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前饭点得排队的大厅里,半数桌子空着,服务员在收银台边抚了抚工牌,抬眼扫过空座,轻声说影响很大
罗永浩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让西贝客流断崖,单日损失冲到两三百万
9月13日我在兰州中心的西贝站了半小时,看到的就是“几乎没人”
先前饭点得排队的大厅里,半数桌子空着,服务员在收银台边抚了抚工牌,抬眼扫过空座,轻声说影响很大
那半小时只进来三桌,两桌是两个人的小聚,坐下第一句话不是点菜,而是问一句是不是现做的
三桌客人里有两桌第一句话就问,菜是不是现做的
得到肯定答复,他们才下单
我提出想看看后厨,门店同意了
前台登记姓名电话,领了一套浅蓝色厨师服,领口有消毒水味,袖口有点磨
工作人员再三提醒不能拍照,说只有持证媒体能记录,然后带我穿过一条窄通道,两边货架摆着油和调味料,标签的生产日期都写着2025年8月
后厨不大,操作台擦得发亮,冷藏柜贴着生熟分区
门店负责人迎上来,直接提了最近的争议
他说去年门店试过一个快餐副牌,今年停了,剩下的肉用于员工餐,没对外卖
讲到羊肉,他当着我打开冷冻柜,里面整齐码着“内蒙古草原羊”,袋子上印着2025年1月的生产日期
门店负责人摊开手说,我们每年一次集采冷冻羊肉,不可能天天杀羊,品质一样
我在冷藏柜角落看见几袋塑料包装的“封缸肉”,包装没写是不是预制菜
回到后厨,“封缸肉是不是预制菜”,厨师愣了几秒,留下一句“咋说来啥”就低头切菜
负责人补了一句,封缸肉是腌制猪肉,做法像成都腊肉,属于传统加工,不是外面讲的料理包
我看着他,很想问一句,传统加工在菜单上写不写,顾客一眼能不能看懂
争议的起点,是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那句“几乎全是预制菜”,直接点名价格和诚意
随后两天,西贝的客流掉得肉眼可见
创始人贾国龙对媒体说,10号和11号全国单日营业额各少了100万,12号扩大到200万到300万
这事撞在了西贝的IPO节骨眼上,单日营业额损失从100万到300万,路径一下子模糊了
要知道他在2023年新年致辞里还放话,到2026年高质量IPO,市值破千亿;
今年9月1日刚强调,三年报表好看,正是上市窗口
风向一变,原本平整的路面忽然起了雾
9月12日西贝把后厨向消费者开放,随后9月15日发致歉信,承认工艺与预期有差
这份信里说,10月1日前会把部分菜品改成门店现场加工,像鸡汤豆腐煮青菜这样的菜已下架
他还承诺10月1日前把一部分菜改成门店现场加工,9月17日开始在菜单上明示“部分食材为预制”
我在兰州这家店看到,点餐区贴着“食材说明”,服务员说最近顾客问得频繁,他们都耐心解释
即便这样,客流还是没回来,9月21日不少门店上了会员8折
那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发声了,要加快推动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餐饮环节要明示
监管也出手了,9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表示要加快制定预制菜国家标准,推动餐饮环节明示
回头看这场风波,火苗点在“是否预制”,真正烧的是“信息不透明”
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不是是不是预制,而是花现做的价,到底吃到什么
罗永浩在直播里说,他不反对预制,反对的是用现做的价格卖预制菜,这话扎心
此前“罗永浩套餐”又牵出一段,品牌方把套餐取名跟他一样,罗永浩说侵犯姓名权,有律师判断他胜算更大
对顾客来说,吵归吵,最终还是要落在那盘菜上,吃的是安心
我不反对预制菜,它是现代供应链的产物,反对的是遮遮掩掩和概念偷换
这几年,餐饮行业原本就够敏感
教训也摆在眼前,杨铭宇黄焖鸡因为剩菜回收而被查封,品牌至今没缓过劲
预制菜国家标准争议从年初吵到年末,9月行业规范出台了,但“预制菜”的定义各家说法不一,像西贝就把中央厨房的预加工原料排除在预制菜之外
另一边,太二酸菜鱼悄悄拿掉了“活鱼现做”的标识,费大厨、老乡鸡则把鲜活食材、加工等级摆到明面上,吸引大家看个清楚
行业分析师说,抵触不是抵触工艺,是抵触看不懂
消费者要的不是神仙操作,而是明明白白的告知
从商业数字看,风吹得更猛
2025年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6173亿元,同比涨27.3%,艾媒的报告也说,2024年是4850亿元,2026年或到7490亿元,主要买单的是餐饮企业而不是家庭厨房
行业数据在涨,信任却在降,这就是矛盾
速冻食品里传统主食下滑,披萨这种“零食化”品类倒涨了23.47%
一边是效率美学,一边是口味和价格的心理账,这个账迟早要算清楚
再看西贝自身,它不是没底子
西贝不是没亮过肌肉,2023年营收破62亿,3766万人次进店,儿童餐四年涨了415%
外卖做得也不差,2023年“西贝品质外卖”净额20亿,零售“功夫菜”主打杂粮主食,收入3.4亿
只是副牌的折腾有点重:小锅牛肉从“百店目标”缩回北京十二家,中国堡开到53家又全关,换名“龙堡”去下沉市场
风波当晚,西贝开了全员大会,客服说1.8万名员工都参加了,主要是安抚一线
行业里不少大佬也出来说话,希望公众给点时间
可生意不是靠打气就能回暖,得靠一个个细节把人留下
我想起一个妈妈朋友,之前喜欢带孩子去吃西贝,说儿童餐搭配合理
这几天她在群里问,儿童餐是不是预制,服务员会不会如实说
看吧,顾客的问题其实很朴素
信任不靠一句“无预制菜”,靠把后厨的灯一直开着
对西贝来说,眼下两件事最要紧:一是把“哪些预制、哪些现场做、哪些中央厨房预加工”说清楚,价格上该让利就让利;
二是把供应链那套话术翻译成人话,别再让“封缸肉”这种小插曲成了大刺
用一句大白话总结,别端着,端着就像隔着一道玻璃,菜再香也隔阂
对照一下可学的路
对比Chipotle的走法,公开供应链、引入第三方检测、慢慢把信任一点点赢回来,这条路虽然慢,但有效
国内也有例子
杨国福被质疑汤底后,调整配方、菜单标注成分,还邀请大家参观中央厨房,短期客流下滑,半年又回到原点
这不是谁会不会公关的问题,是谁愿不愿意把“真相成本”花在前面
行业的风向正从“你信我便是”走向“你看得见才是”
现在,西贝在门店贴出食材说明,菜单也做了标注,会员活动用起来了,监管层在加速制定标准
下一步该说的就一句:把“怎么做、用的啥、凭什么这个价”三件事讲清楚,别怕麻烦
餐饮是最靠口碑的生意,一旦人心散了,真不是一两道新菜能救的
如果说这场风波还有点意义,就是逼着整个行业把透明做成标配,而不是临时的补救
信源资料
章丘融媒:《“几乎没人”!西贝客流断崖式减少,门店负责人:羊肉每年一次集采冷冻发往全国,我们不可能天天杀羊》-2025年9月21日。
南方都市报:《风波中的预制菜行业:门槛低竞争加剧,上市公司利润普遍下滑》-2025年9月15日。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再探西贝:门店较为冷清,正逐步调整菜单 其他餐饮:争相用鲜活引流,主动回应预制》-2025年9月19日。
来源:潘君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