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王莆中采访里“反内卷”,到最近王兴电话会里“反内卷”,再到如今评分系统宣传“反内卷”,美团好像跟“反内卷”挂钩了。
导语:回过头看,美团的“反内卷”和沈抖年初的“吐槽”,都是巨头在面临业务压力时的本能反应。
美团又在“反内卷”了。
从王莆中采访里“反内卷”,到最近王兴电话会里“反内卷”,再到如今评分系统宣传“反内卷”,美团好像跟“反内卷”挂钩了。
“反内卷”是值得宣传的好事,但从美团口中出来,就有其他声音出现了。美团当年靠价格战崛起,如今新一轮竞争刚打响就高喊“反内卷”,是否显得有些“怯战”?
这段时间美团数次发言“反内卷”的事,也让我联想到年初百度智能云当家沈抖吐槽同行“恶意”价格战的事。
年初沈抖在百度智能云事业群全员会上,提到国内大模型“恶意”价格战的事,并把豆包拎出来做了典型案例。
比美团更直接的是,还没等到市场吐槽,当时谭待直接在朋友圈展开了正面回击,表示豆包当下的价格还有不错毛利,让老东家“少无端猜测,归因外部”。
同样的剧本,但不同的是沈抖博士那段发言之后,今年来就显得极为稳当,每次露面都是只讲百度智能云的业务与发展,再也没有争议言论了。
而回归沉默的百度最近也是争气,中报成绩不错,股价连续上涨。
也许王兴也该学学沈抖,少发点“牢骚”,闷声发大财。
一、C端的“失速”与B端的“不完整”
事后诸葛亮来看,美团“反内卷”的直接原因就是新的外卖大战侵害了美团的利润。
但百度不一样,根据百度公布的数据,百度智能云市场占比已经蝉联很多年第一了,
为何沈抖还是会做出这种容易被反击的吐槽?
压力可能源自两个层面。
一方面,百度AI产品在C端的失速。
2024年全球AI融资总额为5900亿元,其中AIGC占比56%。可以说,当下AI竞争中,AIGC领域是蛋糕中最肥沃的那块。
而百度在C端产品的文心一言虽然有先发优势,但却是“赶了个晚集”的典型代表。
据研究机构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AIGC APP整体月活用户规模已突破1亿大关。
当时豆包月活用户数达到5600万左右,占据了行业近半数的月活用户,而百度文小言的月活跃用户仅维持了千万左右。
也怪不得沈抖博士在年初有些失态,本该享受先发优势的文小言,却被后来的豆包远远甩在身后。
但半年的发展,差距反而被拉得更大。
QuestMobile最新发布的2025年8月数据显示,豆包月活跃用户规模超越DeepSeek,登顶中国原生AI App月活榜首。
而文小言仅排名第8,月活仅500万-1000万档,环比降低了1.6%。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
百度有个功能叫“百度指数”,能看一些关键词趋势,最近半年的观测中,“百度”的关键词热度逐渐下滑,在最近一度与“豆包”重叠,自己的主阵地,都被豆包赶了上来。
从百度财报中也能得到印证。
财报显示,百度的第一大收入来源线上广告业务正在收缩,当季实现收入162亿元,同比下滑15%,占百度核心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71.95%降至61.7%,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
其实从DeepSeek爆火开始,市面上唱衰百度搜索的声音就有出现,AIGC APP的爆火,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百度搜索业务的发展,作为曾经的中文互联网入口的百度,在新一轮的AIGC浪潮中成了others。
另一方面的压力可能来自于百度B端生态的不完整性。
百度未来可能面临缺乏B端入口的问题。
百度的B端生态有一个很不一样的点,它在SaaS端相对比较乏力。
阿里有钉钉,字节有飞书,腾讯有企业微信,而百度呢,目前有一个如流,但相较于前三者,用户认知度上还是差了不少。
有强大的入口是互联网服务生态的基础,就像这次外卖大战的本质就是入口之争,阿里与京东将入口放在主站上,都是为了拿下更高频的流量入口。
作为中文互联网时代的入口,百度最清楚入口带来的红利与黏性有多大,云计算市场未来的竞争一定绕不开“用云量”,那么到时候SaaS生态建设的落后,就可能会成为制约百度智能云服务便捷性的绊脚石。
百度智能云当前的一大优势在于其便捷性,通过零代码可视化工具,非专业开发者也能在几分钟内创建应用。
百度AI云目前还是有优势的,但AI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谁也不知道哪天会冒出下一个DeepSeek。
百度Q2财报电话会上,李彦宏也强调:“目前来看,模型迭代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几乎每周我们都能看到多个新模型的发布,且每一代都比上一代更强大。”
百度也很难保证自己一直处于优势区,当其他云厂商逐步跟上或有新突破的时候,缺乏较突出SaaS端入口的百度,在生态联动上就可能处于劣势。
作为当下百度最核心的业务一把手,沈抖的压力可想而知。
用车厂来形容的话,百度现在就是曾经的老牌车企,老型号越来越卖不动了,新能源卖得倒是不错,但放眼望去,外面的新能源品牌来势汹汹,四面楚歌下,再刚硬的霸王也得叹气。
二、千亿现金仍要“广积粮”
除了百度,阿里的股价最近也是大涨中,二者同时大涨的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自研芯片。
最近,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阿里巴巴和百度已开始采用自主设计的芯片训练AI大模型,部分替代了英伟达芯片。
AI的爆炸式成长后,自研芯片几乎从选答题变成了必答题。
长久以来,中国AI产业的发展中总能找到英伟达的身影。但华为例子在前,特朗普跳跃式关税摇摆在后,全球AI竞争激烈的当下,谁都不能保证这种合作能一帆风顺。
虽然李彦宏在Create2025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强调:“没有应用,芯片、模型都没有价值,模型会有很多,但未来真正统治这个世界的是应用,应用才是王者。”
但实际上口嫌体正直,芯片这方面百度的布局相对来说很不错。
信息显示,2011年的时候百度就已经组建了芯片研发团队,最近更是发布昆仑P800芯片,并且已经用于新版文心大模型的训练。
AI智能云这方面,百度实在是不想再“赶晚集”了。但百度在主体业务承压的情况下,资金的储备还够吗?
二季度财报显示,百度当下的现金储备有41亿美金,后续业绩发布会上,百度管理层还表示,截至2025年6月,百度持有现金及等价物总计320亿美元,净现金达217亿美元,现金储备依旧充裕。
但仅这些还不够,为了打好这一仗,百度最近还调整了CFO人选。
7月1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发布内部信,宣布了新一轮组织调整:何海建正式加盟百度任CFO。
何海建担任过金山云5年CFO,期间金山云完成了IPO。
金山云上市之前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但在何海建的管理下,于2022年第三财季首次实现了经营性现金流转正。
并且更为关键的是,今年4月金山云计划进行一次近9%折让的再融资,预计募资超过20亿港元。成为继小米集团后另一家成功进行再融资的企业。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何海建6月份刚从老东家离职,7月就被百度委以重任的原因之一。
因为百度最近也在进行一系列资金操作。
9月9日,百度集团公告拟发行44亿元人民币优先票据,票面利率1.90%(2029年到期),募集资金将用于偿还债务、支付利息及日常运营。
手握千亿现金储备的百度,依然在“广积粮”,因为自研芯片与AI投入确实巨大。
自研芯片研发周期长、回报慢,需要持续地投入来应对技术迭代和市场变化。像华为从2018到2025年,在芯片领域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研发人员从8万人增至15万人。
阿里也宣布计划三年内投入 3800 亿元人民币用于 AI 基础设施建设。
而且百度智能云业务未来还要面对阿里、腾讯、字节等资金巨兽的竞争,当下看似雄厚的存粮,还真不一定够用。
况且除了智能云业务外,作为百度AI增长曲线的另一环,萝卜快跑的全球化发展同样是吞金兽。
除研发和维护费用外,单车成本是Robotaxi运营成本中最为高昂的部分之一。
虽然萝卜快跑第六代单车成本已经降低不少,但还在20万左右徘徊。目前能实现的也是在武汉的“单位经济效益(UE)上的盈亏平衡”。
但随着全球化的脚步加快,Robotaxi的竞争内耗、版图开拓的开销都嗷嗷待哺。
所以对百度来说,资金可能是未来发展的另一大难题,在广告业务承压下,智能云与萝卜快跑的双驱动,还需要讲一些更为实效的故事。
就像今年的ChinaJoy上,百度与一众游戏厂商合作推广智能云产品,其中的“智能NPC”来看,就是在里玩文心一言,在大家被各种AIGC产品祛魅的情况下,这种微创新不再是能打动用户的点了。
反之在帮助B端建立智能客服、实现自动化建模领域的功能,就很有实用价值,也能形成转化反哺资金问题。
总之,百度的AI故事正走向深水区。前有云市场占比第一,AI云发展强劲,后有自研芯片和萝卜快跑两大“吞金兽”的持续压力。
其核心矛盾,已从最初的技术突破,转变为生态构建与商业转化的综合能力之争。也希望百度能够趁着芯片的态势重拾拼劲,再现荣光。
免责声明:本文分析源自公开披露资料(财报、公告等),作者不保证信息来源的充分性或最新状态。股市有风险,本金可能亏损,投资决策需极度谨慎! 本文所有观点仅为作者评论,绝非买卖建议。投资者必须依据自身情况独立研究、审慎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颗粒度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