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鸭绿江边上的气氛有点紧张,美国的飞机来得挺急,志愿军出征的动员令像石子一样扔进旧中国残留的自卑漩涡——很快就炸出了一个大坑!许多年后,翻看现场档案、新闻影像,其实还能闻到当时的烟火气和不安。有些人看热闹,有些人却心里在打鼓。都觉得,哎
195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鸭绿江边上的气氛有点紧张,美国的飞机来得挺急,志愿军出征的动员令像石子一样扔进旧中国残留的自卑漩涡——很快就炸出了一个大坑!许多年后,翻看现场档案、新闻影像,其实还能闻到当时的烟火气和不安。有些人看热闹,有些人却心里在打鼓。都觉得,哎,这仗能打吗?说实话,没人敢下定论,除了那个坐在中南海里每天抽烟带着疲惫倔劲的男人。
他当年的讲话,要是录像能回溯,现在估计会火爆全网:坚决要打,不管美国人是啥身份、有什么装备,咱们也要保家卫国。这没啥好犹豫的。可是话说回来,难道真是气盛?其实没那么简单,很多人说是战略选择,其实背后更像是对自己命运的重新定义。那十几年中国人一直在世界舆论低位徘徊,连一句硬话都说不顺溜。
从清末一路溜到民国,崇洋成了风潮。街上的乞丐见了“洋大人”都要点头哈腰,商人们用最虚假的笑脸应付外国客户,留洋的文人聚在一起聊的还是英国茶和美国小说。别说普通百姓,政府高官在美使馆能站着说话就算体面,谁对美国表现强硬都得被嘲笑两句。蒋介石有话也只能写在日记本里,外人看了都觉得挺憋屈。自信?谈不上。风气像一张破毯子,盖也盖不住寒气。
然而,环顾历史现场,毛主席没有被这些外部压力压垮——甚至于说,他有点任性。那年,全国刚刚度过战乱,国家像个新装修好的房子,墙上还是旧裂痕,可他非要在门口立一根旗,用笔刷刷写下“自信”俩字。全社会的氛围完全变了。年轻人说要去帮国家发展,机器厂的工人加班也不觉得吃亏,村里的老娘们照样相信自己能给孩子多挣点学费。
这种劲头,按理说是发自内心;但你要说所有人都特自信,其实未必。还有不少人观望——比如当初做工的手艺人,想进新企业又怕被淘汰。知识分子说要为民族做贡献,转头就偷偷比自己奖学金多不多。可不管怎么疑虑,大方向已定,没人敢公开唱反调。实话说,有时候,毛主席确实有点强势,甚至于对反对意见也不耐烦。但这种强硬却带来一种新动力,大家突然开始相信自己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抗美援朝那仗,明眼人都知道难度大。美军有飞机大炮、中方粮草不足。新闻里报道美方军用物资是多少吨,咱们的志愿军只能扛着干粮上路。那两年,全国上下募捐支援前线,家家户户都卷起来。说到底这就是自信——不信邪,想试试自己的底线。结果停战,一代人觉得:原来我们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这种骄傲,甚至透着一股不服气。
苏联和中国闹僵后,很多专家都说现在造原子弹是白日做梦,技术资料都没了,连基础仪器都成了摆设。国际上断言:“没有苏联帮忙中国永远造不出来。”国内讨论是否要继续推进,微信群(没有微信群,只有传话)一夜之间热起来,但毛主席在会上拍了桌子,说什么都得自己搞出来。这种场面没有公开录像,但据史料,中国工程师们硬着头皮上,算盘代替计算机,手工焊接代替进口零件,陕北的窑洞里小青年熬了几个不眠夜。
最终原子弹爆炸那一刻,不仅是技术飞跃,更是个“心理大爆炸”。全社会从怀疑变庆祝,“中国人的志气硬起来了!” 这是民间口头禅,不是宣传稿。
事实上,这种自信心不是一夜之间都有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并不总是顺风。早期工业化很混乱,地质队员连饭都吃不饱。许多科研人员得不到认可,甚至被冤枉。有些政策执行得太急,局部社会陷入窘境,比如大跃进那几年,大家伙儿嘴上说要攀高产,其实不少地方粮食都不够分。但总体来看,毛主席始终强调,普通人也能创造奇迹。于是十里工厂,百家村庄,人人争英雄。
那种气氛里,随便讲点普通人的故事。比如山西小煤矿工人,技术不过关也敢和国营企业的人比产量,后来被评上劳模。学校里的老师精力不够还能硬拖班级高考上线率,甚至村干部带领群众改造旧房,全凭一股子不服输。
很多人觉得这只是经济进步带来的短暂乐观,其实骨子里是个大反转,由“劣等民族”逐渐变成了“有能耐干大事的人”。但随即,也会有人觉得这种自信是被高层灌输的,未必是真正拥有自我价值认同。有时候,大家表面上很自信,私下依然和以前一样自卑。这种矛盾,可能连毛主席自己都没完全搞明白。
李宗仁当时回国,说起共产党干的事情“组织得这样好”。其实他话里透露着一点酸涩,既佩服又另有想法。美国驻华记者斯诺写道,毛主席最大本事在于让底层人觉得“自己是人”,这种话后来也就没人敢说。问一个北京菜市场卖菜的老太太,她可能不知道什么政绩,但会说“家里日子变好了”。
客观来看,毛主席不只是政治领袖,他更像一只推土机——把中国人长久自卑的心理层层推平。打开1950年代的统计年鉴,工农业总产值一度涨到惊人。可是,一到1960年,经济指标又掉下去。有些专家一边称赞自信的新态度,一边抱怨行动太快带来的苦果。谁都没法理清这里面的对错,一边唱赞歌一边揪着小毛病不放。
再回头说中国人的自信心,是彻底改变还是阶段性“回光返照”?学校里孩子从小被要求相信自己,但社会现实经常打脸。有政策鼓励,也有现实苦闷,讨论声一直到今天都停不下来。前两年网络流行说中国“民族自信正归来”,其实很多人不停纠结:时代变了,自信有了,但新挑战也越多。
或许毛主席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不止是个口号。有些老年人一辈子没离开家乡,依然觉得自己有“站着”的底气。大城市里新一代不太关心老故事,更多的是向前看。历史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有人改变了多数人的心理底色。
其实,中国人内心的自信,被重新塑造成了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外来的压力、历史的伤痕在自信面前变得模糊,人人都想跨越旧有的天花板。毛主席做的最大贡献,也许就是把“自卑”送进了垃圾桶,哪怕过程中磕磕碰碰,最后结果还是让中国站上了新的台阶。
你说这是不是最重要的事?每个人心里的答案肯定不一样。这段历史很复杂,沉重又热情,拼盘式的情绪里,有高涨也有疲软。归根结底,可以很简单地说:毛主席让中国人重新找回了自己。
来源:海上生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