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6岁的林悦一直觉得自己是“反消费主义”赢家:没买车没买房,房租和工资卡绑定自动扣款,每月还能攒下两千块。可上个月整理账单时她吓了一跳:视频会员、健身房年卡、宠物用品订阅……这些“小钱”加起来,一年居然花了近三万,比她预想的多了一倍。越来越多年轻人像林悦这样,
26岁的林悦一直觉得自己是“反消费主义”赢家:没买车没买房,房租和工资卡绑定自动扣款,每月还能攒下两千块。可上个月整理账单时她吓了一跳:视频会员、健身房年卡、宠物用品订阅……这些“小钱”加起来,一年居然花了近三万,比她预想的多了一倍。越来越多年轻人像林悦这样,以为躲过了车贷房贷的“大压力”,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资本编织的“小陷阱”缠住,那些看似“自由”的消费背后,藏着精心设计的套路。
先算笔“隐形账”:那些“小钱”,其实是资本的“温水煮青蛙”
“不就十几块的会员吗?”“每月几十块的订阅,少喝两杯奶茶就有了”——这是很多年轻人面对小额消费时的想法,可资本恰恰抓住了这种“不在乎小钱”的心理,用一个个“小钩子”勾走了钱包里的钱。
视频平台是最典型的“套娃玩家”。林悦最开始只充了某视频APP的月度会员,后来发现想看的综艺在另一个平台,只好再充一个;没过多久又推出“会员专属超前点播”“高清画质加钱解锁”,原本15元的会员,不知不觉变成了每月35元。2025年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的数据显示,年轻人平均开通2.8个视频会员,其中63%的人表示“为了看特定内容被迫续费”,一年在视频会员上的花费平均达480元,比三年前翻了一倍。
还有“订阅制”的全面渗透。以前买东西是“一次付费终身拥有”,现在变成了“每月交钱才能用”:健身房办年卡怕浪费,选“月付会员”却发现自动续费关不掉;宠物粮选“每月配送”,想换品牌却被告知“要付违约金”;甚至连办公软件、云存储,都变成了“不续费就停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95后程序员小周算过账,他的云盘、设计软件、音乐会员加起来,每月固定支出120元,看似不多,一年就是1440元,“相当于多交了半个月房租”。
更隐蔽的是“诱导性消费”。打开购物APP,首页全是“9.9元秒杀”“新人专享1元购”,可点进去才发现“满39元才能发货”;直播间里主播喊着“今天不买明天涨”,冲动下单后才发现“退货要自己承担运费”;就连外卖平台,也会默认勾选“加2元换购饮料”“凑单满减更划算”,很多人付完钱才发现买了不需要的东西。2025年消费者协会的报告显示,年轻人因“诱导性消费”产生的非必要支出,平均每月达320元,一年就是近4000元,相当于少存了一笔旅游基金。
资本的“小心机”:用“自由”和“精致”,套住年轻人
为啥躲过了房贷车贷的年轻人,还是逃不过资本的“套路”?因为资本换了打法,不再用“压力”捆绑,而是用“自由”和“精致”画饼,让年轻人主动“买单”。
第一种套路是“制造焦虑,再卖解决方案”。社交媒体上满是“25岁要拥有的轻奢包”“30岁前要去的10个国家”,潜移默化中让年轻人觉得“没这些就是失败”。林悦就曾因为刷到“女生要精致生活”的文章,跟风买了千元的护肤品,结果用了两次就过敏,只能闲置;还有男生为了“显得有品味”,省吃俭用买万元手表,最后发现只是“戴给别人看”。资本就是这样,先放大你的焦虑,再把“消费”包装成“解决焦虑的办法”,让你心甘情愿花钱。
第二种套路是“弱化付费感,让你不知不觉花钱”。现在的支付方式越来越便捷,扫码支付、自动扣款,钱变成了数字,花出去时没了“心疼的感觉”。小周说,他有次查账单才发现,某APP的自动续费已经扣了半年,“因为扣的是小钱,平时根本没注意”;还有人用“分期支付”买手机,觉得“每月还几百没压力”,可算上利息,比原价多花了近千元。资本就是用这种“弱化付费感”的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花超预算。
第三种套路是“绑定社交,让你不得不花钱”。现在很多消费变成了“社交刚需”:朋友都在玩的手游,不充钱就跟不上进度;同事都在用的办公软件,不买会员就没法协作;甚至连聚餐AA,都要用特定的支付APP,不然“显得不合群”。林悦就为了和朋友一起玩手游,充了近千元的“皮肤”,“其实我根本不喜欢玩,但大家都在聊,不充钱插不上话”。资本把消费和社交绑定,让你为了“融入圈子”不得不花钱。
不是要“反消费”,而是要“清醒消费”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那干脆什么都不买好了”,但其实我们不是要“反消费”,而是要避免被资本“牵着鼻子走”,学会“清醒消费”。林悦后来的做法就很值得参考:
首先是“关掉自动续费,手动控制支出”。她把所有APP的自动续费都关了,每次需要会员时,先想“是不是非用不可”,比如视频会员只在想看特定剧时充月度会员,看完就取消;健身房换成了“次卡”,去一次付一次钱,既避免了浪费,也减少了固定支出。
其次是“列清单,区分‘需要’和‘想要’”。每次购物前,她都会列一张清单,先写“必须买的东西”(比如日用品、食物),再写“想买的东西”(比如新衣服、零食),然后问自己“不买会影响生活吗”,大部分“想要”的东西,冷静几天后就不想买了。2025年某理财平台的调研显示,坚持“列清单购物”的年轻人,非必要支出能减少40%。
最后是“找到不花钱的快乐,减少社交焦虑”。林悦不再为了“合群”玩手游,而是和朋友一起去公园散步、免费看展览;也不再跟风买护肤品,而是根据自己的肤质选平价产品。她发现,不用花很多钱,也能拥有“精致生活”,反而因为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费,攒下了更多钱,心里更踏实。
年轻人的“底气”,从来不是靠消费堆出来的
躲过车贷房贷的年轻人,本以为获得了“消费自由”,却没想到被资本的“小套路”缠住。但其实,真正的“自由”不是想花就花,而是能自主决定“怎么花”;真正的“底气”也不是靠奢侈品堆出来的,而是手里有存款、心里有规划。
资本的套路再厉害,只要我们保持清醒,分清“需要”和“想要”,就能不被牵着鼻子走。就像林悦说的:“现在我每月能攒下三千块,看着存款一点点变多,比买再多奢侈品都开心。”
希望每个年轻人都能明白:你的价值,从来不是靠消费定义的;你的快乐,也不需要靠花钱获得。躲过资本的“小陷阱”,把钱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踏实人生”。
来源:最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