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离谱:日本人台北跳“阿波罗舞”市长和服致词,市民拍照欢呼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20:08 1

摘要:4月18日,台北举办的一场民俗活动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在活动现场,市长蒋万安(蒋介石后人)身着日本传统服饰致辞,而穿插其中的是日本舞者的阿波舞表演以及两侧拍照欢呼的岛内市民,这一画面确实让人无法理解,因为,阿波舞对于中国人而言并非普通的舞蹈表演,据《南京大屠

4月18日,台北举办的一场民俗活动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在活动现场,市长蒋万安(蒋介石后人)身着日本传统服饰致辞,而穿插其中的是日本舞者的阿波舞表演以及两侧拍照欢呼的岛内市民,这一画面确实让人无法理解,因为,阿波舞对于中国人而言并非普通的舞蹈表演,据《南京大屠杀档案》记载,1937年日军曾在南京沦陷后以这种舞蹈庆祝所谓“胜利”

要知道抗日战争胜利才过去80年。现在,身着和服的政客与日本的阿波舞鼓点竟然共同出现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是历史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还是另有原因?

1937年12月南京城破后,日军在实施暴行的同时,特意用阿波舞的狂欢仪式化了其侵略行为。东京大学战后公布的《从军日记》中清晰记载:“在中山门列队跳起德岛阿波舞,为圣战胜利祝祷”。这种将暴力与庆典结合的扭曲行为,可以也只有当时的日本能做得出来,正是由于这重扭曲的操作,使阿波舞成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就如同纳粹的卐字标识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台岛内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已经被扭曲淡化甚至跑偏了。早在2023年某地庙会活动中,日本团体就表演过阿波舞,当时他们高举灯笼的细节还被台媒称为所谓“文化共融”,可是其灯笼上曾出现的“武运长久”字样,媒体只字未提。据台教育部门2024年公布的新版教科书,涉及该时期的内容已从12页缩减至2页,关键史实也仅以“战争冲突”四个字带过。这种客观历史教育的变更,也使得年轻一代很难理解一场舞蹈表演为什么会引发如此激烈的反应。

从近年台湾地区的文化活动看,类似争议事件也不是第一次出现。统计显示,2020年至今岛内至少举办过7场官方支持的阿波舞表演活动,其中3场直接由日本地方政府出钱。这些活动往往伴随着所谓“区域合作”“民间友好”等对外包装,但其背后的阴险算计才是最值得高度关注的地方:

​政治层面的利益​​:某些政治团体试图通过文化展演传递特殊信号。例如2022年某县市在举办阿波舞活动时,同步宣布放宽日本食品进口限制,这种借助所谓文化交流打破经济阻碍的操作模式已经越来越普遍。

​​文化认同的渗透: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年报显示,其在台的文化项目资助额从2015年的380万日元增至2023年的2100万日元,提高了接近8倍。其主要目的就是扶持所谓传统文化的输出。这种长期渗透正在改变部分年轻群体的基本认知,非常危险。

​​历史叙事的改变:岛内网络平台近年也出现了大量将阿波舞与“去殖民化”关联的讨论帖文,其试图用所谓“艺术无国界”来淡化历史记忆。这种模式也刚好印证了一些学者提出的“温水煮青蛙”式的认知改造。

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现象并非中国台湾独有。大陆也是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所谓cosplay爱好者,在公共场所穿着仿制日军制服或者和服拍照的情况,虽然,穿什么衣服是个人自由,但是,对于一些基本的底线还是需要严格铭记的。虽然都属个别事件,却也暴露出了文化渗透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处不在。

当然,真正的文化交流从来不是非黑白的对立。日本茶道里“和敬清寂”的精神,能在中国找到“禅茶一味”的共鸣;唐代流传至日本的雅乐,至今仍在京都御所传承。这些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也证明了正常的文化互动无需被刻意解读,但涉及底线的问题决不能懈怠。

对于阿波舞争议,我们也需要有更清醒的认知:舞蹈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但当其承载的历史记忆被刻意剥离、淡化时,一场普通的舞蹈表演就会被异化成了政治工具。正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言:“文物不会说话,但历史永远在场。”那些记录着民族伤痛的档案、幸存者的口述史料,都在提醒我们——文明互鉴的前提,是对历史真相的共同敬畏。

来源:谢谢你问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