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句“从严处置处罚问题突出的网站平台、账号和MCN机构”,让业内瞬间嗅到血腥味:这次枪口瞄准的,恐怕不只是饭圈互撕,还包括把“容貌焦虑”做成流量生意的医美化妆品军团。
监管风暴将至?本轮“清朗”行动或剑指医美化妆品乱象
“挑动群体极端对立”“贩卖焦虑”“渲染暴力”——中央网信办这次直接把“清朗”专项行动的火烧到了情绪经济的暗角。
那句“从严处置处罚问题突出的网站平台、账号和MCN机构”,让业内瞬间嗅到血腥味:这次枪口瞄准的,恐怕不只是饭圈互撕,还包括把“容貌焦虑”做成流量生意的医美化妆品军团。
通知里白纸黑字写着“编造‘大师’‘专家’等虚假身份、人设,围绕就业、婚恋、教育等领域‘贩卖’焦虑带货卖课”——这简直是为医美行业量身定制的诊断书。某些机构鼓吹的“独家技术”“行业黑幕”,与通知点名的“内幕消息”“阴谋论”话术如出一辙。
明眼人都清楚,随着监管收紧,医美乱象早已从公域平台转战私域战场。表面上9.9元的脱毛团购只是个诱饵,真正的戏码都在微信群里上演:先恐吓“毛孔堵塞会烂脸”,再吹嘘“院长专利针头”,最后收割“今天下单送水光针”。监管部门想取证?群聊早已“阅后即焚”,小程序秒变“404”。有卫健系统朋友私下吐槽:“我们进不去,消费者出不来,医美私域成了信息茧房里的黑手术室。”
最让人揪心的是对青少年的侵蚀。一份暑期医美报告显示,高考结束两周内,“眼综合”订单暴涨300%,咨询高峰出现在凌晨一点——孩子们一边刷着“学霸脸”短视频,一边把父母的信用卡刷爆。当“努力无用论”变种成“原生容貌决定论”,通过精心炮制的热搜词、表情包病毒式传播时,这早已超出消费问题范畴,成了社会问题。
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整体合规医疗机构数量同比增长28%,但不正规机构的占比仍在30%。
为什么医美成了重灾区?因为情绪生意里,它离钱最近。平台算法乐见其成:你越自卑,我越推“模板脸”;你越恐慌,我越卖“童颜针”。负面情绪被精准打包成SKU,明码标价。有机构甚至把“微笑唇”和“招财”挂钩,将容貌焦虑金融化,这套把戏该到头了。
眼下最讽刺的是,某些“擦边天才”正连夜把“童颜针”改名“元气针”,把“早整形早受益”改成“早抗衰早自由”。但别忘了上一轮整治饭圈时,那些把“打投”改成“发电”的平台照样被连根拔起。监管的逻辑从来不是看表面话术,而是看最终谁在掏钱、谁在流泪。
与此同时,化妆品行业也在不断炮制“容貌焦虑”。就在2024年,芜湖市一家美发店竟在朋友圈公然发布广告,将“公务员考试第一名因长痘不合格”与“女人不漂亮是因为对自己太抠”强行关联,用赤裸裸的谎言将容貌与事业、价值捆绑。这起被罚款1.02万元的案件,正是“焦虑营销”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当前,医美和化妆品行业正处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国家药监局近期组织起草了《关于深化化妆品监管改革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旨在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唯有将虚假宣传、容貌焦虑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才能真正实现深化监管改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风暴将至,先慌的不该是消费者,而是那些把“自卑”做成期货的玩家。当“清朗”通告把“贩卖焦虑”写进整治清单,等于官方给“容貌焦虑”定性:这不是消费升级,而是情绪犯罪。
这场专项行动就像照妖镜,照出的不仅是违规行为,更是整个行业长期依赖的畸形商业模式。还在走“焦虑营销”路径的机构,该醒醒了——合规经营才是唯一的护身符。否则,下一个被“清朗”的,很可能就是你。
来源:清扬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