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时间9月20日凌晨,特斯拉Optimus AI核心作者、UC伯克利博士Ashish Kumar在X平台发长文确认离职,并宣布“下周去Meta报到”。
北京时间9月20日凌晨,特斯拉Optimus AI核心作者、UC伯克利博士Ashish Kumar在X平台发长文确认离职,并宣布“下周去Meta报到”。
从2023年7月入职到2025年9月离开,他在特斯拉只待了26个月——恰好是Optimus从“概念视频”到“小批量原型”的爬坡期。
Meta“围猎”特斯拉?
实际上,Kumar的出走并非孤例。
三个月前,被马斯克公开致谢过的Optimus工程主管Milan Kovac在效力9年后挂靴而去。
稍早前,运动控制负责人Aleksander Madry据传已处于“学术休假”状态。
三位技术灵魂前后脚离场,让“2025年小批量”的量产宣言陡增悬念。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下一站的去向:Kovac创办了自己的“通用机器人大脑”初创公司,Kumar则直接加入Meta。
“通用机器人必须靠AI解锁,而不是靠液压缸。”Kumar在长文中写道。
这一句话,把硬件先行派的老东家晾在了原地。
Meta:10亿美元“只买脑子”
据The Information 9月援引知情人士,Meta将在未来三年向“通用机器人+AR眼镜”双轨投入“数十亿美元级”预算,但明确“不造整机、不碰伺服电机”。
事实上,Meta可能只做三件事:数据上,Instagram、WhatsApp、Quest头显和Ray-Ban Meta眼镜每天回传PB级“人类视角”多模态流——手-眼轨迹、抓取序列、空间SLAM、语音指令。
这些经过去标识化后以“影子模式”喂给模型,成本接近零,多样性远高于实验室采集。
从模型上来说,2024年与CMU联合发布的RoboAgent(12种物体、9种家务任务一次性开源)两周内GitHub下载破10万。
2025年9月刚刚低调上传的RoboAgent-X,更进一步支持多机协同任务规划,被社区戏称为“机器人界的Llama-3”。
再说说工具链,MR-RDK(Mixed-Reality Robot DevKit)内测版已把Quest 3 Pro变成“千元级动捕仪”。
开发者30分钟即可完成1000条遥操作示范,数据自动上传Meta云端做RL fine-tune,再OTA回任何支持ROS的机械臂。
整套闭环“零代码”,硬件厂只需插上网线就能接入通用AI。
“我们不造车,也不造机器人,”扎克伯格在9月初的内部信里写道,“我们要做机器人通用世界模型的供给者。”
这句话就是在说,把“安卓模式”复制到物理世界。
亚马逊:守住“下单”入口
Meta在前线“开源砸盘”,亚马逊则在后方“暗度陈仓”。
2024年9月成立的AGI SF Lab直接向CEO Andy Jassy汇报,使命只有一个:确保未来消费者让Agent代下单时,广告与佣金仍留在亚马逊飞地。
Lab成立一年已完成两步棋:
一是“反向雇佣”Adept:40人原班团队连锅端,ACT-1模型授权收入囊中。
二是引入Covariant创始人Pieter Abbeel,把强化学习装进50万台Kiva机器人,内部项目“Argo”正训练多模态大模型,目标是在2026年Q1让Alexa具备“比价-下单-退货”闭环能力。
2025年9月中旬,旧金山仓库启动“零人类干预”试点:工人只需戴耳机对Alexa说“把红色中号T恤拣出来”,Kiva便完成货架搬运、机械臂拣选、自动打包。
一旦Agent成为主流入口,掌握物流、终端硬件与云服务的亚马逊就能继续抽佣,继续收广告税。
人形机器人最早的规模化场景,很可能是仓库,而不是工厂。
特斯拉:估值锚开始松动
马斯克曾豪言“特斯拉80%市值将来自Optimus”,但华尔街如今学会了把“人”折现。
Kumar离职当天,摩根士丹利把特斯拉目标价从310美元下调至215美元,理由栏里写着:“Optimus核心人才流失+量产延期+FSD算法迁移不确定性”。
过去一个季度,特斯拉市值蒸发约1800亿美元。
同期Meta连创新高,市值突破8500亿美元,市场毫不掩饰对“AI+XR+机器人”协同溢价的偏爱。
两种路线,两种时钟
特斯拉坚持“硬件先行、软件后补”:先造出低成本关节与执行器,再把FSD视觉算法迁移到本体控制。
也就是,用规模摊薄成本,用制造红利反哺智能。
Meta与亚马逊则把顺序倒过来:“数据+模型先行、硬件外包”,先让通用大脑在开放生态里迭代,再用廉价传感器与现成执行器抢占场景。
哪条路线最终胜出尚未可知,但单一人事变动已足以让华尔街下调Optimus出货预期。
留给马斯克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
实际上,人形机器人要想放量,除了便宜关节,还需要一个可持续投喂数据、愿意等待模型迭代的生态。
否则,特斯拉仍可能沦为“带轮子的硬件OEM”。
机器人时代的Android时刻
就在Kumar官宣离职的同一周,Meta内部流出一份最新路线图。
2026年前,发布“通用机器人操作系统”原型,支持任意第三方机械臂、轮式底盘与AR眼镜无缝接入。
2027年前,让Ray-Ban Meta眼镜成为机器人“第一视角”,实现人类-机器人共享视觉流,为家庭场景铺最后一块砖。
而特斯拉这边,当“机器人大脑”成为新的战略高地,马斯克是否仍坚持“硬件定义场景”?
或者,他是否也会像当年开放FSD授权一样,最终选择开放Optimus控制器接口,迎接一个“非特斯拉制造”的机器人时代?
答案或许不在工厂,而在下一季财报电话会里。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实验室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来源:不慌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