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罕见亚型,临床表现和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存在较大异质性。临床上,一部分MCL患者具有较高的预后不良风险,往往呈现快速进展、治疗反应差、复发率高的特点,并对现有治疗存在耐药,被称为高危MCL患者。随着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
顶刊综述带你全面了解高危MCL!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罕见亚型,临床表现和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存在较大异质性。临床上,一部分MCL患者具有较高的预后不良风险,往往呈现快速进展、治疗反应差、复发率高的特点,并对现有治疗存在耐药,被称为高危MCL患者。随着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和新型双特异性抗体等创新治疗手段的应用,高危MCL患者的治疗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精准识别高危MCL患者,尤其是在复发/难治性(R/R)背景下识别高危MCL患者,以及如何开展进一步的治疗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期,血液领域权威期刊Blood发表了一篇综述(以下简称其为“综述”)[1],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本文将整理综述中的精华内容,以飨读者。图1:综述截图
BTKi时代下,高危MCL患者的治疗机遇与挑战并存
高危MCL患者在接受一线化学免疫疗法后,通常无法维持长期缓解。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仅有1~4年[1]。过去十年中,BTKi的出现彻底改变了R/R MCL患者的治疗方式,显著改善了R/R MCL患者的预后。发表在Blood Cancer Journal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曾指出,自2015年以来,BTKi已成为MCL治疗的主流二线方案,相比既往的系统疗法,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有明显提升[2]。表1:不同时代下MCL患者2L治疗的结果
*Era 1以非BTKi靶向疗法和其他系统疗法为主,Era 2新增了CD20单抗联合疗法,而Era 3中BTKi成为主流治疗
然而,第一代BTKi在改善患者生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临床风险,近1/3的患者产生了原发性耐药,且几乎所有患者都产生了获得性耐药[3]。因此,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学界对R/R MCL患者的风险因素认知也在发生改变。BTKi、CAR-T耐药等新的风险因素被纳入到R/R MCL的风险评价体系当中,为高危R/R MCL的识别与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按图索骥,高危、超高危R/R MCL患者可以这样识别!
高危MCL侵袭性强,临床表现具有较强异质性[1]。因此对于高危患者的识别,需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特征、疾病亚型、遗传学特征、治疗应答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治疗药物,尤其是创新治疗药物的敏感性,成为定义超高危R/R MCL的主要依据,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打下基础。在综述中,高危R/R MCL被进一步细化为高危和超高危患者。高危R/R MCL患者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侵袭性组织学特征(具有母细胞样或多形性组织学特征)。在经典组织学中,受累组织活检显示Ki-67≥50%。存在TP53突变和/或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到的17p缺失、TP53蛋白过表达和/或非TP53突变。复杂核型(即存在多个非相关的染色体异常)。MYC基因重排和/或扩增。超过50%的细胞中存在TP53表达,或具有高MIPI评分。简化版MIPI评分≥6.2。肿瘤大小超过5cm或脾脏大小超过20cm。接受过≤2线标准治疗。在一线治疗后的24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POD24)。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灶(MRD)仍为阳性。图2:高危/超高危MCL的识别要点
于是,在BTKi等创新治疗手段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超高危的R/R MCL的识别要点增加了更多与耐药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
转化型母细胞样或多形性组织学特征,即从经典组织学转化而来,对BTKi、维奈克拉和抗CD19 CAR-T耐药。出现原发性BTKi耐药。
对包括BTKi在内的≥3线标准治疗耐药。
三重耐药(对BTKi、维奈克拉和抗CD19 CAR-T耐药)。
新药时代,如何应对高危和超高危R/R MCL
从上述识别要点中可知,既往治疗效果不佳以及疾病出现快速进展是高危R/R MCL患者的主要挑战。对于既往未使用过BTKi的高危R/R MCL患者,将BTKi加入治疗方案当中或有助于改善预后[2]。同时,BTKi的内部迭代也将为高危R/R MCL患者带来更优的治疗手段[3-5]。例如,我国研究显示,泽布替尼治疗的患者比伊布替尼治疗患者多获得0.350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和0.523个生命年(LYs)[4];匹配调整间接比较(MAIC)数据显示,在R/R MCL患者中,阿可替尼与伊布替尼在PFS或OS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阿可替尼与更高的安全性相关[5]。而对于超高危R/R MCL患者,创新治疗药物的耐药是一大难点,且尚未形成标准的治疗流程。但综述仍对于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情况提出几点治疗思路:
对于已对BTKi产生耐药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CD19的CAR-T细胞疗法,如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BA)或lisocabtagene maraleucel(liso-cel)。对于有需要的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维奈克拉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并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放疗。此外,匹妥布替尼作为一种非共价、可逆的BTKi,在治疗共价BTKi耐药患者方面也有一定潜力[1]。对于BTKi敏感且疾病复发的患者,在复发时可以考虑参与其他新药的临床试验,如双特异性抗体或使用CAR-T疗法。
三重耐药(对BTKi、BCL2抑制剂和CAR-T疗法均耐药)患者的治疗选择较为有限,仍以参加药物临床试验为主。
小结
高危MCL患者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精准识别高危患者尤为重要——需要从多个维度,如临床特征、遗传学因素及治疗反应综合考量。高危R/R MCL患者的识别往往关注侵袭性亚型、TP53突变、复杂核型、治疗反应和疾病进展速度等特征,而R/R MCL患者则更多关注对现有治疗方案的耐药性。对于不同耐药情况的患者,需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一方面,对于BTKi耐药的患者,换用新的非共价BTKi或使用CAR-T治疗成为重要选择,另一方面,对于三重耐药的患者,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思路,因此,患者需通过临床试验来寻求新的治疗途径。总体来看,高危R/R MCL患者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折点,未来仍需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以求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和生活质量。
本文可能含有尚未获批的药品用法或适应症,阿斯利康不推荐超说明书用药
参考文献:
[1]Jain P, Wang M. High-risk MCL: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Blood. 2025;145(7):683-695. doi:10.1182/blood.2023022354
[2]Bock AM, Gile JJ, Larson MC, et al. Evolving treatment patterns and improved outcomes in relapsed/refractory mantle cell lymphom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lood Cancer J. 2023;13(1):169. Published 2023 Nov 13. doi:10.1038/s41408-023-00942-3
[3]Jain, N., Mamgain, M., Chowdhury, S.M. et al. Beyond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in mantle cell lymphoma: bispecific antibodies,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CAR T-cells, and novel agents. J Hematol Oncol 16, 99 (2023).
[4] 石丰豪, 李薇, 韩晟. 泽布替尼治疗复发和难治套细胞淋巴瘤的成本-效用分析 [J] .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2, 09(5) : 29-34. DOI: 10.19450/j.cnki.jcrh.2022.05.006
[5]Cai L, Roos J, Miranda PAP, Liljas B, Rule S, Wang M. Matching-adjusted indirect comparison of acalabrutinib versus ibrutinib in relapsed/refractory mantle cell lymphoma. J Med Econ. 2024;27(1):1552-1557. doi:10.1080/13696998.2024.2422227
审批编号:CN-154937
有效期至:2025-07-14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