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人花500多万买保健品,一套磷虾油就39.8万,引网友炸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8:12 1

摘要:家里老人爱买保健品这事儿,估计不少人都遇见过。但最近珠海这家人碰上的事,实在让人咋舌。去年四月,老人走了之后,儿子儿媳收拾遗物,一沓沓单据翻出来,越算心越沉——零零总总加在一起,竟然花了五百多万在保健品上。其中最扎眼的是一套南极磷虾油,标价39.8万,这价格够

家里老人爱买保健品这事儿,估计不少人都遇见过。但最近珠海这家人碰上的事,实在让人咋舌。去年四月,老人走了之后,儿子儿媳收拾遗物,一沓沓单据翻出来,越算心越沉——零零总总加在一起,竟然花了五百多万在保健品上。其中最扎眼的是一套南极磷虾油,标价39.8万,这价格够在小城市买套房了。

除了这天价磷虾油,还有2000多块一支的斐肽,4万多一盒的进口牛樟菇,全是听着就玄乎的东西。这些钱零零散散转给了三家公司,可现在找上门,一家已经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单,另外两家和当初牵线的中间人,要么躲着不见,要么就装聋作哑。事情过去一年了,这五百万的账还没个说法,只能指望市场监管局介入等结果了。

这事一出来,网上早就炸开了锅。有网友拿着淘宝截图算账:"这磷虾油是从南极空运来的,还带了南极企鹅的签名?不然凭啥卖39.8万?我搜了下,同仁堂的磷虾油才二十多块,这溢价够买辆特斯拉了吧?"底下有人接茬:"可能是按'疗程'卖的?比如买一套送南极旅游名额?可惜老爷子没等到兑现。"

更多人把火撒在了骗子身上。"这哪是卖保健品,分明是搞金融诈骗啊!"有人分析很到位,说这些公司套路都差不多,先是给老人送米送油送温暖,再让老人拉人进群送鸡蛋,利用各种小恩小惠拉近距离。这天天打电话嘘寒问暖,比亲儿女还勤快,老人能不动心吗?等老人卸下了心理防线了,就开始吹嘘产品能"根治糖尿病""修复血管"“抗癌防癌”,甚至编造和中科院合作的假消息,引老人购买产品。有个网友说得扎心:"他们骗的哪是钱,是老人想活下去的念想啊。"

也有人注意到背后的情感因素。"我爷爷以前也这样,推销员三天两头上门陪他聊天,最后花两万买了个磁疗床垫。"这位网友分析,很多老人不是傻,是太孤独了,"子女忙工作没时间陪,骗子却能天天陪他唠嗑,时间长了自然信他们不信儿女。"还有人现身说法:"我妈被拉进养生群,天天听'专家'讲课,后来把退休金全买了'抗癌糖果',拦都拦不住。"

讨论着讨论着,话题就转到了监管上。"这种天价产品怎么能明目张胆卖这么久?"有人扒出类似案例,某公司把成本三百的"神药"卖一万八,被查了也就罚几万块,"违法成本这么低,难怪骗子前赴后继。"更有人发现套路升级了,现在骗子都玩起了私域直播,在微信群里搞"小圈子洗脑",用"CA"代替"癌症",说"尿某毒症"代替尿毒症,专门钻监管的空子。

还有些评论带着无奈的自嘲。"突然理解我妈了,她买的三千块按摩仪,现在看简直是'良心价'。"有人晒出家里堆积如山的保健品:"我爸的降压药不吃,非要喝'量子水',说这才是高科技。"底下立刻有人回复:"同款老爸!我家抽屉里还有'干细胞口服液',后来发现就是糖水。"

顺着单据查下去,这几家公司的操作也挺耐人寻味。有网友发现其中一家生物公司早就被列入经营异常,却还能继续卖货;另外两家注册地址模糊,想维权都找不到门。"这不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吗?"有人总结规律,"等你发现上当了,公司要么换名字,要么直接跑路,剩下一堆没用的胶囊让你维权无门。"

更让人唏嘘的是老人的处境。据家里人说,老爷子生前身体不好,做房地产攒了不少钱,本想靠这些"神药"调理身体,结果钱花光了,病也没见好。有学医的网友提醒:"最危险的是老人会停掉正规治疗,去年就有患者吃'抗癌保健品',结果耽误了化疗时机。"这种用健康焦虑赚钱的套路,实在让人不齿。

现在市场监管局已经介入,但熟悉这类案件的人都知道,想把钱追回来难上加难。骗子早就把资金分散转移,公司账户往往空空如也。有律师网友支招:"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留单据和聊天记录,联合其他受害者一起报案,单靠个人力量太难了。"可现实是,很多老人根本不认为自己被骗,甚至会帮骗子说话,让子女维权时束手束脚。

这事说到底,暴露的不只是保健品市场的乱象,还有老年人情感关爱和健康知识的双重缺失。那些骗子正是抓住了老人"怕生病""怕孤独"的心理,一边扮演贴心晚辈,一边用伪科学概念画大饼。而监管上的漏洞、处罚力度不足,又让这种骗局有恃无恐。

希望这次事件能给更多人提个醒:家里老人突然热衷买保健品,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平时多陪他们聊聊天,比啥"保健神药"都管用。毕竟,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天价胶囊堆出来的,而是家人的陪伴和科学的养护。

来源:周道社会百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