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老传统“1躲2不去,忌2事”,为平安度夏,早知道早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0 11:2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52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谷雨一过,湿热就来了,身体调不好,整个夏天都得跟病耗着。别以为这是老一辈的“迷信”,事实上,谷雨前后,正是人体由寒转热的关键节点,调理不好,养生就会出大问题。

“1躲2不去,忌2事”,不是玄学,是经验和医学结合的智慧。老话常说“谷雨春光晓,养生正当时”。

但具体怎么养?又该避开什么?我们用医生的眼光,拆开这些老传统,告诉你它们背后的医学真相。

谷雨,是一年中湿气最重的节气之一。雨多、气温升,湿邪最容易入体。中医讲“湿为阴邪,最易困脾”。脾一被困,食欲差、乏力、水肿、腹泻统统找上门。

现代医学也早已证实:高湿环境会让肠胃功能下降,甚至诱发细菌性肠炎皮肤病等。所以这个节气的“躲”,就是要躲湿、避寒、护脾胃。

第一不去:潮湿的地方,比如地下室、山林、溪边。

潮湿环境不止滋生病菌,还会让空气中霉菌孢子浓度上升,引发呼吸道疾病。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霉菌敏感人群中,约有38%的人在湿季出现过敏性鼻炎、哮喘加重等症状。

第二不去:人群密集的封闭场所。

谷雨处于春夏交替,呼吸道病毒仍在传播,特别是流感、腺病毒、诺如病毒都在这一时段活跃。北京疾控中心曾在2023年发布春夏交界流感监测报告,提到这一时期病毒感染率可上升30%。

第一忌:冷饮生食。

很多人一升温就忍不住喝冰水、吃冰西瓜。但这时候脾胃功能还没完全适应热环境,过于贪凉,最容易引起腹泻、胃痉挛,甚至诱发急性胃炎。

上海华山医院数据显示,谷雨后两周内胃肠科门诊因冷饮诱发胃病的人数增加了约25%。

第二忌:熬夜不动。

夏天白天变长,很多人夜生活开始“拉满”。但谷雨后体内阳气仍在生发阶段,最忌打断它的节奏。长期熬夜会扰乱褪黑素分泌,影响免疫系统,降低身体抵御外界湿邪的能力。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年研究,长期晚睡人群免疫细胞活性下降明显,感染几率提升约40%。

最关键的,是动起来。谷雨时节,运动是最天然的“祛湿药”。

推荐:每天快走30分钟,或做八段锦、太极等轻缓运动。别小看这点运动,运动能促进淋巴循环,帮助身体加速代谢湿气。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发现,坚持八段锦一个月,体内湿寒指标(如舌苔厚腻、腹胀水肿)下降明显。

谷雨后要护脾胃,饮食必须清淡、温和,避免“重油重辣”。

推荐多吃:扁豆、茯苓、山药、薏米、赤小豆。这些食物都有健脾祛湿的作用,尤其是薏米和赤小豆,利水消肿效果突出,适合湿重体质人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曾在《节气养生指南》中指出,谷雨应以“健脾利湿、疏肝理气”为主。

谷雨前后,气温忽高忽低,湿度大,很多人开始情绪低落、疲惫犯困。

这不只是“懒”,而是“气血不足,阳气未旺”的生理反应。

建议:白天多晒太阳,晚上早点睡。晒太阳能提升体内维生素D水平,有助于调节情绪,提高免疫力。

一项发表于《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的研究指出,日照不足与抑郁症发生率呈正相关,尤其在季节交替阶段。

别等到湿气入体、脾胃失调、情绪崩溃才想起养生。谷雨这一关养对了,整个夏天少生病、少犯困、不湿重,才是养生的真本事。

所以,别忽视老祖宗留下的“1躲2不去,忌2事”,它们不是迷信,是经验,是科学,是健康的提示。

参考文献: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春夏流感病毒监测报告》
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节气养生指南》

来源:邵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