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将基础教育的公平推进与质量提升作为核心议题,其中“双随机”编班制度与“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部署,成为破解教育痛点的关键举措。作为安徽舒城一名深耕讲台的教师,我有幸亲历这两项政策在基层的落地生根,从校园的细微变化
教育部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将基础教育的公平推进与质量提升作为核心议题,其中“双随机”编班制度与“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部署,成为破解教育痛点的关键举措。作为安徽舒城一名深耕讲台的教师,我有幸亲历这两项政策在基层的落地生根,从校园的细微变化中,真切触摸到教育公平的温度与素质教育的力量。
教育公平的起点,藏在“阳光分班”的每一个细节里。新闻发布会特别提及安徽等地推行的“学生随机分班、教师随机配置”制度,而在舒城,这一制度早已从文件要求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实践。今年秋学期,我校与全县所有义务教育起始年级一同实施“阳光分班”,从前期方案报备到现场摇号分组,全程处于“放大镜”之下——县委教育工委干部、纪检监察人员、人大代表与家长代表共同见证,912名一年级新生在电脑摇号中实现人数、男女比例的精准均衡,11对双胞胎的“捆绑分班”需求也得到人性化满足 。
最让我动容的是抽签定班环节:家长代表亲手抽取学生组与班主任的配对组合,名单即时打印签字,U盘备份后交由教育局存档,随后通过学校公众号向社会公示。这种“全程透明”打破了以往“择班热”的隐形壁垒,曾有家长私下向我坦言:“以前为给孩子选个‘好班’四处打听,现在看着摇号过程,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更令人欣慰的是,这项改革已覆盖城乡,从城关的实验小学到乡镇的万佛湖中心学校,公平的种子在每片校园土壤中均匀播撒。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明显感受到班级氛围的变化:没有了“重点班”的标签压力,内向的学生更敢发言,调皮的孩子在集体中找到了归属感,教育终于回归“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期待”的本质。
学生体质的提升,写在课间延长的15分钟里。发布会提出的“课间活动延长至15分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要求,在舒城校园化作了跃动的身影。起初,不少同事和我一样有过顾虑:延长的课间会不会增加安全风险?文化课时间压缩怎么办?但实践很快给出了答案。
如今的校园里,15分钟的课间不再是短暂的休整,而是充满活力的“运动时光”:低年级学生在操场玩起“一二三木头人”,高年级学生组队进行跳绳比赛,连以往不爱活动的孩子,也会被同伴拉着参与趣味游戏。学校专门优化了活动场地划分,体育老师牵头设计了安全又有趣的课间游戏,班主任的管理压力在科学统筹下逐渐缓解。更惊喜的是体质数据的变化:本学期开学体检中,班级学生的近视率较去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跑步测试中“气喘吁吁”的孩子明显减少。有家长在班级群里分享:“孩子回家吃饭香了,作业效率反而高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小眼镜’‘小胖子’了。”这种变化,正是“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最生动的注脚。
从教育部的顶层设计到舒城的基层实践,编班制度与体质强健计划的落地,让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不再是抽象概念。当“阳光分班”驱散教育公平的阴霾,当延长的课间唤醒学生的活力,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真谛,在于给予每个孩子公平的起点与全面成长的空间。在舒城这片教育热土上,我亲历着改革的实效,更坚信这些细微的变化,终将汇聚成教育强国建设的坚实力量。
来源:语文老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