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表述是否恰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6:21 1

摘要: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表述似乎有问题,从逻辑讲,是先“理解”后“传承”。问题关键还在于,传承与理解的表述都值得审视反思。课标对这一核心素养的阐释,有三点值得一线老师思索和质疑,进而为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指明方向。

在语文新课标中,四大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

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表述似乎有问题,从逻辑讲,是先“理解”后“传承”。问题关键还在于,传承与理解的表述都值得审视反思。课标对这一核心素养的阐释,有三点值得一线老师思索和质疑,进而为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指明方向。

1 怎么诠释文化,才清楚语文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如果语文是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寻觅、发现和重塑,文化就应指狭义的定义。与科学认识自然的智慧并列,文化指认识自我的智慧,解决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大问题。

语文要培养自我认知的智慧,就必须把读写等活动升华为对自我生命的探索,既要探索自我的人格天赋,又要探索自我的思维天赋,从而确立重塑人格的方向,以及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

语文的文化使命就很清楚了,读的是自我,写的是自我,说的是自我,听的是自我,一切语言实践都是对自我的发现和重塑。

如果课标里指出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外来文化等还有意义,就是对探索自我生命的指引,一切文化要变成生命成长的养料,必须与认识和重塑自我融合。

无论什么文化,只有赢得孩子人生经验的响应,才发生作用,否则只是一种教条,无缘生命塑造。

语文的特点是以课文承载文化,阅读必须唤醒自我经验,孩子必须受到感染,文本里的文化智慧才能融入孩子人格。

由此,语文培养的文化目标就十分清晰:培养认识自我的智慧,解决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问题。

2 文化“理解”应为文化“体验和认知”。

探索自我固然要有文化参照,但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渗透于课文、名著中,必须进入沉浸式阅读,激活想象,唤醒自我经验,才能受到感染,发生兴趣,从而影响自我重塑。

没有感染,不能进入审美,文本里的文化毫无力量。必须升华到审美体验,文化才影响自我人格。

语文的问题是激活想象受到感染往往是奢谈,因为老师的干扰,也就与文化体验无缘。老师随便怎样讲析文本蕴含的文化教条,学生都极难受到影响。只有感受到的文化才能渗透人格,影响生命塑造,这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

不过,对文化的认知仍需要理性思维,必须在体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明确的认知。这种认知是极复杂的创新思维,既是文本内含的文化,又是自我经验加工改造的文化,极富于个性色彩。

自我对文本的文化认知是创新新思想,建构新自我,为现实中重塑自我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如果老师把文本里的文化提取出知识教条,学生就无法理解,远离生命重塑。多少老师在灌输教条,学生怎么接受文化影响呢?

总之,通过独立阅读中的体验和思索,从而形成对自我生命的认知,就是思想和信仰,是生命运行的目标;而老师讲授的文化教条毫无意义。

3 文化传承应为文化继承和创新

任何一种文化都充满矛盾,没有完美的文化,必须梳理出精华与糟粕,根据自我生命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承”是把文化传递下去,自我是文化的接力者。既然文化是认识自我的智慧,就只能为我所用,不是做接力者,而是发扬者和批判创新者。

只有鉴别其优劣,根据自我生命发展的需要,吸纳文化的优秀部分,重塑自我,化为人格。因此,自我是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而非消极的吸纳者。

传统文化显然指优秀部分,可谁去鉴别甄选?我们有许多古代文化的学者专家,早该进行深刻鉴别,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可似乎没有人做这一工作,至少孩子并不清楚,到底该继承什么优秀文化。

观察现实发现,活在人们身上的千年文化糟粕似乎更多,精华往往彰显在杰出人物身上。在孩子身上,到了中学,消极文化已塑造成消极性格,阻碍生命觉醒,截断生命发展。比如,胆小懦弱懒惰顺从安分自私狭隘等,不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么?

因此,语文的文化使命是剔除孩子身上消极的文化人格,重塑积极健康的文化人格。

无论什么文化,其精华都聚焦于对生命的热爱,热爱自我,热爱他人,才是孩子急迫需要的文化。如果读写实践还真正重塑生命,就必须播种自爱和爱的信仰,为孩子发展奠定方向,提供原动力。

语文的问题跟教育的问题一致,都是文化功能的丧失,才制造心灵的荒漠,孩子既不知道自我是谁,又不知道走向何方,也才迷失方向,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

总之,课标表述模糊不清,怎么培养文化素养还需要一线老师好好探索,你认为呢?

#仰望U8L上市#

来源:灵拙说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