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入海口南岸,沪苏同城的“第一站”,太仓这座面积仅8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85万的小城,藏着中国县域经济的“逆袭密码”。元明时期,这里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六国码头”的商贾云集见证过它的
长江入海口南岸,沪苏同城的“第一站”,太仓这座面积仅8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85万的小城,藏着中国县域经济的“逆袭密码”。元明时期,这里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六国码头”的商贾云集见证过它的
繁盛;如今,它是“中国德企之乡”,560余家德企在此扎根,累计利用德资超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突破670亿元——以德企0.24%的用地,创造了当地8%的GDP、18%的规上工业产值与20%的公共财政预算税收。2023年,太仓人均GDP达22.18万元,首次超越上海,成为长三角县域经济的“黑马”。
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藏着一条贯穿三十年的核心逻辑:招商服务一体化。从1993年德企「克恩-里伯斯」带着50万马克、6名员工落户的“小作坊”,到如今「舍弗勒」、「通快」、「穆格」等全球巨头集聚的产业高地,太仓没有依赖单一的政策优惠,而是以“招商为引、服务为基、生态为魂”,构建起“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大”的全周期体系,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对接国际产业的独特路径。
图源:新华网
一、招商筑基:以区位红利与产业远见,锚定德企“引力场”
太仓的“招服一体化”,始于一次精准的“赛道选择”。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引进来”的初期,多数地区还在争抢劳动密集型产业时,太仓却将目光投向了以精密制造、汽车零部件为核心的德国企业——这不仅是因为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与高端产业定位契合太仓的发展愿景,更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足以破解德企“贴近市场、物流便捷”的核心需求。
1. 沪苏同城:把“区位优势”变成“招商硬实力”
太仓的地理坐标,是其吸引德企的“第一张名片”。它距上海虹桥枢纽仅30分钟车程,沪苏通铁路20分钟直达上海站,在建的嘉闵线北延伸段2027年通车后,15分钟即可对接虹桥;长江岸边的太仓港,作为“长江外贸第一大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形成“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这种“背靠上海、联通全球”的优势,既让德企能便捷接入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与产业链集群,又能以大大低于上海的工业用地成本、完善的人才公寓配套,降低运营成本。
1993年,「克恩-里伯斯」董事长斯坦姆为企业选址时,提出“靠近上海、交通便捷、文化底蕴深厚”三个要求,太仓恰好完美契合。这家全球弹簧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最初仅租下400平方米厂房,却在太仓的支持下接连11次增资,如今已年产值超15亿元,成为太仓对德合作的“活招牌”。正如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所言:“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
2. 产业链招商:从“引进一家”到“集聚一片”
太仓的招商从未走“零散引进”的弯路,而是以“产业链思维”构建产业生态。最初,依托「克恩-里伯斯」在汽车安全带卷簧领域的优势,太仓瞄准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先后引入全球轴承巨头「舍弗勒」、汽车座椅系统供应商「博泽」、精密齿轮制造商「亿迈齿轮」——「舍弗勒」在太仓建成中国区最大制造基地,设有5座工厂、1个智能装备公司,员工达7000人;「博泽」将亚太区最大制造基地落在此地,产品配套国内外主流汽车品牌。
随着产业基础夯实,太仓进一步拓展至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德国工业激光巨头「通快」设立研发应用中心,为汽车、航空航天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老牌机床企业「巨浪凯龙」专注数控立式加工中心,设备应用于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穆格航空」为国产大飞机提供液压作动系统,成为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的核心成员。如今,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6家、前二十大家族企业中有8家落户太仓,形成“高端装备制造(300余家德企)+航空航天(穆格、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生物医药(昭衍新药、中美冠科)”的特色产业体系,实现“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滚雪球效应。
下图:「舍弗勒」太仓工厂(图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二、服务破壁:从“政策优惠”到“生态共生”,留住德企“心”
如果说招商是“引凤来”,那么服务便是“筑巢暖”。太仓的“招服一体化”,最核心的突破在于:不将服务停留在“减税降费”的浅层优惠,而是从政务效率、生活融入、权益保障等维度,构建让德企“如在故乡”的生态体系。
1. 政务服务:以“高效便捷”解企业之忧
太仓深知,对注重效率的德企而言,政务服务的“加速度”就是竞争力。为此,太仓推行“1120”审批标准——1天开办企业、1天获得施工许可、20天办结不动产登记,大幅压缩企业落地周期;针对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专项支持,如总投资3.5亿美元的「舍弗勒」航空零部件项目、总投资50亿美元的「联电」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项目,均通过定制化服务快速落地。
为打通对德服务“最后一公里”,太仓引入中德专线、德国中心、汉堡之家(太仓)等20余家专业机构,形成“招商-落地-运营”全流程服务链。其中,太仓德国中心作为上海德国中心的全资子公司,不仅为德企提供办公空间,更搭建起政企沟通的桥梁,总经理Marieke Bossek曾表示:“我们要让德企在太仓找到商业成功的所有先决条件。”
2. 生活融入:让“异乡”变“第二故乡”
“留住企业,先要留住人。”太仓深谙文化认同对德企扎根的重要性。在这座小城,德国元素已融入日常:罗腾堡德风街复刻了德国中世纪小镇的建筑风格,德式酒吧、面包房随处可见;连续举办20年的“啤酒节”,成为中德居民共庆的节日;中德友好幼儿园、拜仁慕尼黑足球学校的设立,解决了德国员工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的落地,更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Dr. Norbert Riedel在参访「通快霍廷格电子」太仓新大楼时,曾感慨:“「霍廷格」在中国19年的深耕,不仅展现了德国制造的高标准,也很好地适应了本地市场的需求。”这种“适应”,正是太仓以文化融合搭建的“情感纽带”——数千名德国常驻者在此生活,早已将太仓视为“第二故乡”。
3. 权益保障:以“全链条保护”强企业信心
对技术密集型的德企而言,知识产权与金融支持是“生命线”。太仓构建了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太仓分中心落户中德服务创新中心,为「帝希洁具」、「弗里森泵业」等德企提供风险预警、海外维权、纠纷应对等“一站式”服务;2024年以来,通过“政-企-银”合作平台,成功为「托克斯」、「裕克施乐」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2亿元,让“专利”变“资金”,为企业创新注入活水。
同时,太仓引入全球十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德国TÜV莱茵集团」长三角运营中心,该中心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预计达产后年检测35万件,未来10年营收有望突破50亿元。专业的检测认证服务,不仅保障了“太仓制造,德国品质”的口碑,更让德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底气十足。
下图:2024第十九届太仓罗腾堡啤酒节激情开幕,中外宾客在海运堤罗腾堡风情街一起“嗨啤”、畅叙情谊(图源:中国日报网)
三、“双元制”教育:“招服一体化”的“人才闭环”,破解产业痛点
在太仓的“招服一体化”体系中,“双元制”教育是最独特的“造血机制”。德企曾面临“技术先进但本土人才短缺”的困境,而太仓通过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构建起“企业需求-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的闭环,让“人才”成为连接招商与服务的核心纽带。
1. 从“引进模式”到“本土化创新”
2001年,太仓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建立国内首个与德国职业教育同步的专业工人培训中心。不同于传统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双元制”教育“一头连学校,一头连企业”:学生60%-70%的时间在企业实训,30%-4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毕业后直接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为确保教育质量,太仓与德国海外商会联盟(AHK)深度合作,引入德国工商大会(IHK)认证标准,制定中国首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AHK学院2023年在太仓落地运营,不仅提供职业学校学历教育,还面向社会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的多层次体系。截至2023年,太仓已建成15家“双元制”培训中心,累计培养1万多名管理人才和专技人才。
2. 人才留存:企业与员工的“双向奔赴”
“双元制”教育的成效,体现在德企极高的人才留存率上。「克恩-里伯斯」自2001年以来,通过“双元制”培训中心输送600余名高级技术人才,员工在入职1-3年的留存率高达95%,长期留存率保持在85%以上;「亿迈齿轮」自2017年启动“双元制”项目,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培养113名学徒,留任率达92%,且学徒参加AHK考试通过率100%,目前已毕业的学徒中,超30%成长为高级技术员、一线班组长,公司技术员岗位的社会招聘量已降为零。
这种“定制化培养”,既让企业省去了“招聘-培训-流失”的成本,也让员工找到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亿迈齿轮」推出的“初级公司”项目,让学徒参与真实商务流程,拔尖者还能赴德国交流,进一步深化对德国制造文化的认同。正如「巨浪凯龙」机床首席技术官Willi Riester所言:“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双元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专业人才。”
3. 产业反哺:人才支撑“技术反哺全球”
“双元制”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支撑了德企在太仓的发展,更推动了技术的“本土化创新与全球反哺”。「舍弗勒」2015年启动新能源转型,在太仓设立苏州路新能源工厂,依托本土培养的技术团队,其新能源领域的产品技术已反哺全球;「珀金埃尔默」在太仓从设立仪器工厂,到建立全球采购中心和供应链中心,本土化人才团队成为其“立足中国,服务全球”的核心力量。
2024年底,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投入使用,该园区占地32万平方米,每年可培训5000多名高标准技能人才。未来,随着人才供给的持续扩容,太仓将进一步巩固“高端制造人才高地”的优势,为德企产业升级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下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目前太仓市区域内已建成15家“双元制”培训中心。(图源:证券时报网)
四、生态赋能:从“企业集聚”到“产业跃迁”,成就“人均GDP超越”的奇迹
三十年“招服一体化”的深耕,让太仓从“德企集聚地”升级为“中德工业协同创新载体”。德企不再是孤立的“外来者”,而是融入本土产业链、参与全球竞争的“参与者”,这种生态共生,最终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推动太仓人均GDP超越上海。
1. 产业链协同:70%零部件本地配套的“效率革命”
在太仓,一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实现“70%零部件本地配套”:「舍弗勒」提供传动系统,「博泽」供应座椅系统,「麦格纳」生产电子电气部件,「慕贝尔」制造底盘部件——企业无需跨区域采购,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与交付周期。这种“近距离协同”,让太仓成为国内外车企的“核心供应商基地”,也让德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工业母机领域同样如此:「巨浪凯龙」、「通快」、「埃马克」等企业集聚,形成从高端数控机床研发到智能生产线制造的完整链条,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2023年,太仓工业母机、汽车核心零部件、航空航天三大产业创新集群年总产值超1100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2. 技术反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
太仓的德企,早已从“技术输入者”转变为“技术创新者”。「舍弗勒」中国区汽车业务供应链本土化率达95%以上,本土客户占比9成,其新能源汽车轴承技术不仅服务中国市场,更反向输出至全球;「通快霍廷格电子」太仓新大楼的设备与德国原厂同等规格,研发的激光设备为全球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珀金埃尔默」在太仓实现“外资技术输入→本土产业化→反哺全球市场”的闭环,越来越多“太仓智造”走向世界。
3. 标准对接:让“太仓制造”与“德国品质”同频共振
为打破国际合作的技术壁垒,太仓探索标准制度型开放“太仓模式”:全国首个海外标准化合作创新中心——法兰克福中德标准化合作创新中心投用,与德国电工委员会(DKE)、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建立互访机制;联合完成中德工业母机标准体系课题研究,推动中德企业联合研制标准近20项,在太德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超100项。
这种“标准对接”,不仅让太仓制造获得全球认可,更提升了中国产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正如太仓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太仓制造,德国品质’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体系。”
下图:在“质量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暨2025年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江苏专场活动”中,德企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作为苏州唯一外资企业代表作题为《质领未来,根植卓越 质量标准强企助企》经验交流。这一特别亮相,既是企业实力的证明,更离不开太仓市市场监管局对德企的深度赋能。(图源:公众号太仓市场监管)
结语:太仓“招服一体化”的四大核心启示
从“六国码头”到“德企之乡”,太仓三十年的发展,是“招商服务一体化”的生动实践。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跳出“重招商、轻服务”的误区,构建起“以企业需求为中心,以生态共生为目标”的全周期体系,可提炼为四大核心做法:
其一,锚定精准赛道,以产业链思维谋招商。不盲目追求企业数量,而是聚焦德国制造的优势领域,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引进一家、带动一串、集聚一片”的效应。
其二,聚焦全周期服务,以生态化思维优体验。从政务效率(“1120”审批)、生活配套(德国中心、啤酒节)到权益保障(知识产权保护、质押融资),构建“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的生态,让德企“引得来、留得住”。
其三,构建人才闭环,以“双元制”教育强根基。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绑定,通过“双元制”教育解决德企本土化人才痛点,形成“人才支撑产业、产业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环,让企业“长得大”。
其四,深化国际协同,以标准化对接破壁垒。通过国际认证、标准共建,推动“太仓制造”与“德国品质”同频共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从集聚企业到引领产业”的跃迁。
太仓的故事,不仅是一座小城的逆袭,更是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范本——它证明:招商不是“一锤子买卖”,服务不是“附加项”,唯有“招商”与“服务”同频共振,才能构建起开放、创新、共生的产业生态,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
来源:上海转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