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妃兄长私交边将获罪,李亨惧祸求离,韦妃离婚后出家为尼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0 16:38 1

摘要:我的天!这太子当得,简直是“哑巴吃黄连”,一肚子苦水往肚里咽啊!

皇帝老儿心太狠,三个亲儿子说杀就杀,眼都不眨!

轮到太子李亨,更是吓得夜夜做噩梦,魂都快没了!

为啥?

就因为元宵节晚上,人潮人海中,他多看了自家大舅哥一眼!

结果呢?

转头就把老婆休了,逼得人家削发为尼,青灯古佛伴一生!

我的天!这太子当得,简直是“哑巴吃黄连”,一肚子苦水往肚里咽啊!

这背后,到底藏着啥让太子爷怕成这样的惊天秘密?是人性的扭曲还是权力的游戏?

说起唐朝的太子李亨,后来当了皇帝叫唐肃宗,可他在当太子那会儿,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憋屈”,简直是把“窝囊”俩字刻在了脑门上。

咱们老百姓想,太子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威风八面,想要啥有啥。

可到了李亨这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他爹唐玄宗,年轻时英明神武,开创开元盛世,可老了老了,疑心病越来越重,耳朵根子还软,尤其听信那个“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

唐玄宗

这李林甫,看李亨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变着法儿地想把他从太子位上拉下来。

你想想,头顶上坐着个随时可能翻脸的老爹,旁边还蹲着个整天琢磨怎么整你的权臣,这日子能好过吗?

李亨每天活得那叫一个“提心吊胆”,走路都得踮着脚尖,说话都得想三遍,生怕哪句话不对,哪个动作不妥,就惹来杀身之祸。

这就好比你在公司上班,顶头上司是个老糊涂,还偏心眼儿,旁边还有个同事是老板亲信,天天给你穿小鞋,挖坑让你跳。

你是不是也得“夹着尾巴做人”?

李亨就是这么个状态,他不是没脾气,是不敢有脾气。

他心里那股气啊,憋得慌,可为了活命,为了保住这不知哪天就没了的太子位子,只能忍着,装着。

史书上说他“仁孝恭谨”,这恭谨背后,藏着多少恐惧,多少无奈?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不会也拍着大腿骂娘?“我这太子当的,还不如个富家翁自在!”

这种长期的精神高压,换了谁都得扭曲。

所以后来,当大祸临头,他能做出“舍妻保帅”的惊人举动,也就没那么难理解了。

毕竟,在那吃人的宫廷里,“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可这活下去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点?

他午夜梦回,会不会想起那个被他亲手推开的女人?

这事儿,咱们后面接着唠。

就在李亨当太子前没几年,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他爹唐玄宗一口气废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注意,是亲儿子!

怎么回事呢?

当时宫里有个受宠的武惠妃,她想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当太子。

武惠妃

这李林甫呢,早就跟武惠妃勾搭上了,俩人一拍即合,狼狈为奸。

他们设了个局,简单粗暴,但有效。

武惠妃谎称宫里有贼,让太子哥仨赶紧带兵进来护驾。

这哥仨也是实诚,没多想,披上盔甲就往宫里冲。

结果呢?

武惠妃扭头就跟唐玄宗哭诉:“不得了啦!太子他们要造反,带兵杀进宫啦!

唐玄宗本来就对太子李瑛有点疏远,加上以前有过太子李重俊兵变的阴影,这下子火冒三丈,立马就把三个儿子给抓了。

抓了之后咋办?唐玄宗找李林甫商量。

李林甫这老狐狸,揣着明白装糊涂,说了句千古名言:“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李林甫

这话啥意思?就是说“这是你家里的事,我们当臣子的不好插嘴”。

听着挺中立,其实是把刀递给了唐玄宗,暗示他“你想咋办就咋办,我们没意见”。

结果,唐玄宗大手一挥,先把三个儿子贬为庶人,没过多久,又全给弄死了。

你想想,三个亲哥哥,说没就没了,还是被亲爹下令杀的!

这事儿对李亨的刺激有多大?

简直就是在他心里刻下了一道永远好不了的疤!

他能不怕吗?

后来轮到立新太子,唐玄宗其实一开始也没看上李亨(当时叫李玙),更喜欢武惠妃的儿子李瑁

是犹豫了一年多,听了大太监高力士一句“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立年纪大的,谁还敢争?),才最终拍板立了李亨。

所以啊,李亨这太子位子,来得就不那么名正言顺,坐得自然也是“如履薄冰”。

前面有三个哥哥的冤魂看着,旁边有李林甫这头饿狼盯着,头顶上还有个心思难测的老爹。

你说,他这太子宝座,下面垫的是龙纹地毯,还是烧红的铁板?

他能不小心翼翼,步步惊心吗?

这“前车之鉴”太沉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俗话说,“祸从口出”,有时候,“祸”也从“眼”出。

李亨估计做梦也没想到,就因为元宵节晚上多看了大舅哥韦坚一眼,竟然惹来了滔天大祸。

那是天宝五年(746年)的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太子李亨也出来凑热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好巧不巧,碰上了太子妃韦氏的哥哥,时任刑部尚书的韦坚。

都是自家人,碰见了能不打个招呼?

估计也就是几句“过年好”、“最近忙啥呢”之类的家常话。

李亨可能转身就把这事儿忘了。

可坏就坏在,韦坚跟太子见过面后,转头又跟另一个人约了个“夜场”——边将皇甫惟明。

这俩人在景龙道观偷偷摸摸见了面。

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手握兵权的边疆大将,大半夜的不睡觉,跑到道观里密会,这事儿本身就透着一股不寻常。

你说巧不巧?

这事儿偏偏就被李林甫安插的“眼线”——御史中丞杨慎矜给知道了。

杨慎矜立马就上了个折子,弹劾韦坚,说他身为皇亲国戚,跟边将“狎昵”,不合规矩。

“狎昵”这词儿,往轻了说是关系亲密,往重了说,可就有别的意思了。

李林甫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他立刻跳出来,对着唐玄宗添油加醋,把“狎昵”直接升级成了“欲共立太子”!

好家伙!这帽子扣得可太大了!

意思是韦坚和皇甫惟明勾结,想把太子李亨提前扶上皇位!

这不就是要造反吗?

唐玄宗本来就多疑,一听这话,哪还坐得住?

本来可能只是韦坚想巴结一下手握兵权的皇甫惟明,或者俩人真有啥私事商量,谁知道呢?

但在李林甫这张嘴里,就成了弥天大罪。

这就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李林甫这“顺风耳”和“挑拨离间”的功夫,真是练到了家!

一次看似普通的社交偶遇,加上一次可能没啥大事的私下会面,就被他硬生生编织成了一张谋逆大网,不仅罩住了韦坚和皇甫惟明,更把矛头直指太子李亨!

你说这李林甫的手段,是不是比“毒蛇”还毒?

这“隔墙有耳”的政治环境,是不是让人想想都觉得脊背发凉?

李亨这下子,是真的摊上大事了!

唐玄宗听了李林甫的“汇报”,心里也犯嘀咕,但他老奸巨猾,暂时还不想把火烧到太子身上。

于是,先是把韦坚和皇甫惟明贬了官,想着敲打敲打就得了。

可这事儿还没完!

韦坚的两个弟弟,韦兰和韦芝,一看哥哥被贬,急了眼,觉得冤枉啊!

这哥俩也是缺心眼,竟然上书给唐玄宗喊冤,还说:“不信你问太子去,他能作证!

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嘛!

这不是明摆着把李亨往火坑里推吗?

唐玄宗一看奏疏,勃然大怒!

好啊你们,还敢拉太子下水?这是逼宫吗?

这下,李亨是真的被架在火上烤了。

一边是可能被牵连进去,落得跟三个哥哥一样下场的恐惧;一边是自己的老婆和她那不省心的娘家人。

换了你,你怎么选?

李亨的选择,快、准、狠!

他立刻上了一道奏疏,说的话那叫一个“情真意切”又“冷酷无情”:“臣与韦妃,情义不睦,宫中府中,人所共知。请准许臣与她离婚!”

啥叫“情义不睦”?

早干嘛去了?早不说?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说?

这不明摆着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急着跟韦家划清界限嘛!

这就是赤裸裸的“断尾求生”!

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为了活命,老婆算什么?爱情算什么?

唐玄宗一看,懂了。

准了!

于是,曾经的太子妃韦氏,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泥潭。

她被削去一头青丝,送进了宫里的佛堂,从此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不知道在那孤寂的日日夜夜,她会不会想起当年风光大嫁的场景,会不会想起那个曾经也许对她有过温情的丈夫?

而她的那些兄弟们,韦坚、韦兰、韦芝等人,几乎全都在流放途中被李林甫派人“解决”掉了。

真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老话常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用在李亨和韦妃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在冰冷的皇权和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所谓的夫妻情分,脆弱得不堪一击。

李亨这招“舍妻保帅”,从政治角度看,也许是“明智”的,他成功地从这场风波中脱身了。

可从人情角度看,是不是太无情,太凉薄了?

韦妃的眼泪,是为自己遇人不淑而流,还是早已看透了这皇家的冷漠与悲哀?

这其中的滋味,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结语

回顾整个事件,让人唏嘘的,莫过于太子李亨在生死关头,选择牺牲妻子韦氏来保全自己。这无疑是他极端恐惧和强大求生欲下的无奈之举,却也尽显皇家政治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扎心的问题:

站在李亨的角度,一边是三个哥哥血淋淋的教训和虎视眈眈的政敌,一边是可能被连累杀头的风险,他选择“舍妻保帅”,这步棋,到底是审时度势的“高明”,还是冷血无情的“懦弱”? 如果你是他,在那样的绝境下,你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点赞、转发,一起探讨这段让人五味杂陈的历史。别忘了点个关注@嘉林读书,下次给你带来更劲爆的历史故事!

参考文献及作者

《旧唐书》 - (后晋)刘昫 等撰

《新唐书》 - (北宋)欧阳修、宋祁 等撰

《资治通鉴》 - (北宋)司马光 撰

来源:嘉林读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