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的遗憾:当初若不听此人建议,或许就不会被华野灭在碾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0 17:49 1

摘要:黄百韬不是不知道风险,他清楚,碾庄是一口锅,四面环路,地势低洼,一旦被围,无险可守,但他没退。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场失败,不在最后的战斗,而在之前的决定。

1948年,淮海战役,碾庄,一个本可躲开的陷阱,被主动钻入。

黄百韬兵团的覆灭,并非命运使然。

——《壹》——

黄百韬不是不知道风险,他清楚,碾庄是一口锅,四面环路,地势低洼,一旦被围,无险可守,但他没退。

因为一个军长说,“工事已筑,不守可惜”。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争执,而是一场兵团级命运的转折,11月7日夜,黄百韬在前线召开紧急会议,兵团已抵碾庄,前线尚未交火。

渡河后,他原打算继续西撤,前往大许家,与主力靠拢,争取战术纵深。

64军军长刘镇湘当场提出反对,“碾庄工事已成,弃之太可惜。”没有战情分析,没有兵力比对,刘镇湘只盯着眼前的掩体。

甚至有人回忆,他还说了句:“这地方,比关羽死的土山还吉利。”

现场一片沉默,25军军长陈士章尝试劝说:“华野主力在后,若不速退,必遭围歼。”没人响应,会议散后,黄百韬独自站在地图前,踌躇良久。

身边参谋劝说:“不能拖,再不走就晚了。”

黄沉声回了一句:“军心已定,动不得。”这就是决策的根源,不是战略判断,而是对内部意见的让步,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真正让黄百韬下定决心留下来的,是一封来自南京的电报。

“视敌情决定行动,可就地整顿。”黄百韬犹豫,刘镇湘却振奋起来:“这是上级让我们就地坚守!”他甚至向下属宣称:“这是中央的默许。”

模糊指令成了明确信号,原本应机动的兵团,就这样定死在碾庄这口锅里。

从军事角度讲,这封电报没有指令任何人“坚守”,但在64军眼里,它足够了,而黄百韬,也再没提过“撤退”。

——《贰》——

11月8日,天气转凉,寒意骤起,华野主力逼近碾庄,碾庄以南的新安镇,是黄百韬撤退路线上的第一关。

他原本计划当天穿越新安镇,直抵运河,在铁桥上架设浮桥。

但他没有走,不是路被阻,也不是情报出错,而是他在等一个部队,44军,44军迟迟未至,军长是桂系的王泽浚,部队中携带大量国防部财产,是蒋介石的“钱袋子”。

据说军中装满南京来的箱子,没人知道里面是什么,只知道不能遗失。

黄百韬不敢催,“命令虽急,44军尚在赶来。”但华野可没等,11月9日夜,粟裕下令提前合围,多个纵队同时推进,封锁碾庄外围。

两天,整整浪费了两天,黄百韬才发现,44军根本不会来。

浮桥还没架,运河铁桥上,数万士兵挤成长龙,辎重车被卡在桥头,桥下河水湍急,浮木堵塞,谁都知道,这不是撤退的节奏,而是一个巨大的靶子。

华野部队不到五公里外,随时能冲进来。

这是黄百韬自称“三不懂”中的第一条:“不懂桥未架,敌先至。”这不是不懂,而是误判,是拖延,是把希望押在一支不打算来的部队上。

11月10日,他亲自前往李弥兵团驻地,央求其部掩护侧翼,打通西撤通道。

李弥答应得很快,但没动,因为他接到了“更高”的命令,立即撤往宿县,一边是友军被困,一边是自己保存实力,李弥毫不犹豫,转头就走。

黄百韬再回碾庄时,左翼已空。

华野13纵迅速南下,一举攻占曹八集,最后的通道彻底封死,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走不了了,但这不是突发情况。

这是每一步都有人在“看”,有人在“等”,有人在“退”,而黄百韬,站在原地。

——《叁》——

黄百韬兵团被围不是一天的事,是从运河到碾庄,从新安镇到曹八集,一步步失去退路,而他始终认为,后方会有人来救,事实是,没人愿意救。

11月11日,华野完成合围,黄百韬电报总指挥部,请求增援,调动兵力打通南线。

他等的是两个名字:邱清泉、孙元良,一个是“国军第一快腿”,号称机动作战第一人,一个是“徐州守将”,兵力最充足。

但他们都没有动,甚至不回复,连一句“正在准备”都没有。

兵团参谋处来回催电,无人响应,黄百韬明白,他不是没被听见,而是被静默抛弃,他们是黄埔系,是嫡系,而黄百韬,不是。

在徐州高层会议上,有人直接说了一句:“黄百韬不是我们的人。”

没人反驳,这不是战场,是官场,没人愿意为一个“外来者”牺牲主力,孙元良手握两个师,近在几十公里外。

邱清泉号称“铁骑兵团”,却只在外围绕圈,始终不进战区一步。

而黄百韬的电文,一封比一封急,最后已经不加密,只为快一点送到,直到11月16日,华野集中炮火对碾庄进行持续轰击。

外围兵团终于发来一封电报:“尚未集结完毕,不宜轻动。”

黄百韬回信只写了六个字:“碾庄将不复存。”他的兵团,已进入最后阶段的防御,每天粮食不够,每小时都有伤亡。

没有补给,没有增援,四面被围,后方空白,敌在前,友在后,后者更可怕。

——《肆》——

如果那天他走了

这场仗,本可以不打,不是打不赢,而是不该打,回到11月7日,如果黄百韬不听刘镇湘,坚持西撤,会发生什么?

碾庄是低地,大许家是缓丘,有水道,有林带,能布防、能机动。

粟裕后来回忆,黄百韬若再撤一步,至少要多花三天才能完成围歼,这三天,可以搭桥、运粮、联络援军、布设炮位,最重要的是,不会被困死。

黄百韬手下有10个师,尽管疲惫,但尚有战力。

只要能打通一面,他就能突围,更关键的是,大许家靠近徐州,不远处就是李延年、胡琏的部队。

一旦靠近主力,即使邱清泉不动,南京方面也不得不下死命令支援。

华野的包围是靠奔袭与分割完成的,兵团分布松散,围歼需要协调,每多一个变数,就多一分失败可能。

粟裕一开始设想的计划,是用13纵断其西线、用6纵封其东线,打消耗战,逼其投降。

可如果黄百韬那时不守,而是打穿南线,13纵压力剧增,一旦迟滞几小时,就可能被对方一个军团冲垮。

粟裕自己也在日记里写过,“此战胜在敌误,不胜于我智。”

黄百韬就是这个“误”,历史没有假设,黄百韬留下来,用三万人守一座空心碾庄,结果是:11月22日,兵团完全失去联络。

11月23日,黄百韬被炮火震伤,失去指挥能力,11月25日,阵地全面失守,部队缴械。

同日,黄百韬自杀,遗言中提到:“我不该听信刘军长之言。”整整一个兵团,从最初10万人,最后突围者不足五千。

不是打输的,是被关死的。

不是敌军有多强,而是自己一步步,把每一扇门关上,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事失利,是一次系统性的失败,从指挥、从判断、从人性。

黄百韬不是不聪明,也不是不强硬。

他只是,在最关键的那几天里,把错误的人放在了对的位置,把正确的选择交给了错误的人,一封模糊电报,一个坚持己见的军长,一个迟迟不来的盟友,一个始终不动的援军。

来源:水木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