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界碑不容涂抹,司法的底线同样不容践踏。” 当西藏戍边老兵伍荣朗在顺德法院的会谈室说出这句话时,在场的维权代表无不动容。2025 年 9 月 16 日与 18 日,这场持续四小时的深度沟通,为历经八年维权的云联惠案撕开了一道光亮 —— 涉嫌违法的孙某煌法官举报
“界碑不容涂抹,司法的底线同样不容践踏。” 当西藏戍边老兵伍荣朗在顺德法院的会谈室说出这句话时,在场的维权代表无不动容。2025 年 9 月 16 日与 18 日,这场持续四小时的深度沟通,为历经八年维权的云联惠案撕开了一道光亮 —— 涉嫌违法的孙某煌法官举报材料被正式移交中央第八巡视组,被冻结的 200 亿资产有望解冻,数百万用户的等待终于迎来了转机。
一、八年维权路:从企业家到戍边老兵的坚守
顺德法院的会客室里,气氛凝重得能听见呼吸声。法院领导问及佛山区域代理公司董事长唐朝深的近况,这位 1982 年出生的 former 优秀民营企业家苦笑着回应:“没钱交电话费。” 因糖尿病并发症抢救后失去正常工作能力的他,只是云联惠数百万受害会员的一个缩影。八年间,有人耗尽积蓄,有人家破人亡,有人在病痛与贫困中挣扎,却始终未放弃对正义的渴求。
伍荣朗的坚守更显悲壮。这位曾守护国土边疆的战士,把 “捍卫清晰” 的戍边精神延续到了司法维权的战场。从案件爆发到多次沟通,从收集证据到举报申诉,他和众多维权者一起,用八年光阴对抗着司法迷雾,只为厘清案件的核心争议 —— 云联惠究竟是传销骗局,还是数字经济的先行探索?
二、三大核心争议:被扭曲的事实与司法漏洞
维权代表提交的举报材料中,直指孙某煌法官涉嫌三大违法问题,每一项都关乎案件的根本定性:
1. 错判 “白积分”:扼杀数字经济新探索
办案人员将云联惠的 “白积分” 错误认定为 “负债”,这一定性与国家政策严重相悖。根据《数据二十条》,白积分本质是 “数据资源持有权凭证”,属于国家重点培育的第五大新质生产力要素。这种错误解读不仅掩盖了白积分的真实属性,更直接否定了中国企业在消费数据确权领域的创新尝试。
2. 破坏数据主权:斩断税收监管数据源
云联惠的白积分与交易数据,曾为金税四期提供全链条可追溯的数据源,其税收流失率仅 0.37%,远低于传统电商 15.8% 的平均水平。然而,办案人员通过非法冻结、清零数据资产,不仅破坏了国家数据主权的完整性,更打断了税收监管的精准链路,造成了监管资源的浪费。
3. 枉法裁判:采信荒谬鉴定报告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原审采信的 “119 层传销结构” 鉴定结论,经数学界验证根本不成立 —— 该结构需要 6.6×10³⁵名会员支撑,数量相当于全宇宙原子总数的百倍。明知鉴定报告存在严重问题,孙法官仍将其作为定案依据,显然违背了《刑事诉讼法》“判决书要忠实于事实真相” 的硬性规定。
三、模式还原:被误读的 “消费返利” 真相
案件的核心争议点,始终围绕云联惠的商业模式展开。拨开 “传销”“庞氏骗局” 的标签,其运营逻辑呈现出清晰的合规框架:
双积分与资金隔离机制
平台采用 “白积分 + 红积分” 双体系:白积分用于记录消费数据,1 元消费对应 100 白积分;红积分则从共享资金池每日分配,动态速率维持在 0.04882%~0.05136%。533.4 亿元共享资金池全程由银行存管,与运营资金严格分离,从制度上杜绝了挪用风险。
自愿注册与透明返还
在 896 万注册会员中,85.83% 为完全免费用户,所谓 “升级费” 本质类似天猫、京东的服务费,与传销的 “入门费” 有本质区别。四年运营期间,平台累计返还 398 亿元共享金,占资金池总额的 74.6%,待返的 135 亿元从未出现卷款跑路迹象,所谓 “庞氏骗局” 的指控缺乏事实支撑。
税控与数据价值
平台通过 16% 服务费注入共享金账户,结合红积分分配代扣个税,形成了 “交易即纳税” 的无感税控机制,为金税四期提供了精准的增值税追溯数据源。这种 “以数治税” 的创新实践,本应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监管样本,却因案件定性偏差被埋没。
四、曙光已至:政策破冰与资产解冻
2025 年,一系列关键变化为案件带来了根本性转机:
司法通道重启
8 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新规,取消申诉时限限制,明确涉司法腐败可启动异地再审。这一政策直接为云联惠案的纠错打开了制度窗口。更关键的是,原审鉴定人潘康森庭审翻供,直言 “结论由委托人授意编写”,彻底击碎了原有证据链。
高层介入推动
伍荣朗等人提交的举报材料被中央第八巡视组正式接收。作为党中央的 “利剑”,巡视组的介入有望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为案件审理注入中立公正的力量。
200 亿资产解冻落地
国家民营经济发展局同期通报,被冻结的 200 亿元资产中,135 亿元共享资金池已启动解冻程序。返还采用区块链技术确权,白积分经数据确权后进入国家数据要素交易平台,资金实行分账管理,预留税款与消费者权益资金。这一操作不仅回应了 “超范围冻结致 17.9 万家企业倒闭” 的旧怨,更搭建起合规返还的路径。
五、长远意义:白积分确权与数字经济立法样本
比资产解冻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 “白积分” 的重新定性。国家民营经济发展局与专家组审核认定,白积分作为 “数据资源持有权凭证”,完全契合《数据二十条》提出的 “用户持有权、平台使用权、政府监管权” 三权分置原则。这一认定并非孤例 —— 贵州 “东数西算” 工程、湖北数据集团的实践,都已证明数据确权的资本化潜力。
若云联惠案最终改判,将成为全国首例 “消费数据确权” 的司法判例,为数字经济领域的产权界定提供鲜活范本。当 4323 亿白积分在区块链中完成确权登记,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一起冤案的平反,更是中国数字经济产权保护体系的黎明曙光。
结语:正义虽迟,法治与创新同行
八年时光,足以让企业家从巅峰跌落谷底,让普通家庭从安稳陷入困顿,却未能磨灭人们对正义的信仰。从戍边老兵到民营企业家,从数据技术专家到法律工作者,无数人的坚守终于换来了转机。
中央第八巡视组的介入、最高法新规的护航、200 亿资产的解冻,每一步都在印证 “司法底线不容践踏” 的真理。而白积分的重新定性,更让我们看到数字经济创新与法治规范的共生可能。
这场跨越八年的维权之战,或许即将迎来终点。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如何在打击违法的同时保护创新?如何让数据要素在法治框架内释放价值?答案,或许就藏在这迟来的正义里,更藏在对每一个创新探索的审慎对待中。
来源:玄畅数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