陕甘宁边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43旅的副团长李天佑为了截断敌军的后勤补给,命第三营配合685团两个团,于夜间进攻午城。
当天晚上,刘西元、何冬伟带着第三营的战士,在清理了敌人的外围防御工事之后,又冲进了午城镇,配合685团的两个连队,消灭了敌人的大部分,并烧掉了所有的车辆。
午城之役后,二战区副司令卫立煌率部在转移途中,遭到日本人的侦察,并派遣一架飞机和一团尾随阻截。
形势紧急,卫立煌马上请求115师支援。686团团长杨勇命令三营派出一个连,在敌人经过的白尔沟堵截敌人。
刘西元率领十连连夜在柏尔沟修筑防御工事。第二天早上七点,战斗开始,到了下午十六点,十连凭借着地利,硬生生地打退了八百多名日本人的攻击。
卫立煌拿着望远镜,看到白尔沟的战况非常惨烈,就向随行的杨勇问道:“阻击敌人的有多少个团?”当听到仅有一个连队的时候,卫立煌不禁一呆:我想,这个连队已经完蛋了。
傍晚时分,刘西元率领十连完成了阻击任务,凯旋而归。卫立煌看着10连从日本人那里抢来的战利品,久久无语。
回到二战区司令部,他立即派人将大批弹药、迫击炮以及100支轻型机枪送给115师。
朝鲜一战中,第38军首次遭遇敌军,彭德怀司令员命令,要他们火速追击熙川之敌,猛进军隅里和新安州,截断敌军向清川江方向逃窜的方向,并与志愿军第39、第40军在前线展开围歼。
在一场战役中,三十八军听闻熙川境内有黑人团,尽管志愿军指挥部做出说明,根本就没有黑人团。然而,第38军仍然十分谨慎,没有贸然深入敌后,致使敌军从自己眼皮底下溜了过去。
战争结束以后,彭德怀司令员、邓华和副司令员洪学智联合签发的一份电函,对三十八军在进攻熙川、军隅里和新安州等战役,进行了严重的批评。
刘西元、梁兴初接到这份电报之后,心情都很沉重,三十八军的气氛也很沉重。
三十八军党委扩大会议上,没有一个人开口,气氛有些压抑。刘西元这时起身,进行了自我反省:
“这一战,我们做得不好,梁兴初是军长固然有责,但我是党委书记也无法推卸责任,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将来的战争中,发扬我们38军的威名。”
刘西元的这番话,极大地缓解了现场压抑的气氛,也极大地鼓舞了三十八军的士气。刘西元的话一说完,所有人都纷纷表态,接下来的战斗,他们都要拿出好成绩!
事后,在总结战役时,彭德怀大怒,对三十八军团施加了重锤,扬言要取消三十八军团的番号,并且还要“斩马谡”之类的字眼,都搬了出来。
不久,经过毛主席的许可,志愿者们发动了第二场战斗。这一次,彭德怀提出了“以弱胜强”的战略方针,即“化整为零,逐个击破”。
十一月二十三日,副司令韩先楚召开作战会议,决定38军配合42军一个师,歼灭南朝鲜第七师在德川集结。
刘西元当即向领导请示,38军有信心独自完成进攻德川的任务,无需将42军的力量分散到38军那边。“能行吗?”韩先楚问道。
刘西元和梁兴初对视一眼,两个人同时说道:“德川的敌人,我们一定会解决的。”
德川是北方朝鲜的运输中心。这时,这里成了敌人东西两面的交汇点和支撑点。可以说,攻下德川这件事,“意义重大”。
我们的先头部队伪装成南朝鲜军队的样子,在我军的大部队发动进攻以前,悄悄地摸到了敌军的后面。充当主力部队的眼睛和耳朵,侦察敌人动向。
报了军情之后,先头部队连夜疾行百多里,抵达武陵。
在当地民众的协助下,士兵于26号炸掉了这座大桥。敌军也以将近60架飞机为掩护,多次对先遣侦查支队发动进攻,
但都被打退,不得不放弃。就在同一天,我军包围了德川的敌军。
二十七日,刘西元驾车来到达德川城,看到路上堆满了被俘虏的财物。
一位美国顾问团的成员,在囚犯收容所,很坦白地说道:「我没有想到,共产党的反击,竟然有这样的组织和周密,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这一天,毛主席致电祝德川,“志司”对38军进行了表彰。
刘西元在胜利与荣耀面前,召集全军党委委员,再三叮嘱大家要保持头脑清晰、戒骄、戒躁,以便更好的完成未来的战斗任务。
在总结战斗时,邓华对38军大加赞赏,并把38军称为“万岁军”。刘西元一听,当即起身道:
“哪里哪里,没有上级的领导,没有我们的友军,我们是不可能成功的,让我们一起为志愿军的胜利而欢呼万岁吧!”
会议结束后,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前往38军团作了一次深度访谈,并撰写了《被人们呼唤的万岁部队》这一长篇报道。
晚年
第二次战役之后,刘西元回国,将朝鲜战况报告中央,毛主席知道后,立即致电总政副主任肖华:
“肖华,我听人说,这次战役中,有一位叫做刘西元的政委,他好像是刚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好像是在哪里打了一场大胜仗,我要和他见上一面。”
第二天刘西元被肖华领着去见毛主席,这时毛主席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了,刘西元很是感动,
下了车,他快步走到领导面前,敬了个军礼,毛主席笑眯眯的看着他,然后走到他身边,说道:“你怎么瘦成这样了,得去医院检查一下。”
毛主席对刘西元的关怀,令他感触颇深。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刘西元身为开国元勋,自然也被邀请参加了这次的授衔仪式,而且他的军衔也很高,已经到了中将,当时他只有三十八岁。
就在授勋的那一天,刘西元没有料到,朱德元帅竟然亲自前来和他谈话。
朱德哈哈一笑,说道:“你小子,我说得对吧,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将军的。”朱德看见刘西元肩膀上挂着的两个星星,又笑了起来:“不错嘛,还是个中将。”
刘西元摸了摸脑袋,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就像二十年前那样。
一九六八年国庆节前夕,身心俱疲的刘西元接到周总理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告诉他要去天安门看阅兵。刘西元拿着那张金色的请帖,心中一阵酸涩。第二天,他换上了由政府指定的军装。
他对着镜子,不断地纠正着自己的错误,并向自己的爱人请教。刘西元果然在天安门上走了一遭,他的春天到了。
仪式之后,周总理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款待了每一个人。
事后,他得知,周总理在拟定参加典礼的人选时,特地将刘西元的姓名加进去,这种特别的照顾,让刘西元觉得十分温暖。
刘西元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离休,享受大军区正职的待遇。离休以后,刘西元依然关心党、国家、军队的建设与发展,关心国家统一。
刘西元也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担忧。为支援家乡的建设和吉安县将军公园的修建,他积极协调,争取到一大笔经费。
吉安县政府在“将军园”落成后,特别邀请了刘西元老先生出席落成典礼,令他非常开心。
之后,听说老家桐坪镇要建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刘西元觉得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于是就拿出3000块钱,捐给了家乡,以示自己的一片孝心。
2000年以后,他的行动变得越来越困难,他开始在阳台上享受阳光。
藤椅的扶手上系着一条蓝色的布条,那是从一只旧军服的袖子上剪下来的。
一次回军区干休所带来的进口轮椅,他一上手就说:“太软了,一坐就想睡。”
第二天,他就让警卫将他的轮椅送到隔壁的一位老参谋那边。
他每天都会看《新闻联播》,看着驻军的照片,然后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膝盖,哼唱着“雄赳赳气昂昂”。
最后的两年,他经常住在医院里,床边有三件东西,一件是放大镜,一件是三十八军的旧照片,一件是女儿给他买的随身听。
这是一盒录音带,里面记录着彭德怀在朝鲜作动员讲话时用的原始声音。
有护士过来给他测血压,他总是指著相片中那个穿著棉衣的小伙子,说:「这就是我们的司号手,他在金城阵亡,年仅十七。」
在窗台上种了一株仙人掌,上面写着:“就象战士们在上甘岭一样,能抗干旱。”
2003年的夏天格外的炎热,蝉鸣更是让人心惊肉跳。
七月十四日早晨,他突然要穿军服,妻子拿出一九五五年颁发的将军军服,上面的星星已经褪色,变成了淡黄。
他站在镜子前,扶了扶自己单薄的身体,缓缓抬起右手,行了一个军礼。
这一天,心电图拉成直线,床边的半导体无线电仍在播放着《歌唱祖国》的歌曲。
追悼会在南京石岗殡仪馆举行,礼堂里摆满了花圈,最醒目的是吉安县的一副,上面用井冈山的干红米做了一副,用玻璃盖着,里面是一捧泥土。
哀乐结束,不知道是谁先唱了一首《过鸭绿江》,房间里的人都跟着唱起来,曲调早就走光了,歌词也没写出来。
骨灰盒回到吉安的那一天,赣江上飘起了毛毛雨,河水也变得浑浊了起来。
儿子在将军园松下埋下一枚一级红星勋章,没有墓碑,只有一块木板,上面刻着“一棵松”三个大字。
第二年春天,一丛一丛的嫩芽从树上钻了出来,负责园子的老人说:“这棵树比其他的都要绿。”
来源:历史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