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事件中,企业迎来数亿次的曝光、连连刷屏的热搜,让人无法忽视这一事件所产生的“爆炸效应”。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巨大的流量喧嚣之后,品牌的声誉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近段时间,商界接连爆发几起重大舆情事件,引发广泛讨论。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知名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如何权衡流量与品牌建设的关系,值得深思。
有的事件中,企业迎来数亿次的曝光、连连刷屏的热搜,让人无法忽视这一事件所产生的“爆炸效应”。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巨大的流量喧嚣之后,品牌的声誉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换言之,在这类焦点事件中,流量池并没有成为“护城河”,起到巩固品牌声誉的作用,反而表现出令人惊惧的反噬性。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这类舆情事件,直观展现了流量获取与品牌建设的最大差异。前者追求短期的高关注度,后者则聚焦长期的价值认同;前者更多依赖“眼球刺激”,后者寄望于“日久见人心”;流量思维秉持“曝光即正义”的逻辑,却忽视了消费者的情感不是可以为流量任意摆布的。相反,品牌建设思维则固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逻辑,即便在流量时代,这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有的事件,则是企业被动“迎来”流量聚焦。但在流量汹涌而至时,企业往往态度傲慢,导致舆情不断发酵和升级。企业的傲慢,首先源于持续的商业成功,自以为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面对舆情任性而恣意,结果惨遭舆情“教育”。这样的傲慢,归根结底源自对消费者的漠视,他们往往把消费者的诉求视作商业策略布法的对象,把消费者的情感当做可以任意揉捏的“附加品”,结果在巨大的网络舆情中败下阵来。
在这类危机管理中,企业过于自信自己的商业策略,导致过于轻视消费者的情感,轻视网络舆论的力量,以至于企业品牌受到巨大打击。这类事件都震动全网,一时之间,流量如潮水一样奔涌,与此同时,涉事品牌方连遭质疑、陷入被动。尽管相关事件的源起和发酵过程不尽相同,但通常情况下,一旦品牌方跌落流量漩涡,就很难自拔。
追求流量也好,被流量追击也好,舆情一旦发生往往会不断发酵。对于企业来讲,被动应对或者傲慢以对,只会让舆情不断升级。在社交媒体时代,面对网络舆论以及背后消费者的情感,企业的麻木或者傲慢往往是舆情发酵的助推剂。
确实,处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流量的加持,能给品牌带来良好的传播价值和促进作用。流量的追击,能让再绚烂的烟花也易冷。
在众多舆情事件中,消费者真正渴望看到,是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应该努力传递敬畏消费者的理念。但对于一些企业而言,他们习惯商业套路日久,只会把消费者的丰富喜好和情感视为更复杂的套路因素,编进更复杂的商业算法里,甚至产生消费者的一颦一笑都可以被商业策略摆布的幻觉。而与此针锋相对的是,流量往往聚合的是人的最朴素的认知和情感,巨大的流量一旦生成,任何商业逻辑、专业主义、高头讲章都不起作用,任何品牌光环都在祛魅,唯一有效的危机管理,只可能是回归常识,认认真真对待消费者最朴素的情感。
品牌建设的核心意义,是引导消费者或受众建立起品牌信任。与追求短期曝光的流量思维有别,真正的品牌建设是一场激发价值认同的长跑或接力。它倚重的是“十年磨一剑”式的长期主义,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式的“凑热闹”。说到底,品牌建设旨在通过对品质、责任的持续兑现,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难以磨灭的信任感。
来源:in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