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5日至21日第三十六届上海市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最新癌症监测数据,推出新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并组织医学专家开展现场咨询。上海全市将通过广播电视、社交平台等渠道普及防癌知识,各区将在社区、医院等场所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今
4月15日至21日第三十六届上海市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最新癌症监测数据,推出新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并组织医学专家开展现场咨询。上海全市将通过广播电视、社交平台等渠道普及防癌知识,各区将在社区、医院等场所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今年宣传周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重点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与规范筛查理念。
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全市新发癌症病例9.29万例,发病率为625/10万,发病前三位的癌症依次为肺癌、大肠癌和甲状腺癌;同年因癌症死亡人数达3.85万,死亡率为259/10万,癌症仍为上海市居民第二位死因。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癌症负担,上海持续推进癌症早筛早诊。目前上海全市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达42.8%,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升至61.6%,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十年来开展的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累计覆盖超过59万人,2024年已发现癌前期病变6145例、确诊大肠癌745例。今年将继续向50万以上居民提供免费筛查服务,重点落实“50岁以上人人参加一次大肠癌筛查”目标。
根据监测,上海通过扩大筛查覆盖面、推广早诊早治技术,已实现大肠癌等部分癌种生存率显著提升。
健康提示
在所有致癌危险因素中,年龄和遗传因素是难以改变的,但其他因素是可干预的,且多属于生活方式范畴。知晓可改变的致癌危险因素,采取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癌症发病和死亡风险。这些危险因素包括:
1.行为因素: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身体活动;
2.饮食习惯:水果摄入过少、蔬菜摄入过少、低膳食纤维饮食、低钙质饮食、红肉摄入过多、加工肉类摄入过多、腌制菜摄入过多;
3.代谢因素:体重超标、糖尿病;
4.环境因素:PM2.5、紫外线辐射过量;
5.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乳头瘤病毒、EB病毒、华支睾吸虫、人类疱疹病毒8型。
预防干预措施包括:控烟,限酒,接种疫苗,保持健康体重和适度运动,合理膳食,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严格职业防护,倡导母乳喂养,保持心情舒畅等。
总监制:陈永庆
监制:胡姗姗
记者:王殿甲
来源:免疫守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