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战赣南闽西期间牺牲的著名烈士——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7:07 1

摘要:何挺颖(1905-1929),字策庸,陕西南郑何家湾人。1920年入汉中联立中学时,便以白话文写作震动文坛,组织学生会发起反帝爱国运动。1923年他手书《散沙枉多四万万》诗作,痛陈民族危局,被校方勒令退学后转赴上海求学。1925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期间,他

何挺颖(1905-1929),字策庸,陕西南郑何家湾人。1920年入汉中联立中学时,便以白话文写作震动文坛,组织学生会发起反帝爱国运动。1923年他手书《散沙枉多四万万》诗作,痛陈民族危局,被校方勒令退学后转赴上海求学。1925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期间,他白天研习微积分,夜晚在霞飞路秘密印刷《汉钟》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卅惨案中,他率学生冲进租界,用砖块砸碎英国巡捕房玻璃,被捕时高呼"中国不亡非天理"的铮铮誓言。

何挺颖烈士

1927年秋收起义中,何挺颖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连党代表,在攻打浏阳失利后力排众议支持毛泽东转战井冈山。三湾改编时,他创造性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构想,被毛泽东采纳为建军原则。在古城会议上,他主持制定《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初稿,奠定红军政治工作基础。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中,他率不足一个营的兵力,依托险要地形构筑三道防线:第一道用竹钉阵迟滞敌军,第二道以硫磺弹制造火墙,第三道指挥爆破组炸毁敌军机枪阵地。毛泽东闻捷后挥毫写下"黄洋界上炮声隆",其《西江月·井冈山》手稿现存中央档案馆。

黄洋界上炮声隆

1929年1月,何挺颖随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1月24日,他在大庾战斗中率部攻占城南制高点时,右臂被敌军机枪击中。为不影响部队行动,他撕下衣襟包扎伤口,继续指挥战斗至黄昏。转移至广东南雄乌迳宿营时,突遭敌军两个团合围。弥留之际,他将染血的《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交给警卫员,嘱托道:"把我的眼睛埋在能看见红旗升起的地方!"次日凌晨,这位24岁的红军将领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何挺颖烈士

何挺颖故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房悬挂其1925年所作《水门汀》诗作:"南京路上圣血殷,百年侵华仇恨深。去休学者博士梦,愿作革命一新兵。"2017年修复开放的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着其使用过的德制蔡司望远镜(现存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手绘的《井冈山防御体系图》。南郑区将大河坎小学更名为"挺颖红军小学",校歌取材自其《寄谢左明》:"四万万人发吼声,火山爆发世界惊。中国有了共产党,散沙结成水门汀。"

何挺颖烈士故居

作为首位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建议的将领,何挺颖在红四军中一直支持毛泽东的政治建军原则,与军事将领产生过一些意见分歧。但历史学者指出,正是其推动的"支部建在连上"制度,使红军在三湾改编和1929年古田会议上完成从农民武装向正规红军的转型。中央党史研究室评价:"何挺颖用生命诠释了早期共产党人对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探索。"

何挺颖烈士雕像。

这位从汉江之畔走向井冈山的热血青年,用24年短暂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史册。正如陈忠实参观井冈山时感慨:"当我们在黄洋界抚摸斑驳的炮台时,应当记得那位用数学公式计算弹道轨迹的陕西学子,他让革命的星火有了精确的坐标。"

何挺颖故居

何挺颖烈士故居前的雕像

何挺颖烈士雕像

来源:红博90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