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哲学观:在革命实践中铸就的东方智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7:08 2

摘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毛泽东这一振聋发聩的宣言,犹如一道划破思想夜空的闪电,照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认识论道路。毛泽东的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毛泽东这一振聋发聩的宣言,犹如一道划破思想夜空的闪电,照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认识论道路。毛泽东的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武器的智慧结晶。从《实践论》《矛盾论》的哲学奠基,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转化;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思维,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命题;从"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人民立场,到"不怕鬼、不信邪"的斗争哲学;从"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唯物辩证法,毛泽东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之道——它既有"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更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既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立场,又注重"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思维;既能以哲学智慧指导革命实践,又能从革命实践中升华哲学理论;既坚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注重"哲学要为实际工作服务"。这种哲学观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思想方法论的核心,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入研究和传承毛泽东的哲学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能为我们应对复杂局面、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科学思维方法。

毛泽东哲学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思想为毛泽东提供了文化滋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老智慧,在青年毛泽东心中播下了实践第一的种子。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著作,特别是对王夫之"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知行观产生浓厚兴趣。1917年,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这一早期思考为他日后形成系统的实践观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毛泽东哲学观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接触到马克思关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论述,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基本原理。1920年,他在给蔡和森的信中明确表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深刻认识到"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延安时期,他发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推向高潮,形成了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哲学观形成的沃土。从建党初期的50多名党员到新中国成立时的448万名党员,毛泽东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哲学方法论重要性的认识。1927年"三湾改编"后,他领导开展土地革命,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中国国情;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4年,他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特别强调:"要使我们的红军成为铁军,就要有铁的纪律。"1941年,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严厉批评"主观主义"的学风,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这些实践都体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

毛泽东哲学观的首要特征是将实践观点与认识论辩证统一起来。在《实践论》中,他系统阐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他既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注重"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认识过程,主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937年又在《实践论》中进一步发展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完整认识论体系。1963年,他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再次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毛泽东对"矛盾法则"的深刻理解是其哲学观的重要创新。在《矛盾论》中,他系统阐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确立了矛盾分析方法在认识世界中的核心地位。他既强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注重"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将矛盾分析法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提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他特别强调"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为分析复杂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方法。

毛泽东哲学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1941年,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论述将认识论与实践论有机统一起来。1945年,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他进一步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1955年,他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再次强调:"人们的主观运动的规律和外界的客观运动的规律是同一的。辩证法的规律,是客观所固有的,是客观运动的规律,这种客观运动的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成为主观辩证法。"这种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观,使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毛泽东哲学观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充分实践。土地革命时期,他领导开展的调查研究,如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通过深入实际了解中国社会状况,为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了依据。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中央苏区时期,他推动开展的查田运动,通过阶级分析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社会矛盾。1934年,他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特别强调:"要使我们的红军成为铁军,就要有铁的纪律。"延安时期,他领导的整风运动,通过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党在思想上达到空前统一。1942年,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强调:"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

在哲学应用上,毛泽东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艺术。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科学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他提出"十大军事原则",将军事辩证法运用于战争实践,指导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1949年,面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他及时指导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革命战争转向和平建设,体现了对主要矛盾变化的准确把握。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他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关系的原则,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哲学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坚持和发展哲学观。1950年代初期,他领导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哲学依据。1958年,他倡导"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虽然实践中出现偏差,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精神。1960年代,他推动的"鞍钢宪法",将哲学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管理,体现了哲学与经济建设的结合。

毛泽东的哲学观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这一重要论述与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高度契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像毛泽东那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哲学观中的辩证思维对新时代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他在《矛盾论》中提出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面对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复杂局面,我们要发扬毛泽东倡导的辩证思维,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既坚持两点论,又坚持重点论;既强调问题导向,又注重目标引领。在实施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智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发展策略。

毛泽东哲学观中的实践观对新时代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他在《实践论》中强调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阐述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循环,都体现了实践第一的哲学思想。在新时代,我们要发扬毛泽东"实践出真知"的实践观,推动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毛泽东"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认识论,让科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毛泽东的哲学观犹如一座永不褪色的智慧丰碑,照亮着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道路。从《实践论》对认识过程的科学阐释,到《矛盾论》对辩证法的深刻把握;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转化,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命题,毛泽东的哲学观不仅塑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方法,更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哲学观,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辩证思维,坚持实践第一,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科学思维方法和强大思想武器。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一深刻见解,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指导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前进。

来源:红博90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