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撂荒:被制造的焦虑还是不容忽视的真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17:37 1

摘要:"说农村耕地撂荒的人,都是在抹黑新农村建设!"在某三农论坛上,这条高赞评论引发激烈争论。当专家学者与自媒体围绕"撂荒论"隔空交锋时,武陵山深处,村民王福顺正对着自家三亩长满茅草的坡地发愁——这片被卫星拍到的"撂荒地图斑",是他去年含泪放弃的玉米地。

"说农村耕地撂荒的人,都是在抹黑新农村建设!"在某三农论坛上,这条高赞评论引发激烈争论。当专家学者与自媒体围绕"撂荒论"隔空交锋时,武陵山深处,村民王福顺正对着自家三亩长满茅草的坡地发愁——这片被卫星拍到的"撂荒地图斑",是他去年含泪放弃的玉米地。

站在武陵山区的山脊眺望,层层叠叠的石坎梯田如同大地的皱纹。这些诞生于集体生产时代的工程,曾是"农业学大寨"的鲜活见证。"那时候漫山遍野都是'大字报田'。"75岁的老支书指着云雾中的断壁残垣回忆。鼎盛时期,村里90%山地被开垦,村民带着干粮摸黑上山,在45度陡坡上种出的玉米,亩产不足百斤。

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开启了第一次土地大撤退,30%的边远薄地被率先放弃。后山那片布满风化石的梯田,春种一斗秋收三升的产出,让村民宁愿多养两头猪也不愿伺候土地。到90年代中期,退耕还林政策尚未启动,天然林覆盖率已悄然回升至30%。

新世纪钟声敲响时,打工潮彻底改写了山村的耕作版图。2001年春节,村民李长富带回的诺基亚手机震动全村——这个建筑小工在深圳三个月挣的钱,抵得上全家五年玉米收入。次年春耕,村里出现首例整户弃耕:张家五亩坡地茅草齐腰,屋檐下的犁耙结满蛛网。

这种"候鸟式"迁徙带来连锁反应。留守老人被迫收缩战线,只保留房前屋后的"养老田"。有村民算过一笔账:种一亩玉米需投入12个工,按小工150元/日计算,成本1800元,而收成仅值800元。"这不是种地,是赔钱赚吆喝。"到2020年人口普查时,全村常住人口中50岁以下者不足20%,林地覆盖率飙升至60%。

2022年启动的撂荒地图斑整治,让这个武陵山村突然登上镇政府的"黑榜"。无人机航拍显示,该村需整治撂荒地287亩,涉及63个图斑。镇长在会上痛心疾首:"没有撂荒何来整治?"而在村民小组长手机里,存着更触目惊心的画面:十年前郁郁葱葱的旱地,如今已成野猪乐园。

面对真实的土地困境,舆论场却上演着荒诞的认知割裂。某大学教授在专栏写道:"所谓撂荒,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自然选择。"而短视频平台上,主播们举着绿油油的平原麦田大喊:"看!谁说耕地荒废了?"

这种争论忽视了中国农村的多样性。在东北黑土地实施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同时,西南山区正在经历"最后的农耕",某山村的王大爷去年走了10里山路,就为找到会修传统犁铧的铁匠。当平原地区讨论"谁来种地"时,山区农民在问"地还值不值得种"。

在整治撂荒地的动员会上,村主任的质问令人深思:"年轻人连自家地界都找不到,我们给谁留耕地?"这种代际断层比土地抛荒更可怕:00后农民工二代中,65%从未参与过农事;在县城中学,能把小麦和韭菜分清的学生不足三成。

但希望仍在泥土中萌芽。95后姑娘陈雨桐放弃城市工作,返乡承包200亩撂荒地发展林下经济。"我们用直播卖山货的收入反哺农业,让土地重新产生价值。"她的尝试证明,制止土地"退场"不能靠强制复耕,而要重建土地与人的情感纽带。

站在新时代的田埂上回望,耕地撂荒既是发展阵痛,更是转型契机。当我们停止用"制造焦虑"的棍子打压真实声音,当"18亿亩红线"不再只是数字游戏,那些躺在卫星图斑里的土地,才能等来真正的春天。毕竟,守护耕地不仅需要卫星遥感,更需要俯身倾听大地的呼吸。

来源:雾都农人雨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