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 338 年的咸阳街头,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百姓们挤在道路两旁,目光复杂地盯着前方 —— 一辆刑车正缓缓驶过,车上绑着的人,正是曾让秦国脱胎换骨的商鞅。不久后,随着一声令下,五匹烈马朝着不同方向狂奔,这位改变了战国格局的变法者,最终落得个 “车裂示众
公元前 338 年的咸阳街头,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百姓们挤在道路两旁,目光复杂地盯着前方 —— 一辆刑车正缓缓驶过,车上绑着的人,正是曾让秦国脱胎换骨的商鞅。不久后,随着一声令下,五匹烈马朝着不同方向狂奔,这位改变了战国格局的变法者,最终落得个 “车裂示众” 的结局。
商鞅本是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早年在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做中庶子。公叔痤早就看出商鞅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自己病重时,曾急切地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年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可魏惠王根本没把这个无名小卒放在眼里,只当是老丞相病糊涂了说的胡话。商鞅在魏国看不到出头之日,恰逢秦孝公向天下发布 “求贤令”,承诺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他便收拾行囊,西入秦国。
初到秦国的商鞅,并没有一下子就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他先是用 “帝道”“王道” 向秦孝公献策,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还斥责举荐他的景监。直到商鞅抛出 “霸道” 之策,谈论富国强兵之道时,秦孝公瞬间来了精神,两人促膝长谈数日,毫无倦意。就这样,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一场席卷秦国的变法即将拉开帷幕。
变法之初,阻力重重。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旧贵族跳出来反对,甘龙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杜挚也附和道:“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面对这些质疑,商鞅毫不畏惧,提出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观点,一番唇枪舌剑下来,终于打消了秦孝公的疑虑,坚定了他变法的决心。
为了让百姓相信变法的决心,商鞅还上演了 “徙木立信” 的好戏。他在咸阳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宣布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五十金。一开始百姓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没人敢动。直到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木头搬了过去,商鞅当场兑现承诺,给了那人五十金。这件事很快传遍了秦国,百姓们都知道,商鞅是个说话算数的人,这也为后续变法的推行打下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秦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军事上,他推行 “军功爵制”,规定士兵不论出身,只要在战场上斩杀敌人首级,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和田宅。斩杀的首级越多,爵位就越高,待遇也越好。这一制度彻底打破了旧贵族对爵位的垄断,极大地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据史料记载,变法后的秦军作战勇猛,常常抱着 “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的狠劲冲锋陷阵,被六国称为 “虎狼之师”。在公元前 341 年的马陵之战后,商鞅率军攻打魏国,他用诈术欺骗魏国主将公子卬,趁机俘虏了他,然后大败魏军。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从此秦国在东部打开了战略通道。
在经济上,商鞅实行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他还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对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加以限制。为了增加人口和税收,商鞅还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百姓分家立户,形成了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这些经济措施让秦国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秦国的对外征战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在政治和社会管理上,商鞅推行 “郡县制”,把秦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任命县令和县丞,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还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实行 “连坐制”,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一家犯罪,邻里如果不告发,就要受到同样的惩罚;如果告发,就可以获得与斩杀敌人首级相同的赏赐。同时,法律对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做了严格规定,比如禁止百姓随意迁徙,禁止私斗等。在思想文化上,商鞅主张 “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儒家等学派的思想传播,只允许百姓学习法律知识,目的是让百姓愚昧无知,便于统治。
商鞅变法让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从一个偏安西部的弱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变法推行十年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孝公为了表彰商鞅的功绩,把於、商等十五座城邑封给了他,商鞅也因此被称为 “商君”,此时的他,权倾朝野,风光无限。
可谁也没想到,秦孝公一去世,商鞅的命运就急转直下。秦惠文王刚继位,旧贵族代表公子虔等人就联名上书,告发商鞅 “欲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他逃到魏国边境时,因为之前欺骗公子卬、打败魏军,魏国不愿接纳他。无奈之下,商鞅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邑,率领家臣和邑兵反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兵败被杀。秦惠文王还觉得不解气,又下令将商鞅的尸体车裂示众,并诛灭了他的全家。
商鞅的悲剧,并非偶然。从权力层面来看,商鞅在秦孝公时期手握重权,不仅是秦国的丞相,还拥有十五座城邑的封地,而且在封地里可以自行组织军队、制造武器,俨然一个 “国中之国”。对于刚继位的秦惠文王来说,商鞅的存在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秦惠文王需要通过铲除商鞅,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收回分散的权力。
从旧贵族的报复来看,商鞅变法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在变法前,旧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就能世袭爵位和土地,享受各种特权。变法后,“军功爵制” 让他们失去了垄断爵位的优势,“废井田,开阡陌” 让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受到了冲击,“郡县制” 则削弱了他们在地方上的势力。而且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手段严苛,甚至不惜得罪太子。当年太子驷触犯了法律,商鞅认为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但又不能直接惩罚太子,于是就惩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公子虔还被处以劓刑(割掉鼻子)。这些旧贵族早就对商鞅恨之入骨,一旦秦孝公去世,他们自然会趁机报复。
从百姓的态度来看,虽然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起来,但百姓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商鞅的法律过于严苛,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法律,受到严厉的惩罚。而且他主张 “弱民”“愚民”,认为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了让百姓始终处于贫困状态,便于统治,国家会不断地征收赋税,拿走百姓的财富。百姓虽然能过上 “家给人足” 的生活,但这种生活是建立在过度劳作和被严格控制的基础上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所以当商鞅落难时,百姓们并没有对他表示同情,反而大多持观望态度。
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秦惠文王虽然处死了商鞅,但却没有废除商鞅变法的内容。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根本。此后的秦国,沿着商鞅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最终在秦始皇时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商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但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自己的变法,得罪了太多的人,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商鞅的故事,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在实现目标的同时,保护好自己?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探讨。
来源:嘉哥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