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奶瓶乐理论的出现,比大萧条迟了大半个世纪,但这不重要,在大萧条期间,收音机正是递给底层家庭的奶嘴,1995年,布热津斯基说:
1929年大萧条期间,美国民众生活困苦,照理说早该揭竿而起了。
但当时,日渐丰富的娱乐活动消化了社会戾气,电影,书籍,当然还包括收音机。
收音机是伟大的发明。
在电视机普及前,它起到了部分维稳作用。
一群无业游民衣衫褴褛,聚集在收音机前听脱口秀,而孩子们则听《独侠》和《绿色大黄蜂》
这就引出了所谓的“奶瓶乐理论”
奶瓶乐理论的出现,比大萧条迟了大半个世纪,但这不重要,在大萧条期间,收音机正是递给底层家庭的奶嘴,1995年,布热津斯基说:
“财富将二八分化,百分之二十的精英会遭到百分之八十边缘人的挑战,我们需要向他们提供廉价的娱乐,用电子游戏,娱乐八卦,肥皂剧去填充边缘人的生活,这样,他们就会沉溺于浅层快乐,忘记不满!”
而20年代还没有任天堂游戏机,没有智能手机,收音机恰好充当了这一角色。
收音机早在19世纪就完成了理论基础,到1906年,加拿大发明家雷金纳德研发出成品,并通过无线电发射机向大西洋上的船只进行广播。
广播内容有小提琴演奏和圣经朗诵,从此,收音机的时代来了。
1921年,一台收音机还需要200美元,到大萧条期间,售价跌到50美元,覆盖了美国百分之40家庭,达到600万户。
当大萧条来临,绝望笼罩在民众头顶,破产、失业、饥饿中,大家打开了收音机。
大萧条期间,收音机成了经济型娱乐工具,催生了大量广播电台,许多制作人看见时代的风口,纷纷涉足内容产业。
收音机是一次性付款购买的,后续内容均无支出,新闻、歌剧、脱口秀、音乐,凡是能以收音机为载体的娱乐内容,都有大量缺口。
人们无事可做,便围坐在收音机前,抽着烟斗,泡杯咖啡,静静地聆听《炉边谈话》这样的脱口秀。
通过收音机来传递信息的需求暴增,让民众的信息摄取量达到从前的数倍,于是从1929年开始,整个大萧条期间,美国普通家庭收音机的保有量从百分之40,增加到1939年的百分之83。
收音机有效地消化了民间的愁苦,让闲下来的人有事可干,所以,如果没有它,失业者在街上游荡,不知会惹出什么乱子。
罗斯福参与的《炉边谈话》,通过收音机传递给每个美国民众,又增强了凝聚力,为度过大萧条起到了收买人心的作用。
如今,收音机出现时,还没有奶瓶乐理论,但它却无意间充当了这一角色,多年后,收音机也不再是廉价娱乐合格的载体,智能手机的出现,继承了收音机当年的使命。
玩手机的时候,你是不是感觉好多了呢?
来源:木头快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